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吉林大學篇:至誠報國擔使命

2023-07-26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吉林大學篇:至誠報國擔使命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給多所學校、眾多師生回信、致信,極大鼓舞和激勵了教育戰線廣大幹部師生,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為了全面展現廣大幹部師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踔厲奮發新征程的生動實踐和精神風貌,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欄目走進吉林大學,和小編一起來看!

回信時間:2021年9月8日

收信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好老師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希望你們繼續學習弘揚黃大年同志等優秀教師的高尚精神,同全國高校廣大教師一道,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作出新貢獻。

掃碼觀看相關視頻

他當初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帶領團隊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奮鬥不息,直到生命最後時刻。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他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號召全社會「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他就是黃大年,海歸戰略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他的名字如今已是一個光榮的符號:創建、加入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為眾多高校優秀教師的榮耀。

2021年9月8日,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回信,強調:「好老師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希望你們繼續學習弘揚黃大年同志等優秀教師的高尚精神,同全國高校廣大教師一道,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作出新貢獻。」

牢記囑託,吉林大學傳承弘揚黃大年精神,大力推進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建設,持續引領廣大教師精業篤行、勤耕不輟,不斷取得新成績,實現新突破。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吉林大學化學教師團隊在開展科研。本報記者 李柯 攝

賡 續

雕樑畫棟,琉璃綠瓦,坐落在吉林長春新民大街北端的吉林大學地質宮是當地一座極醒目的地標式建築。

如果要為這座氣勢恢宏的學術殿堂尋找一處地標,排在第一位的選項非頂層的507室莫屬——這裡是黃大年生前的辦公室,如今已被闢為「黃大年紀念館」。

黃大年生前辦公室所在地——吉林大學地質宮。學校供圖

紀念館副館長、黃大年生前的助手於平已記不清這些年裡,自己曾向多少來訪者講述黃大年生前的點滴。儘管身上還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但她並不覺得這是負擔:「黃老師的精神激勵的絕不僅是一個團隊、一所學校,而是各行各業的幹部群眾、一批又一批學子。」

於平所在的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師團隊正是黃大年生前所在的隊伍。2021年9月,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前,團隊成員作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寫信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教學、科研等工作情況,並很快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這讓我們倍感溫暖和振奮。」回憶起當時的心情,於平記憶猶新。

同樣被回信精神所激勵的,還有團隊成員馬國慶。他是黃大年回國後帶的首批博士生,2018年5月,他提前結束國外訪學,為的就是儘快投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接續導師的事業。如今,這位不滿40歲的青年教師已是吉林大學「唐敖慶學者」英才教授、地球物理系主任。

在馬國慶看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既是對團隊工作成績的肯定,更是對大家的鞭策和激勵:「激動過後更要思考,怎麼把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精神落實到科研和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正如馬國慶所說,對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吉大人一直懷著沉甸甸的使命感。

圍繞這一目標,學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舉措,全面夯實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精神的學思踐悟,把凝聚共識貫穿於師生學習、踐行黃大年精神的實踐。

以精神凝聚力量,以力量傳遞信仰。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吉林大學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走到青年學子中間,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把握歷史主動,把忠誠書寫在黨和人民的事業中,把光榮鐫刻在歷史行進的史冊里。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飽含了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望,是學校事業發展的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作為黃大年精神的發源地,吉林大學始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矢志當好弘揚黃大年精神、傳承黃大年事業的排頭兵,堅定不移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姜治瑩說,「建設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是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的主動之為,是凝心聚力、推動發展的長遠之策,是傳承根脈、開創未來的務實之舉。」

篤 行

「這是個科研團隊,教學團隊?還是管理團隊?……」收到學校關於創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通知之初,吉林大學化學教師團隊成員、化學學院副院長郭玉鵬心中跳出一串疑問:「這個團隊跟以往建設的各種教學團隊究竟有什麼不同?」

疑惑隨著團隊建設的推進逐漸消散,幾年下來,這支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隊伍里,不僅當初的7名副教授已全部被評為教授,還有多人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各種科研和教學成果獎勵也接踵而至。大家也對團隊建設的關鍵達成共識:發揮價值引領,用黃大年身上動人的家國情懷為團隊注入精神力量、教育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中提到的『為學、為事、為人』是對廣大教師的期望,也為我們教書育人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郭玉鵬說。

對此,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田冠浩深有同感,他介紹,自己所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師團隊是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團隊在從省級團隊到創建國家級團隊過程中,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研究方向進一步聚焦,致力於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這一重大理論問題,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吉林大學是黃大年精神的發源地,繼承和發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黃大年精神,建設好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吉林大學校長張希說,學校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精神,牢記創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初衷,引導廣大教師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家都想創建、加入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黃大年精神對廣大教師的價值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喜平說。

韓喜平介紹,在已有的3個國家級、6個吉林省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基礎上,吉林大學2022年開展了首批校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工作,共評選出17個校級團隊,進一步明晰了團隊建設路徑,也實現了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對學校8個學部、12個學科門類的覆蓋。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師團隊成員在為中學生講授「馬克思與我們」。學校供圖

這些團隊有的勇攀科研高峰、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有的深耕思政課堂、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有的紮根白山黑水、矢志奉獻區域發展……以這些優秀教師團隊建設為抓手,吉林大學的人才高地基礎持續鞏固,人才集聚和輻射效應不斷釋放。

「人比山高,腳比路長。」吉林大學校歌中這8個字所蘊含的樂觀和堅韌,與黃大年精神交相輝映,共同凝聚著寶貴的精神財富。

傳承、弘揚黃大年精神,建設好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吉大人在接續奮鬥。

奮 楫

碩士還沒畢業,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碩士生薑繼忠已經取得了足以讓很多博士生羨慕的科研成果:去年,他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發表在國際光學領域頂級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

本科便就讀于吉林大學的姜繼忠對黃大年的事跡耳熟能詳,他說,這位「大先生」身上的家國情懷,對自己堅定走上科研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姜繼忠的導師、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沈亮介紹,團隊致力於為高性能輻射探測器的研發提供新型材料和器件,研製的新型鈣鈦礦單晶探測器具有多方面優異性能,這也是當前我國一項亟待發展的「卡脖子」技術。

「從服務國家戰略的角度,我們找到了跟黃大年老師對照的精神坐標。」沈亮所在的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團隊是吉林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我們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培養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人才。」

幾年來,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已經成為鮮明的精神符號和行動標誌,持續引領著吉林大學師生精業篤行、勤耕不輟,不斷取得新成績,實現新突破——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師團隊持續攻關,在航空重力梯度儀核心器件加速度計、梯度敏感器件等領域取得突破,打破西方國家壟斷,實現整機從無到有的突破;

化學教師團隊致力於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在引領性原創成果上實現重大突破,團隊成員在「下一代顯示材料和技術」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師團隊堅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積極引領哲學理念創新,以一批標誌性的研究成果推進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

不僅在吉林大學,放眼全國高校,一支支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引領著廣大教師立足本職崗位,譜寫了一曲曲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的時代之歌。

2017年,教育部啟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5年來共認定兩批40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今年5月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已經啟動,擬認定團隊200個。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工作有力引領帶動了各地各校在教育教學中推進協同育人、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在科研工作中實施集智攻關、破解「卡脖子」難題,在團隊建設上突出老中青傳幫帶、打造接續奮鬥的人才梯隊,已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品牌工程。

心懷大我,至誠報國,吉大人矢志不移。

不負囑託,砥礪前行,教育人踔厲奮發。

(特別報道組成員:中國教育報記者 楊亞輝 劉少利 李澈 李柯 執筆:李澈)

本文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23年7月17日第一版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00c263c48e237d6da3af5b0831c5a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