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標故里 美麗鄉村

2019-12-24   鳳城在線

李標故里 美麗鄉村
稿件來源:石家莊新聞網

  李標的後人每逢年節,都要到此憑弔先人。



  如今的前王村,已是省級美麗鄉村。 村中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為版圖打造的「長征公園」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

本報記者 楊惠玲 通訊員 眭雲娜/文

本報記者 張曉峰/圖

高邑縣前王村:明朝首輔李標故里

李 標

明代高邑人,當地俗稱其為「李閣老」。官曆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曾兩次出任內閣首輔。在任期間,正值明末,朝廷黨派林立,相互傾軋,李標中立無黨,極力反對黨派之爭。李標為官清正,明辨是非曲直,敢於直言諫君,每事持大體,以風節顯。死後贈少傅,諡文節。

高邑縣大營鎮前王村位於高邑縣東南部,緊臨393省道,是明末首輔李標的故里,2016年被列入河北省美麗鄉村。村中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為版圖打造的「長征公園」成為一塊紅色教育基地,被命名為2019年度「河北省巾幗鄉村旅遊點和巾幗鄉村旅遊示範點」。

在高邑縣前王村村南,有一片田地,不仔細看,很多人都會忽略這裡矗立著的三通石碑,這是高邑人、明朝首輔李標配夫人的墓碑及兒子李志襄的墓碑。這片李氏家族的墓地依「巳亥」向而建,李標配夫人墓碑居中偏北,碑前擺放石案一具;李志襄的墓地在李標配夫人墓東南方向約80米處;清代所立的李標「故里碑」位於李標配夫人墓西南的393省道北側。

兩任首輔 為官清正

李標,字汝立,號建霞,明代高邑人。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曾兩次出任內閣首輔。在任期間,正值明末,朝廷黨派林立,相互傾軋,李標中立無黨,極力反對黨派之爭。李標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禮、顧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敢於直言諫君,每事持大體,以風節顯。

《嘉慶年高邑縣誌》記載:李標,年十五補弟子員,師同邑趙南星。中萬曆癸卯鄉試,丁未成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泰昌時,累遷少詹事。天啟中,擢拜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以師南星,為群小所忌,列名《東林同志錄》中,標懼禍,引疾歸。莊烈帝嗣位,即家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元年三月入朝。未幾,李國普、來宗道、楊景辰相繼去,標遂為首輔。帝銳意圖治,恆召大臣面決庶政。……帝不從,自是深疑朝臣有黨,標等遂不得行其志。是冬,韓爌還朝,標讓為首輔,尋與爌等定逆案。三年正月,爌罷,標復為首輔,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布衣詞林」 博學多才

相關文獻記載,李標登第讀書中秘時,獨服大布之衣,故當時有「布衣詞林」之目。詞林指翰林或翰林院的別稱。也就是說,李標在翰林院時非常節儉,常穿粗布衣服,有「布衣詞林」美譽。不僅如此,李標博學多才,詩詞文章也有極深造詣。明代吏部尚書、「東林三君」之一的趙南星就曾經贈李標弟李核詩云:「唐代詩人屬李家,君今兄弟更才華。琢成一字千金賤,連璽庭前未足夸。」

李標詩詞清新,多有詠物抒懷之作。《千秋台》曰:鄗城古邑幾時開,漢業千秋尚有台。大陸關河宜北望,太行形勢自西來。秋深禾黍皆成穗,雨後田園半是苔。白水真人何處者,高天吟眺獨徘徊。《雙鳳台題記》記:鄗地平衍,此獨嵬然,其南六七里許,與臨城界。有低洼起伏,隱現若游龍,長十數里。西眺平崗,遠接太行,形勢比雞嶺盡處,陡峻十數丈與鳳台對,下則會聚諸壑之水入泲河,邑之勝概無喻比。《銘寧晉高推》銘曰:公之為吏允矣,漢循公之執法,豈讓理輪。其生也,宜大用,而列卿是迍;其終也。宜遐齡而下壽。僅臻有子克嗣,何必於身,令德不朽,寧問於年。位絀而志,則伸身沒而名不滅。


歷經滄桑 石碑猶存

李標由於曾經擔任過首輔,首輔又被稱為「閣老」,所以當地村民也稱李標墓為「閣老墓」。據說,以前「閣老墓」占地近百畝,松柏成林,樹冠相疊,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夏日鳥叫蟬鳴,清涼幽靜。

前王村上了歲數的老人聽老輩人講,當年橫垣地表的牌坊石柱長約8米,上面雕有精美玲瓏的花鳥禽獸,其他的石像也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一切,足以證明李標墓的建制恢弘、規模浩大。清末民初,常有本村和鄰村學堂的先生攜弟子到此遊覽觀瞻,誦讀碑文、憑弔古人。後來,建墓之初所立的石牌坊已倒塌在地,數目眾多的石人、石馬、石獅等石雕塑散落於林間草叢之中,現在已下落不明。

據介紹,李標配夫人墓碑的墓穴曾被人挖開,目擊者回憶說,墓內有槨、有棺,但令人不解的是,棺內只有李標的兩位夫人胡氏和楊氏的屍骨,李標的屍骨並不在其中,只找到明朝官服一套和官帽一頂,另有少數殉葬品出土。這也與民間傳說「李標在甲申(崇禎末年)春,避流寇之亂,南渡。聞都城不守,舊君死、社稷憂,憤成疾卒,最後被埋葬在南方」相符。

一箭之地 撲朔迷離

知道前王村李閣老墓的人,心中都會產生一個疑問:在過去,一般老百姓的墓穴父子之間是緊挨著的,相差也不過一二米,而李標父子的墓穴卻相距80多米,顯然李標父子的墓葬形式有悖於當地的習俗和墳塋規制。

在民間傳說中,閣老李標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世事民風,自從棄官歸里以後,親自查勘地理、地脈,為自己挑選了墓地。李標去世以後,族人按著他生前指定的墓穴,將其下葬。待其子李志襄去世之後,一個族人想起閣老生前有言:子墓應在東南方,距我一箭之地。這時,族人中有一身強體健者,立馬拉弓搭箭,一下子把箭射出了80多米,箭落之處即為李志襄的墓穴。但也有人說,一箭之地其實就是一支箭杆的長度,不過三尺而已。

數百年來,常有人到閣老墓前揣測研究,但這「一箭之地」始終不得其解。

書香門第 人才輩出

高邑李標家族為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明清時期,高邑共得進士十三名,李標家族獨占四名。此時期李標家族一至十六世累計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