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量撥款,為什麼我國農業補貼還是低於世界水平?

2019-07-18     有農有藝

農業補貼與農民有緊密聯繫,每年政府都會下放一定數額的農業補貼給農民,鼓勵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穩固本國農業基礎不動搖。

據最新數據顯示,經合組織國家農業補貼平均水平為21.7%,遠高於我國的9.1%。與韓國52.1%、日本47.3%、美國40%的補貼水平相比,我國相差更遠。

韓國農業補貼主要有三大部分:價格扶持、糧食生產補貼和其他財政補貼。

在價格扶持上,韓國政府歷來重視對本國農業的補貼與扶持,將提高農民收入列為農業政策的首要目標,採取「高價買入、低價賣出」的政策以保護本國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

在糧食生產補貼上,20世紀80年代以前,韓國農業政策以保護農業發展為主。採取了一系列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政策措施,包括先進農業技術的開發與普及、農業生產設施的改造、農業機械的普及等。同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鼓勵拓荒和整治土地,在城市化進程中保護農民權益,投入巨資開展開發農村的「新鄉村運動」;

在其他財政補貼上,20世紀90年代起,韓國農業的重點放在了提高國際競爭力、改善農產品結構與穩定農戶收入上,同時實行了培育專業農戶、實現規模化經營的政策。

日本農業補貼項目高達470多種,農田保護和災害防治、土地改良、基礎水利、森林病蟲害防治等一應俱全,農林牧漁各方面都得到了無微不至的補貼。日本農業補貼分為軟體補貼和硬體補貼,硬體補貼的對象包括機械、設施等,達到約400種,主要包括「建設強大農業補助金」和「農業、食品產業競爭力強化援助項目」等,軟體補貼對象是協議會、推進會議、調查項目、實證項目等。

作為對農業補貼的補充,保險制度也同樣是有力的手法。在農業的巨災保險方面,日本1947年制定了「農業災害補償制度」,是國家對於農業災害實施的公共保險制度,國家支付一半的保險金。

美國從1933年開始使用農產品補貼工具,幾十年來農業補貼政策不斷演化,一方面繞過WTO規則,另一方面平衡國內外價格關係,保證美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價格優勢最大化。具體來看,美國農業補貼政策主要分為貸款差額補貼、直接收入補貼、反周期補貼、資源保育補貼和農產品貿易補貼五大類。美國的農業法案裡面特彆強調,要給農民提供一種收入的安全網。這不僅是要支持糧食生產,還要給農民提供一種收入支持,美國農民40%的收入來自農業補貼。

而我國農業補貼近年來雖然有所增長,但農民能夠得到的實惠非常有限,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農業補貼總體水平偏低。

雖然我國每年的農業補貼達幾千億元(財政部公布數據:2016年財政部農林水支出18442億元),但是中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業需要籌建的項目眾多,平均分下去,就占的很少了。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這樣看來,就算財政在農林水方面的支出前部變現,也只能占農民可支配收入很小的一部分。

第二,農業補貼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財政農業支出70%用於人員供養及行政開支,而用於建設性的支出比重不高;另一方面,水利建設比重較大,直接用於農業教育、農業技術推廣及農業基礎設施等,一般農業服務補貼方面的比重較少。此外,由於直接補貼政策落實成本高,我國以間接支持為主,對農民的直接收入支持有限。

第三,補貼執行和落實不到位。

政策的執行和落實,往往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很多地方會出現官方網站發布多種惠農補貼,並且規定了發放時間,但是發放時間過去很久,農民依然沒有收到,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會有這個補貼的情況。

在農業補貼上,我們還需要再細化,科學化。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PSCWwBmyVoG_1ZPh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