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考四六級?意義在哪兒?有何用處?

2019-10-12   研控學姐




對很多人來說,大學時期的噩夢,除了永遠看不到終點的體測,就是一直卡著及格線的四六級了。更有不少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四級/六級合格,否則就拿不到學位證書。

為了通過考試,有的人每天刷題刷到深夜,背單詞背到吐,還要轉發錦鯉和愛豆求保佑,然而考後只能含淚表示「這次考試五星好評,下次還來」;有人則很佛系,考前一天打開書,發現單詞只背到「abandoned」,於是直接棄考。

不過,四六級考試真的能檢測出學生的英語水平嗎?換句話說,為什麼大學生非要要考四六級不可呢?


被改革出來的四六級

對於很多人來說,四六級就像一個小高考,都是全國統考,見到誰都能問一句「你四級多少分」,仿佛非常公平通用。但實際上,四六級能出現和盛行,恐怕是很多八九十年代的教育專家根本沒料到的事情。

70年代末,高考剛剛恢復的時候,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都非常差,英語雖然被列入高考科目,但並不計入總成績。

根據80年代初教育部所做的一項調查,當時全中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能達到每分鐘17個單詞的英文閱讀速度。

而與此同時,對英語的需求卻非常強烈,不僅是需要大量的外交人才,很多中國學生也放棄了原本的熱門留學地蘇聯,選擇去英語國家深造。1997年的一份報道稱,1978年至1997年間,共有27萬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其中40%去了美國。



《中國合伙人》中就極致地展現了80年代中國人對英語的狂熱追求

這時候,給大學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上英語課,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但到底怎麼上,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卻仍然很模糊。這時候的英語教學,還是各個學校自定目標,自選方式,更談不上統一考試。

1982年4月,國家教委決定製定新大綱,分理工科和文理科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當時的做法是對全國範圍內的大學生進行抽樣測試,並對畢業生的外語需求調查,用兩年的時間制定了兩份教學大綱。

這兩份大綱跟現在的英語教學最大區別就是提出了分類指導。其中提出,理工科教學要把科技英語列為教學重點,訓練學生獲取專業信息的能力,而文科則把「教學重點放在語言基礎上」。



上了大學,還是逃不過瘋狂刷題的命運。


而且,兩份大綱篩選詞彙的標準也不同,詞彙表有20.3%的差異。理工科教學為240學時,而文理科則為280學時。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也有非常大的差異。

這樣的分類大綱,從設置之日起就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一派認為,應該學習「基礎英語」,打好基礎才能一通百通,另一派則認為,應該學習「專業英語」,解決專業的需求問題。

本來保持這樣的討論也很好,但是大綱中的另一個要求讓討論的天平逐漸偏向一邊。

雖然是文理分開的兩個大綱,但它們有一個核心的共同點,就是要分級教學——把大學英語分為六個級別,其中一至四級為必修,五至六級為選修。因為「有了統一的標準,外語教師之間只要提到是哪一級,大家便知道所涉及的語言技能和詞彙量是什麼水平」。



沒錯,四六級也有模擬考。


分級,把大學英語學習,尤其是四級內的學習定義為了「基礎學習」,而「專業英語」則被認為應該在更高的水平學習。

因為分級而開展的「統一四級考試」,作為中國大學英語改革中的重要一環,不僅改變了很多大學生的美好周末,還讓這場考試變成了甩也甩不掉的包袱,用也用不起的雞肋。


不得不考的四六級


儘管今天的四六級考試已經有了嚴格的規定,但最初確定用某種方式考試很可能只是偶然。

1984年,國家教委在石油大學組織了一次英語教學研討會,正趕上該校內部的外語水平考試,與會人員參觀了考試,於是討論是否可以將這一考試推廣到全國,得到了當時90多所高校響應,就這樣,石油大學的外語考試,被當做一個試行方案,成了英語四級的雛形。

1985年的《關於印發<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通知》規定:「國際教育委員會對完成了四級教學的學生進行統一的標準考試。」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廣告圖:你真的不想考嗎?


不過在當時,大綱只是「要求重點大學經過一定時期的努力,基本上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四級要求」。而非重點院校應達到的級別則由高校自定。

但中國沒有統一的高校英語水平測試,而四六級考試又是教育部高教司主辦的,在高校間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各院校還是傾向於採用四六級成績。

到了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第二次進行改革時,索性放棄了「基礎英語」還是「專業英語」的討論,不再分文理科和理工科,同時把原本只在重點大學試推行的大綱推廣到全國,規定「《大綱》確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是我委今後檢查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依據。」



開考當前,總有很多學生爭分奪秒想多背一個單詞。


於是,四六級考試就這樣在全國推廣開,為了達到四級的通過率,很多學校都強制要求學生考試,甚至把通過四級與能否畢業掛鉤。

這還不夠,教育部組織的決定院校生死存亡的辦學合格評估當中,四六級通過率是一個重要指標。而能在評估中勝出,往往就意味著能在生源、口碑包括政府的財政撥款上,獲得比其他院校多得多的資源。至少可以說,從1987年開始,就有院校「自願」將四六級通過與學位證書掛鉤了。

儘管教育部總是再三強調,從來沒有把四六級通過率和學位證綁定起來的規定。2004年教育部曾專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進行修正,以示從來沒有 「將四級考試與學位授予聯繫起來的規定」,2005年又專門聲明沒有類似的規定。



2014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報告單樣張。


四六級考試辦公室的網站上也說:大學英語考試是一個「標準關聯的常模參照測驗」,把學位證書和四級合格相掛鉤的規定完全是各學校自己制定的。

但實際上,只要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仍然是大學考核的指標之一,它就會繼續在大學存在。不僅如此,它還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大學四年中大學英語學習的方向。



四六級讓英語更糟糕


在90年代末國家教委決定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第二次改革時,其實已經有了非常多對四六級考試和英語教學大綱的不滿。

1996年,當時分管教育的李嵐清副總理於在中南海召開的座談會上問道,為什麼我們下了這麼多功夫,很多學生還是不能熟練地使用英語?

於是,從1996年到1999年,國家教委決定投入幾百萬,研發不同的試題庫,鼓勵學校根據需要採用更個性化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的語言能力,而非四級考試一種。

同時,北大、清華、復旦、南大等9校也開始試點改革,開發校內自主考試,「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上」。目的就是打破四、六級統一考試的局面。

但這個淡化四級統考的改革還沒來得及推廣,就接到通知要求停止,原因未知。

到了今天,儘管四六級考試的項目變了又變,統一考試仍然是懸在每個考生頭上的利劍。不管學生學什麼科目,有什麼需求,最後都得參加一場全國統一的考試。

四六級考試項目一直在改革,不管是根據什麼標準改革,都沒有根據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改革 / 李慧. 多源流視角下英語考試政策變遷研究[D].南昌大學,2018.

不管是從體驗還是從方法上,四六級考試都沒能像它所宣稱地那樣有用。

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2009年對全國21所大學非英語專業大四學生的調查顯示,有44.4%的人都認為自己相比於四年前剛上大學時,英語水平沒有提高,甚至還有降低。

不要驚呼為什麼高三才是英語的巔峰, 因為大學英語早就放棄了專業性,而成了一心追求四六級通過率的「應試英語」。

四六級考試本身也沒辦法評判英語水平。一般來說,一項語言測試應當包括對於輸入和輸出能力的考察,也就是我們傳統上說的「聽、說、讀、寫」四項能力。雖然在1999年的考試改革就有了口語考試,但會選擇報考四六級口語的考生數隻占考生總人數的1%。



考過四六級的你,英文水平如何?

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早先四六級的口語考試是一項單獨的考試,四級要達到550分,六級要520分才有報考資格。但調查顯示,企業在招聘人才時,48.6%的企業都認為說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其次才是讀、聽、寫。

而且,儘管年年都要考,人人都要考,但近幾年企業對於四六級成績的要求越來越淡化,不少企業雖然會對四六級成績做基本要求,但並不會真正參考四六級成績。而如果是涉及到國際交流的崗位,企業更傾向於直接出題測試,或者是參考托福雅思的成績。

很多人都覺得,有個證書總比沒有好,卻不知道證書也要有針對性和專業性,得是能服務社會才有用。



比如雅思和托福考試,是根據英美高校學習所需要的英語能力而設計的,托業考試是按照跨國企業職場英語需求設計的。日本的實用英語技能檢定(STEP)考試雖然類似於四六級,但也並非由政府主辦,而是日本英語檢定協會主辦的,除非你自己想考,不然沒人會拿著學位證逼你考試。

不過,雖然設計的不科學,證書又沒什麼用,但四六級至少還有一個優點——只要25元的報名費。比起那些動輒千元的考試費,就算多考幾次試又有什麼值得心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