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發文章《滿洲八旗軍有多少軍種?》,一位維吾爾族朋友問我,八旗軍為何沒有維吾爾人?
八旗是統稱,老罕王建立的八旗,主要肯定是女真人(即滿洲人),當然包括現在分出但屬於滿洲——通古斯語族的那些民族,當時沒有細分,只是認為屬於女真的不同部,所以都編入滿洲八旗。
最初八旗是否有非滿洲——通古斯語族的人呢?裡邊最初有蒙古人,也有少量漢人,還有高麗人(即朝鮮族,薩爾滸之戰等戰爭中被俘虜的朝鮮人主動投誠滿洲)。到了太宗皇帝時候,八旗軍隊擴大,陸續建立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軍隊主要是分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但各族還是混編各旗的。如早期跟隨老罕王的各族人,依舊在滿洲八旗。而漢軍八旗里的陳漢軍,就是遼東地區人,遼東人並非是漢人,只是漢化的人。這裡包括女真人、渤海國人、契丹人等後裔,明朝時候在遼東只是駐軍,沒有從中原移民,所以那裡真正漢人很少,大多是原著民。如滿洲八大姓之一的佟佳氏大多數就因為居住遼東,被編入漢軍,但他們卻是血統非常純的女真人。
《滿洲八旗通譜》等書記載來看,我們以前也論述過,上三旗、下五旗並無高低之分,沒有待遇不同。但八旗內待遇還是有一個區分,就是國初來投,一般是老罕王時期,後也包括太宗皇帝時期,被稱佛滿洲,意思是舊滿洲,而以後加入的為伊徹滿洲,即新滿洲。佛滿洲的待遇要高一些。就如現在,建國前參加革命的算離休,建國後參加革命的算退休等一樣,佛滿洲和伊徹滿洲存在一些經濟待遇上差別。
漢軍也分,入關前加入的為陳漢軍,入關後加入的為新漢軍,新漢軍大多為中原漢人。乾隆時期曾進行出旗為民,主要針對入關後加入的新漢軍,如他們還願意參軍,一般改編入綠營兵。
八旗在一些戰爭中,也有一些其他民族被編入八旗,如康熙時候的雅克薩戰爭俘虜的俄羅斯人,後清俄議和,一些俄羅斯人不願意回俄羅斯,主動投誠,被編入八旗。他們居住地在東直門一帶,離後來的俄羅斯大使館很近。具體可見我們以前發的文章《八旗部隊中的俄羅斯人》。
另外八旗中還有一些越南人,因為越南是大清藩屬國,大清介入了越南改朝換代的戰爭,失敗的黎昭統帝以及隨從被編入漢軍八旗。具體可見我們以前發的文章《八旗里的越南人》。
大小金川戰爭期間,還抓了一批當地人,帶到北京西郊香山健銳營,幫助建碉堡和如何攻占碉堡,後這些人都被編入八旗,至於他們的族屬,學者有爭議,一些人認為是藏族。
這是滿洲故地烏拉街的清真寺。那麼八旗里是否有回族人呢?
在女真時期,就有一些回族人到女真各國經商,在老罕王統一女真期間,一些回族人就投誠老罕王,給老罕王提供情報,算是大清國的早期特工。
烏拉街這裡,原來屬於烏拉國所在地,老罕王的統一女真戰爭,滅掉烏拉國後,但還是任命烏拉國王室後裔洪晃管理烏拉地區。
但洪晃後造反,老罕王得知後及時平定叛亂。而老罕王之所以能及時平定叛亂,就是因老罕王任命兩個回族人做特工,這兩個回族人不辱使命,果然偵破出洪晃造反的信息。
因這兩個回族人對於老罕王統一女真有功,據說老罕王發有遺詔,待條件成熟後,許可這裡建立清真寺,許可回族人在這裡居住。具體可以看我們以前文章《老罕王為何發遺詔許可在滿洲內地建立清真寺?》。
那麼早期投誠老罕王的回族人是否被編入八旗,已經不可考。但在大清朝,確實有回族被編入八旗的。北京滿族同胞一位姓全的,據他講祖先以前就是回族人,但精通醫術,進入太醫院,因為治好一位皇后的病,皇帝讓他放棄了伊斯蘭教,加入八旗。
從這件事情看,估計考慮進入八旗,沒有清真飯,再保持伊斯蘭教信仰不方便,所以要求放棄伊斯蘭教後加入八旗。這可能是沒有較多回族加入八旗的原因。
那麼八旗里是否有維吾爾人呢?大清是經過長期的清准百年戰爭,在得到新疆後,將大多數準噶爾人編入八旗,有一部分遷移到承德地區駐紮。
關於維吾爾人,沿襲中原觀點,是分不清維吾爾人與回族人。在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蒙古人讓一些色目人幫助治理,色目人就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維吾爾人。前幾天我們說的湖南地區的維吾爾人,就是元朝進入中原的色目人,中原歷史上也曾長期稱他們是回族,只是後來經過鑑定,認定是維吾爾人。在北京,元朝時候有維吾爾的重臣家族,被魏國公,駐地就是今天北京海淀區的魏公村,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這裡再次聚集很多維吾爾人,開了很多新疆餐廳,一時這裡被俗稱新疆村。但經過清理整頓,現在只有中央民族大學附近有幾家新疆餐廳(我個人只知道兩家,也許我知道的不准)。
大清得到新疆以後,分清了維吾爾人與回族人不同,但當時按習慣,因為把伊斯蘭教稱回教,新疆維吾爾地區被稱回部,為了區分維吾爾人與回族人,回族人稱回回,而維吾爾人被稱回子。
乾隆就是有一位維吾爾族妃子,民間傳說叫香妃,史書記載是容妃。是乾隆時期平定回部叛亂,有大力支持清軍的維吾爾的一個台吉和札賚,為了加強與當地維吾爾貴族聯繫,乾隆就娶了台吉和札賚的女兒,就是容妃。
容妃只會維吾爾語,不懂滿語,更不可能懂漢語。當時宮裡宮女一般是旗人家女孩,都用滿語。太監全是漢人,用漢語。因為容妃用的不僅語音與清宮內不同,她還穿維吾爾傳統服裝,吃清真的維吾爾飲食,文化和內地有很大不同,乾隆非常尊重她,讓她就不住在紫禁城內,而單為她建了寶月樓,那門樓位置就是今天的新華門,但當時建的維吾爾的建築風格,不是現代的樣子。
因為容妃吃、穿、用等的日常生活各方面都繼續保持維吾爾族文化特色,所以在寶月樓對面建立回子營,這裡的人全部來自維吾爾人,寶月樓和回子營完全構成的內部封閉的維吾爾族世界,乾隆皇帝來這裡,他懂維吾爾語,用維吾爾語和容妃及回子營的人交流,到這裡也跟容妃一起吃維吾爾風格的清真餐飲。
1979年,清東陵的乾隆裕陵旁邊有個妃的園寢塌陷,當地的考古人員清理,發現一具維吾爾族女屍,這個女的跟其他穿滿洲服飾不同,而是穿維吾爾族的服裝,認定這就是容妃。可見乾隆對容妃非常尊重,容妃從生到死,過的都是維吾爾式生活。為了容妃,八旗中專門設了一個全部為維吾爾人的回子營。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