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和自己相處的人,是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

2019-11-08     答摩健康

本 期 導 讀 :

從把握眼前這一秒開始,選擇活在當下的態度,鍛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並去思考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為未來的自己,培養出面對世界的心態和能力。

現代人不是在擔憂未來,就是在懊悔過去

大多數現代人總是感覺很累,有時候一天沒幹什麼也會覺得提不起氣,很虛。一位相熟的中醫好友跟我半開玩笑地說,現在來的病人大多是虛症,很少有實症,都得補氣,想辦法把病人的陽氣提起來,就能解決一大半問題了。

為什麼會虛呢?因為我們耗神太多了,頭腦停不下來,我們往往沒有能力把每一件當下的事情處理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有一百分的心力,一天要處理一百件事情,那麼每件事情就只能分配到一分的心力。但如果你只有一件事情需要去做,那麼這一件事情就能分配到一百分的心力。

或許有些同學會說,沒辦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對,現代人要處理的事情確實比古人要多很多。但說實話,大部分現代人的心力並不是花在直接處理事情上,而是花在無謂的消耗上,也就是提早擔憂、想像還沒來到眼前的事情,或者一直在後悔為什麼剛剛沒把事情弄好。

所以如果我們有辦法養成一種習慣,讓無謂消耗的心力部分減少,那麼就能夠把這些儲存下來的心力,真正用在面對當下正處理的事情上,這樣就會成為良性循環。

只要來到眼前的事情專心很快處理完,處理完之後就不再掛心。有新的事情來,再繼續處理眼前的事情,這樣便會在過程中發覺樂趣。久而久之,新的習慣就能自動運轉了。

活在當下,不是技巧而是態度

其實很多改變並不需要很用力,只是扭轉一種習慣而已。簡單來說,一切都是由眼前這一秒組成的,所以一個人只要有辦法把心力放回當下的這一秒,那從這一刻開始就有機會在下一秒仍然活在當下。

如果一個人有辦法養成三分鐘內念念分明的習慣,他就有可能三十分鐘念念分明在當下,三小時念念分明在當下,慢慢有可能三天都念念分明在當下,直到三個月、甚至三年。因為不管是三十年、三年、三個月、三天、三小時、三分鐘,都是由一秒組成的。

所以關鍵是:不要再去糾纏上一秒,它已經發生,你已經無能為力了。而下一秒還沒有到,你也不用提早替它擔憂。你唯一能夠做的是這一秒真正跟自己在一起。

這並不是說你不能計劃未來,但在計劃未來的時候,要跟正在計劃未來的當下那一秒在一起;也並不是說你不能整理過去,同樣在整理過去的時候,就要跟整理過去的當下這一秒在一起。

活在當下,其實不是一個技巧的問題,而是一種態度,也就是「我決定要這麼做了!」的決心。

不要一直背負著過去,多鼓勵自己

那心念跑掉有沒有關係?沒關係的!你都已經跑掉那麼多年了,再跑掉個幾秒、幾分鐘、幾小時有什麼關係!我們大多都不太會鼓勵自己,老是看到自己的缺點,苛責自己做不到。要養成鼓勵自己的習慣,這就跟對待小朋友是一個道理,要正確地、多多地鼓勵自己。

如果發現自己能夠做到三秒鐘活在當下,就要給自己獎勵;如果能夠做到三分鐘,就要請自己吃一次大餐;如果你突然發覺好像有蠻多時間都挺清醒、清明的,就應該犒勞自己,放假去旅遊一下。

不要老是挑剔自己「我怎麼剛剛又昏沉了」或者「我怎麼剛剛又沒有覺?」這種方式會形成很大壓力。我們身處現代社會,每天已經有很多事情在分散我們的精力了,如果又給自己新添煩惱,這不是一件很傻的事情嗎?

我們進行禪修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自己,而不是為了要來責備自己、虐待自己。所以我感覺能夠過上禪修生活的第一步,是把對待自己的方式改一下。要善待自己,多鼓勵自己,多看到自己好的地方。

我們並不是不知道自己存有不足,但是你身上的那些缺點,它們不是今天突然發生的,不用一直背著過去的你在身上,現在能做並應該做的是:為未來的你,創造一個更好的修行環境與修行心境。

你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嗎?

以前,我曾經對學習禪修設定過一些目標、方向,現在感覺那些在年輕時希望通過學習禪修所獲得的東西,基本上都得到了。可是得到的方法卻不是用以前認為的方法,恰恰是放棄了以前慣有的方式之後,才獲得了想要得到的東西。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拗口,這就跟打坐是同一個道理。當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很多人都想要靜下來,想要獲得一個叫作「寧靜」的東西,可是當你越想要靜下來的時候,其實是越靜不下來的。

因為你想靜下來的本身就是一個不靜的狀態,就是處在一個心念躁動的狀態,但這往往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事物的習慣方法。

在人生中,我們通常認為必須積極進取、努力抓住,才能把希望獲得的東西拿到手。可是如果從禪修的角度來觀察世間後,會發現並非如此。

因為關鍵是我們為什麼想要獲得財富?為什麼想要獲得健康、友誼等等?在人有限的一生中,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創造很多機會,很努力地想要去獲得這些東西,可是卻不太知道到底為什麼要獲得它們。

當我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確實得到一些東西之後,在得到的那個瞬間,通常真有快樂、滿足的感覺,可這種感覺大多不會持續很久。那就叫作「凡所難求皆絕好,一旦如意便平常」。

於是我們開始轉換目標,有些人追逐完財富,就轉換去追逐知識,等追逐完知識,就去追逐健康。但不管抓的內容是什麼,他似乎永遠無法滿足。

大多數人很少深入地去思考,在這奔忙不止的一生中,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以及在那個「我想要」的背後,究竟是被什麼推動著?

很少和自己相處的人,是無法真正了解自己的

在我看來,人對自己的了解是相當不夠的。我們以為自己所需要的這些東西,往往都不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大部分是我們從小到大被暗示的產物。

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會灌輸或強制我們要追求什麼。在社會上,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在爭逐什麼的時候也會被這個大環境影響,開始去抓取一些我們誤以為需要的東西,可是當拿到手之後,馬上就會發覺,那似乎不是我們真的想要的。

那到底我們要的是什麼?這件事情很難用三言兩語向大家講清楚。但簡要說,就是人需要獲得一些東西來滿足自身的存在和安全,這是一種錯覺下的產物,也就是無明業習的產物。

因為我們無法停歇盲目地追求,所以我們把人生大部分的時間要不就花在對未來的幻想當中,要不就花在反悔、糾纏過去曾經歷的事情上,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真正做到:在這一刻,人在這裡,心就在這裡。

內心的不滿足,造成我們很難停下腳步,跟這一刻的自己待在一起。既然很少跟這一刻的自己待在一起,你又怎麼會了解自己呢?這就像陪伴孩子成長一樣,如果沒有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你怎麼會了解他呢?

現在很多爸爸媽媽,是透過書本了解孩子,透過網絡文章了解孩子,透過學校的老師了解孩子,可是其實根本完全不了解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跟孩子待在一起。同理可證,一個很少有時間跟自己待在一起的人,怎麼會了解自己呢?

有能力時刻跟自己,在一起的人是快樂的

表面看來,我們每天都跟自己待在一起,可是這是真的嗎?我相信如果每個人稍微想一下,都會發現一天中大多數的時間是人在此處,心卻在遠方。

所以我以前曾經說過,在學習禪修之後,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跟自己在一起的。哪怕是在看電視,或者坐在院子裡面發獃,或者看樹、看天、看小鳥,又或者跟朋友聊天,我都在當下跟自己在一起,幾乎沒有浪費生命的每一刻。

很多人對於生活會有很多埋怨,總覺得有些心愿、志向還沒有完成,總感到不滿足。但是近些年來我不太有令我遺憾的事,因為雖然沒有很偉大的成就,但是真的蠻快樂的,這其實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無非是停下奔忙的心罷了。

你想給未來的自己,留下什麼財富呢?

你現在的一切,都是由過去的你所留下來的。今天的你,就是繼承了在此以前所有的你所留下的遺產,對於這些遺產,你已經沒辦法改變,但是你可以為明天的你留下更好的遺產,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

那麼我們要為明天的自己留下什麼遺產呢?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值得我們好好深思一下。是為明天的自己留下更多錢嗎?當然這挺好的,因為如果現在就把未來的錢都花掉了,那就得承受以後沒有錢的苦。

所以為未來的自己留下一些物質財富,在禪修中叫作資糧、道糧,這是必須的。但我想應該不止如此吧?就像如果想要留給孩子遺產,讓他未來能夠過得好,你會留給自己的孩子什麼呢?稍微會思考的人,都知道並不是留給孩子錢財他就能永世平安。

另外一個可能比留財富好一點的,就是留給孩子知識。但是知識一直在變化,有時候現在看似有用的知識,未來或許不見得那麼有用。我以前讀書的時候電腦才剛剛出現,那時候在學校學的是DOS系統,可出了學校沒多久,Windows系統就出現了。

留下面對世界的,心態和能力最重要

知識背後有一些東西,可能比知識本身更有用,更有辦法長久地留在孩子身上,那是什麼呢?我感覺為孩子留下面對世界的心態跟能力是更重要的。

首先是敢於面對,而不是以逃避、躲藏來建立他跟世界的關係。再來就是願意放過自己,也放過他人。一個不願意放過自己,也不願意放過他人的人,這輩子註定不太快樂。

如果把孩子培養成在他的人生里只能有一百分,那麼他人生中大多數的時間肯定是不快樂的。這並不是就讓孩子散慢,而是讓他雖然積極,但要知道有極限。要讓他知道自己不是上帝,不可能決定所有的一切。

每個人相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是相當渺小的,可以儘自己的因緣,但是也要知道有很多東西不是自己所能控制,所以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事情都一百分。

也就是說要讓孩子有一種慧根,有會開解自己的能力。如果一個人不會開解自己,他就不太會跟自己相處,不太會跟自己相處的人,就不太會跟他人相處。

你是喜歡跟一個心量、氣量比較大的人當朋友,還是喜歡和一個處處苛求、凡事斤斤計較的人做朋友?其實我們都知道的,對不對?

除了留給孩子面對人生的態度之外,還要有面對生活的具體能力。光有態度卻沒有能力,這樣的人生也不會太好。比如要有動手的能力,現在很多人沒有動手能力,只會說不會做,想得比較快,可到了實際動手的時候卻都做不了。

所以要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這並不是說他要有怎樣具體的才能,但是他要有操作、做事的能力。另外不能太懶,要鍛鍊身體,要運動。

如果一個孩子不怕面對事情,願意學習,願意動手,願意體諒自己,也願意體諒他人,我感覺有這樣心態和能力的孩子,不管未來遇到什麼狀況,他都能夠活得很好。

同樣的,留給自己的財產,不也就是這樣嗎?如果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讓未來的自己擁有面對一切出現的狀況都積極承擔,不畏懼、不逃避,對於結果又能夠隨順因緣接納。然後在處理的過程中,能夠放過自己,也能夠放過別人,從而獲得諸多善緣。

如果未來的你是這樣的一個人,就不用太替自己擔憂,那個「他」不一定能大富大貴,但至少此生不會太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n8SVG4BMH2_cNUgxH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