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首都機場海關旅檢一處副處長高延軍正奮戰在支援成都的崗位現場。不久前,他剛剛從雲南支援回來,尚未來得及休息一下喘口氣,便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個支援地點。他不時拿起手機,與同事忙碌地溝通著疫情防控通關的有關細節。「工作上該商量著辦的事半點拖不得。」高延軍說。
「鐵一樣的人」,當記者加上高延軍微信時,這個微信名映入眼帘。「我們大伙兒都習慣叫他『鐵人』,首都機場入境航班分流其他省市政策出台的第二天,我遠遠看見他差點沒認出來。瘦了,也白了。」首都機場海關一名關員說,當時高延軍只是沖他笑了笑,說這段日子掉了16斤,天天在航站樓里不出來,曬不著太陽。
支援雲南前不久,高延軍帶著團隊一共八人,曾三天三夜趕進度,以幾乎不可能的速度完成首都機場T3D專區的改建工作。隨著境外疫情迅速蔓延,首都機場T3D被劃定為重點地區和國家進港航班的處置專區,疫情嚴重國家航班進境旅客需全部在專區內完成衛生檢疫處置作業。
「首都機場T3D此前完全不具備任何進境條件,按照一般進度,改建怎麼著也得十天半個月。但當時,我們接到命令後,只有72小時改建現場。」高延軍回憶道,哪怕改建通知來得再突然,壓力再大,命令下達就必須執行,就得立刻組建團隊衝上去。
流程設計、場地改造、設備安裝、系統調試、線路優化、壓力測試……數不清的協調電話打得高延軍手機發燙。為了儘可能搶時間,高延軍除了畫圖紙、排流程外,也自己上手登梯爬高、排網布線,充當壯勞力。就連衛生檢疫專區用的桌椅,也是他從國航的休息室和餐廳現搬過來利用上的。
「重點航班需設兩道紅外測溫,當時現場需要16個測溫頭,現成的只有4個,之前那批已經安裝在其他口岸衛生檢疫處了。」高延軍說,測溫頭一時湊不出那麼多,大家就絞盡腦汁去不同庫房一個個找,拿回來一一調試,總算完成要求。就是這樣想辦法、勤跑腿,改建T3D的物資被一點點集齊,工程一點點往前推進。
72個小時里每一秒都倍顯金貴。改建現場每一個細節必須到位,團隊幾乎沒有二次改錯的機會。「直到第三天天亮那一刻,團隊還都在做相應的設施擺放、設備調試。大家陪著工程師一遍遍走流程,根本不敢合眼,交付前流程必須確保順暢、準確。」高延軍表示,團隊有信心接受實踐的檢驗。3月10日,首架航班順利落地,T3D專區正式承擔起衛生檢疫處置任務。
鏖戰三天三夜的過程中,高延軍十分感慨。「小組8個人,經歷過此前這種改建實戰的,只有3個人,其餘都是新生力量。但我布置任務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沒問題,您放心』。」
回憶起整個改建工作,高延軍一再感謝自己前期在防疫現場學到的知識,才有底氣和勇氣接盤這麼大的活兒。疫情發生以來,高延軍不停向經歷過口岸抗擊非典、防控甲流、伊波拉等多次戰疫的同事請教,迅速掌握了大量防疫知識。
「疫情突如其來,但無論多艱難,大家依舊有信心,堅信自己能夠完成任務,每個人都在竭盡所能地付出。」高延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