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屏一周,《哪吒》為什麼這麼能打?

2019-08-02   城市畫報

文章來源: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





過去的一周里,國創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簡稱《魔童降世》)無疑是話題之王。

今天上午,知名主持人楊迪曬出音頻,他的媽媽用四川話讀哪吒:「那抓」。用電影中太乙真人的同款四川腔,爆笑證明四川人讀不好「哪吒」。

#楊迪媽媽讀哪吒# 瞬間衝上微博熱搜第一,閱讀量超過1億。

從7月中旬點映開始,《魔童降世》獲眾多大V「多刷」背書。新版哪吒與龍宮太子敖丙組成的「藕餅cp」圈粉無數,粉絲對 IP 進行二次創作,「自產」了大量高質量物料。

7月26日(上周五)全面上畫後,電影的豆瓣評分一直維持在8.5以上。

截至到8月1日零點,《魔童降世》電影票房破13億元,超過2015年上映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成為新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冠軍



8月1日下午票房突破14億


電影口碑好,話題性十足,更非常賣座,這部爆款國漫到底好看在哪裡?新瓶裝舊酒獲得暢銷,製作方玩出哪些新花樣?

哪吒換了個爹

改編從故事「源頭」開始。

過去是天選之子、靈珠轉世的哪吒,這次很不幸成了魔丸托世的魔童,不能控制力量,破壞性極強,被陳塘關百姓討厭,還將在三歲後被天雷摧毀。

而一貫被哪吒扒皮抽筋的龍宮三太子敖丙,則成了靈珠轉世,性格溫和的翩翩少年。



龍宮太子敖丙也成為主角


正反派轉世互換,哪吒、敖丙成了相生相剋的命運共同體,而更顛覆的是主人公家庭背景的設定。

故事最大的反派龍族,成了「望子升天」擺脫鎮守海底命運的陰謀家,而大眾的印象中的「無良」父親李靖則變成了愛護妻兒的慈父

「反抗父權」到底是不是哪吒神話IP或明代《封神演義》的核心精神?這一點一直有爭議。


《哪吒之魔童降世》終極預告

可以肯定的是,在過去的版本中,天選之子哪吒與生身父母一直不親近。李靖不管是不是冷血父親,作為一名封建官吏,陳塘關總兵一貫不討喜。

在1979年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中,哪吒因大旱而鬧龍宮,後為不連累陳塘關百姓,悲壯地與父母斷絕關係。雖然79版電影沒有明確批評父權,但哪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還是給觀眾留下濃重陰影。



1979版《哪吒鬧海》哪吒自殺


《魔童降世》中的哪吒爹李靖,不僅愛護妻兒有智慧,還站在較高視角看問題,指出哪吒被百姓誤會的原因,甚至負責點明電影內核,教育哪吒:

「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

這個版本的《哪吒》,不再是哪吒割肉還恩,還差點發展成「李靖捨命救兒子」。李靖的形象正面、理想化得像是哪吒換了一個爹。


李靖夫婦變成慈母慈父


同樣,過去維護孩子的慈母殷夫人,人設也升級為「事業型」母親。在家穿甲陪孩子踢著毽子,轉身披上披風就去降妖伏魔,英姿颯爽堪比花木蘭,連作家馬伯庸都稱自己成了「殷夫人粉」。

觀眾們看哪吒「淚目」,不再是為他的「家庭不幸」難過,而是被李靖夫婦對孩子的呵護和愛感動。顯然,電影編劇對《封神榜》故事呈現的家族觀念有獨特理解。



殷夫人海報形象

比起苦大仇深、削肉剔骨的封建家庭悲劇,幸福家庭的概念無疑更現代,更「治癒系」,也更受年輕觀眾歡迎,這無疑是古典神話IP再創作的成功,但對於哪吒的形象可能會發生其他化學反應。

動畫特效拯救英雄套路

沒有專制,為保住烏紗而不顧血肉親情的父親,也就不存在「反抗父權」的叛逆哪吒。被父母用戶愛護的哪吒,人物悲劇性稀釋,故事變得有些許「兒戲」

被世人誤解是英雄的宿命,而魔童哪吒被誤解是因為魔丸的破壞力,這是太乙真人、申公豹神仙打架的惡果。



申公豹和龍族站到同一陣營。

哪吒沒有鬧海,只在海邊揍了一隻噁心的夜叉,他的死亡預言全因魔丸必須被摧毀,這又是故事開場元始天尊的判斷失誤。

哪吒的不幸,基本可歸為「神仙的錯」,兩三歲孩子無辜「背鍋」。宿命殘酷在嚴絲合縫,不容爭辯,逆天改命不容易,而這款哪吒「專享」宿命,未免太像一場玩鬧劇。

此處,要特別鳴謝山河社稷圖、指點江山筆把動畫優勢發揮到極致,帶給觀眾精彩的視覺體驗,稍稍挽救了玩忽職守的太乙真人。不然這位用四川腔搞笑的哪吒師傅,可要變成本年度最佳「豬隊友」了。



山河社稷圖成功用動畫演繹了中國古典元素

主旨從「反抗父權」遷移到「反抗命運」,《哪吒》的故事結構不算特別出彩。

靈珠轉世的敖丙要拍龍宮太子「升天記」,要主動「碰瓷」魔丸,「幹掉」哪吒,當眾「出演」滅魔英雄。

靈珠身份被李靖拆穿後,敖丙不得不「滅口」整個陳塘關,由此觸發故事高潮:哪吒三頭六臂扛天,火蓮花融冰蓋。





被誤解的英雄獻身救世,確實「套路」,但這個6秒特效鏡頭也確實很燃。多虧哪吒扛天這幾秒,「我命由我不由天」才沒成為一句空口號。

短短6秒的鏡頭製作期為六個月,而整部《魔童降世》有1600多位動畫製作人員參與製作,歷時五年。

對於博覽國內外英雄電影的觀眾,敘事結構剛達到完整的《魔童降世》,劇情不算太驚艷。但在動漫行業不景氣,動畫電影製作生態不完善的狀態下,耗時耗力「死磕」交出了不少名場景的《哪吒》,還是值得肯定。

向當代審美妥協

作為一個歷史久遠的神話人物,哪吒故事和「人設」版本非常多。

觀眾熟知的版本有,1979年動畫電影《哪吒鬧海》,2003年央視動畫版《哪吒傳奇》,90後熟悉的TVB《封神榜》(2001年)版哪吒,2015年《大聖歸來》中當配角的哪吒。

影視作品輻射到年齡段不同,70後至00後的印象中,哪吒的形象都有所不同。


79版美術總設計張仃的哪吒壁畫


79版陳塘關藝術設計

《魔童降世》站在大量作品的肩膀上,有大量細節致敬《哪吒鬧海》,有不少觀眾比較兩個版本的高下,新版少了79版的中國畫之美,傳統藝術性缺乏,「國漫巔峰」只是媒體吹捧。

化了煙燻妝的哪吒,錐子臉的殷夫人,全息遊樂場一般的山河社稷圖,這些視覺元素,與當代審美流行文化有千絲萬縷關係。


哪吒變身特效


萬龍甲場景,敖丙是十足的顏值擔當

「弱化父權」的李靖,女強人媽媽殷夫人,紅配藍高顏值的「藕餅cp」,新版故事的人物設定無疑更現代、更溫馨、養眼。劇情方面也加入更多搞笑、娛樂橋段的,這被部分觀眾質疑主題深度,娛樂化、喜劇化,缺少矛盾衝突。

萬事皆輕」式演繹神話IP,一定代表了討好觀眾,向當代主流審美妥協嗎?這種妥協一定是壞事嗎?

一位年輕觀眾給了城畫君答案:「搞笑的演繹,輕鬆一點的主旨,讓『名著』更好接受。


《魔童降世》與《大聖歸來》聯動,通過「神話宇宙」進行宣發

從票房以及火爆的話題討論來看,放棄「逆子救世」悲劇,轉而向現代觀眾美靠近的舉動,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就被打上「國漫崛起」的標誌,然後,觀眾整整等了四年,才等來了《魔童降世》。可見,一部現象集的國產動畫電影並不能代表整個產業發展狀況,「國漫崛起」還需些時日。

以下為知名作家、影評人對《魔童降世》的評價:




本文作者

潘勁虹

本文編輯

潘勁虹

更多信息及雜誌購買請關注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