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光年」獲悉,北京卓視智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卓視智通」)已完成數千萬元Pre-B+輪融資,由中交資本、騰飛資本聯合投資。所融資金將主要用於市場拓展、AI大模型等技術研發、AI訓練平台建設,以及智能製造生產基地的升級擴容。
卓視智通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基於AI的視頻融合感知及車路協同解決方案提供商。據介紹,與同期創立的大多數聚焦計算機視覺(CV)領域的人工智慧公司不同,卓視智通在成立之初就將智慧交通作為目標市場,並選擇從路端而非車端切入。
具體而言,卓視智通主攻車型識別、行人識別、交通場景識別、交通視頻分析和數字孿生技術的原創研發,以及AI技術在交通及安全垂直行業的應用落地。通過實現車、路、人、環境的融合感知識別,公司旨在為監管部門、道路管理者提供平台及數字化工具。同時,卓視智通也正加快向車端場景拓展業務,以面向車主、自動駕駛汽車廠商提供實時信息服務。
此前卓視智通已完成多輪融資。2020年,卓視智通首次引入機構投資方,並在近年來陸續完成了天使輪、Pre-A輪、A輪、A+輪和Pre-B輪五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知名網際網路頭部企業、高通創投、耀途資本、海貝資本、灝碩投資等。
卓視智通創始人兼CEO吳柯維表示,2021年開始,公司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一是產品層面,圍繞城市交通及公安應用、高速公路與車路協同、泛安全應用三大場景的軟、硬體產品矩陣已基本成型;二是技術層面,伴隨大模型技術的發展,CV領域也進入了大模型時代,公司已布局新的算法、模型研發,並將其應用於產品、服務的升級疊代中;三是市場層面,公司正式發力海外市場,目前已有多個海外項目在POC試點中。
目前,公司的核心軟體產品包括交通事件檢測及數字孿生公路系統「雲鷹」、車輛多維特徵識別及結構化識別系統「雲析」、城市級交管大數據平台「雲瞳」;硬體產品包括收費車型識別一體機「小神瞳」、雙光譜雷視融合感知一體機「阿瞳目」,以及隧道智能機器人「飛檐」等AI軟硬體產品。
據介紹,卓視智通推出系列硬體產品的目的不單是為了開闢第二增長曲線。吳柯維認為,單純基於AI算法提供軟體產品和服務難以達成標準化,容易走進AI外包項目定製化模式的泥潭。因此,公司在2020年開始研發搭載融合感知算法的一體機,旨在通過產品的硬體化來解決標準化的難題。同時,卓視智通於2021年自建了硬體生產、測試基地。
但是,要與攝像頭、傳感器等前端感知設備對接,一體機也需解決設備兼容等問題。為此,卓視智通一方面與部分上游感知設備供應商達成了合作;另一方面,團隊旨在通過算法層面的工程化處理,來解決現有道路、現存設備的差異化問題。吳柯維說:「相較多數前端感知設備,AI算法的疊代速度更快。因此,前期針對現有道路等具體場景做好算法處理後,在後期推向新的增量市場,如新道路時,我們可以直接向客戶提供整套產品和服務,減輕團隊交付和客戶使用的負擔。」
技術層面,在卓視智通看來,大模型主要為智慧交通領域帶來了兩個方面的增益:一是能夠解決深度學習方法效果不理想的複雜場景識別問題,如拋灑物識別,以從整體上提升AI算法識別的準確度;二是解鎖了新的應用場景。吳柯維舉例稱,基於SAM(Segment Anything Model)萬物分割等模型,公司大幅提升了可轉動的球型攝像頭檢測準確率,因而拓寬了道路交通檢測場景中可覆蓋的攝像頭類型。吳柯維介紹:「過去也有類似的分割算法,但通常要求基於某一特定視角進行訓練,普適性較差,效果欠佳。」
市場方面,據介紹,公司於去年實現盈利,系列產品已應用於全國20餘省市,交通事件分析和車路感知識別系統覆蓋數萬公里高速公路。在海外市場拓展上,除目前正推進的試點項目,本輪引進產業資本後,卓視智通也希望能在未來「借船出海」。另外,吳柯維表示,公司將在未來加強與產業方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業務協同,在為中交集團相關交通基建項目提供技術賦能的同時,獲得其在市場、產業資源等方面的支持。
談及未來規劃,吳柯維表示,公司將加大AI視覺大模型的研發投入並推進其在智慧交通場景的應用落地,進一步提升道路交通場景感知的信息維度和識別精度,為數字交通構建新一代AI引擎。此外,卓視智通還將在疊代優化現有產品、服務的基礎上,將業務進一步向車端延伸,服務智能駕艙場景,以應用程式或軟體的形式,為智能網聯汽車提供實時道路感知信息。據介紹,公司現有方案主要通過5G路側RSU將感知信息發送至自動駕駛車輛或車載輔助駕駛模塊。目前,卓視智通已與國內V2X龍頭企業合作,相關方案已在全國多個智能網聯汽車示範運行區及高速公路示範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