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拚命教書,一群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

2023-04-13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拚命教書,一群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備課,最生動的教材,最崇高的職業素養,最美麗的人生習慣,最發自內心的精神需要,更是教育最靚麗的一道風景。

教師本是一個天生的讀書群體。

然而在應試教育和功利教育的裹挾下,很多教師變得眼中只有分數、只有成績,而對於生命中的閱讀卻逐漸淡化了。

不少教師已完全遠離閱讀,這太危險了。

大量時間在開會,在交論文,在應付檢查,在管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督促孩子讀書而自己很少讀書。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不讀書,最應該讀書的教師群體卻成了遠離閱讀的一個群體,而其中最該讀書的年輕教師,可能在成為一個疏於讀書、荒於讀書或者根本不讀書的群體。

在學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缺乏學習的教師,在辛勤甚至忘我地工作著,這樣的教師會辛辛苦苦地把本來聰明的學生教得不會學習。

一個教師上課時,是帶著他全部的閱讀史來授課的。

現在,有些教師要麼不讀書,要麼只讀教材和教參。

不說閱讀史,就連基本的閱讀都沒有,所上的課也就只能依葫蘆畫瓢,照本宣科,簡單地灌輸生硬的知識,肯定談不上方法、技巧與課堂智慧,當然更達不到活潑生動、深入淺出、出神入化的境界。

一個真正的教師,一定是讀書愛好者;

一個優秀的教師,更是一個對書有著獨特情感的讀書人。

有的教師即使讀書,要麼「盲讀」,未從自身需求出發,而是漫無邊際、茫無目標地人讀亦讀,盲目追潮;

要麼「躁讀」,讀書心態浮躁,帶著功利,為讀而讀,不能心存寧靜,持之以恆;

要麼「淺讀」,讀書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蜻蜓點水,雨過地皮濕,而不求細讀精讀。

許多教師不讀書,他們常常認為自己工作太忙,根本沒有時間讀書。

果真沒有時間嗎?

是否有時間,完全取決於你是否把這件事情視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如果教師認為讀書重要,一定可以安排時間;

如果教師認為不重要,一定會找出很多藉口,很多理由。

如果把讀書作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來對待,我們會抽不出時間嗎?

人與人的差距在於業餘時間和碎片化時間的利用。

在課餘時間,節假日,閒暇時候,旅途時光,等飛機、等火車的片刻,在晚上睡覺前,在早晨起來以後,甚至在喝茶的間隙,擠那麼一點點時間讀一點書,這些都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做到的事情。

關鍵,還是在於我們是否真正認識到閱讀的價值和意義。

還有一些教師不讀書,原因是他們覺得書讀了記不住。

但是,記不住難道就白讀了嗎?

讀書就像吃飯,你不可能清清楚楚記得每頓飯吃了什麼,但每一頓飯的營養都已經化作你的血肉滲入到你的身體中去了;

同樣,你讀的每本書也許也記不住,但你並沒有白讀,因為每一本書的內容都已經化作你的精神營養融入到你的靈魂中了!

對於真正讀書的人,讀書是不需要理由的。

而對於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原因是很多的,其實,這些的確都是不能稱之為原因的原因。

讀書,能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老師的教學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造的快樂。

教師作為「讀書人」和「教書人」,始於讀,發于思,成於行。

一個人會讀書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群教師會讀書就可以改變一所學校的命運,千千萬萬個會讀書的老師就會改變無數個孩子的命運,進而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

書卷氣是一個人最好的氣質,書香氣是一個校園最好的氛圍。

同樣的道理,有書香父母,才會有書香子女,和書香家庭。

然後事實上,當今的父母都在炮製一個怪圈:自己不願讀書,卻希望孩子把書讀好。

滿眼所見,是成年人玩手機、看電視、戳麻將,連書是什麼樣子,書店在哪個方向,讀書的感覺怎樣,都已經到了爪哇國去了。

每天父母們捧著手機,刷微信,玩短視頻,看段子,充其量是在電子閱讀的氛圍里,進行營養不高的碎片閱讀。

白岩松有一篇演講稿,曾在網絡熱傳——《白岩松:與閱讀有關的「飢餓記憶」,讓我刻骨銘心》。

看到古龍金庸梁羽生,就像見到香蕉蘋果梨子一樣,如饑似渴,那是屬於上個世紀的故事了。

哪怕我們60後、70後、80後有過這種讀書的「飢餓記憶」的人,也僅僅是有記憶罷了。

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知名兒童閱讀專家艾登·錢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中,提出了令人矚目的「閱讀循環圈」理論。

此循環圈由「選書」、「閱讀」及「回應」三個環節組成。

一本好書,一段愉快的閱讀經驗,將為讀者開啟下一段閱讀旅程,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循環圈描述了一種理想的兒童閱讀狀態,它的中心是有協助能力的家長,即愛閱讀且知道如何選書、共讀、回應孩子的大人:

「不閱讀的孩子是由不閱讀的大人造就的。
我們的圖書資源也許貧乏,圖書儲備太少或者受損了,或者我們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困難。
可是還有一件事可超越這一切。
一位虔誠的成年閱讀者,一位懂得孩子們需要什麼的成年人,他才是閱讀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被《中國教育報》評選為「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的李振村,說過一個感人的故事:

「一個寡婦獨自撫養兩個剛上小學的雙胞胎兄弟。
每天晚上,孩子做作業,她就捧著一本書在邊上看,一直到兄弟倆考上北京一所有名的大學。
大學畢業後,她對兄弟倆說:你們知道媽媽有多苦嗎?
兄弟回答:我知道,你又要工作又要照顧我們……她說:這倒不苦,就是每天陪著你們看書太辛苦了,其實我一個字都不認識……」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家長成為孩子讀書的榜樣,你們有多少人堅持做了?」

這樣的一句反問讓不少家長慚愧。

是的,我們為人父母,自己不讀書,不愛學習,卻總期望孩子能愛讀書,能通過讀書成龍成鳳,多少有些笑話的意味。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拚命工作,一群不學習的父母在努力育兒!

這話有些傷人,可我們大多數人又無力反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f99b6fd7ecee88c525170a573e4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