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國產科幻《三體》的 23 個「偶然」

2023-01-19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看懂國產科幻《三體》的 23 個「偶然」

是的,整個人類歷史也是偶然,從石器時代到今天,都沒什麼重大變故,真幸運。但既然是幸運,總有結束的一天;現在我告訴你,結束了,做好思想準備吧。

風暴前,將軍偉思平靜地向科學家汪淼宣告。

動畫版《三體》的豆瓣評分跌到 4.5 之際,劇版《三體》開播迎來好評,「照搬原著」成了最高褒獎。

這股「三體熱」恰如劉慈欣在原著里形容過的「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

賣出版權的十幾年來,《三體》影視化過程幾度成為「笑話」,而為何幻小說《三體》能出圈成「神話」,我們整理了關於「三體」與科幻文學的 23 個歷史「偶然」,也許能幫助你更好地進入這個以宇宙為尺度的世界。

1.

這部劇不是《三體》的第一次影視化,由馮紹峰、張靜初主演的電影版《三體》於 2015 年殺青投入後期製作,至今下落不明。影版《三體》製片人、《東北往事》作者孔二狗回應:電影延期主要是對後期的要求超過以往。

2.

影版殺青後,出品方游族把素材交給好萊塢特效團隊 VHQ——曾參與過《阿凡達》製作,被拒收。攝製組收穫新的職業經驗:和特效團隊的溝通應該在拍攝前。

3.

2014 年「三體」項目啟動時引發巨大質疑,孔二狗發文:我們幾十年幾百年出一本的科幻小說為什麼非要給外國人拍?

4.

網飛(Netflix)劇版《三體》第一季去年 9 月份發布首支片花,由導演曾國祥執導。上映日期未知。

5.

孔二狗 2018 年看完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電影《流浪地球》後感慨:為五年前倉促開始「三體」項目的草莽與愚昧感到愧疚、羞愧。

6.

影版導演張番番為三體版權的第一任接手人,其妻宋春雨 2010 年從劉慈欣手裡花了 10 萬元買下。

7.

張番番此前的代表作是國產懸疑片「密室」系列,豆瓣均分 5.4,拿到三體版權後拜訪過國內外各大製片商及平台,因要求「必須由張番番導演、宋春雨編劇」「投資 2 億起」這兩條苛刻條件,沒有找到任何投資。直至 2018 年,他以 1.2 億價格將版權賣給游族。

8.

山西娘子關電廠 2009 年因環保問題關停,之後,上了二十幾年班的劉慈欣成為全職作家。那之前,他都在「堅守崗位」的時候寫作:《三體》從 2006 年 5 月在《科幻世界》連載,《三體II:黑暗森林》於 2008 年 5 月出版,《三體III:死神永生》於 2010 年 11 月出版。電廠里質量差的液晶屏稍微轉轉角度,就不會被別人看到。

9.

科幻小說會被稱為所謂的「點子文學」,一個出色的點子即能撐起一個故事。劉慈欣把黑暗森林、古箏計劃、面壁者計劃、破壁人、執劍人、智子、水滴、二向箔等大大小小數百個點子放進了《三體》系列,被形容是「自殺襲擊式」創作。

10.

2021 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虛構類作品銷量榜單 TOP3 由《三體》三部曲占據。

劇版《三體》

11.

《三體》系列最經典的點子是在兩條公理和兩個重要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宇宙社會學的「黑暗森林」法則。

兩條公理: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兩個重要概念:

猜疑鏈

A 文明無法判定 B 文明是否善意文明,A 文明無法判定 B 文明是否判定自己是善意文明,A 文明無法判定 B 文明對自己是否善意的,A 文明無法判定 B 文明是否判定自己對他是善意的,A 文明無法判定 B 文明是否會對自己發起攻擊。反之亦然。

「在真正的宇宙文明中,不同種族之間的生物學差異可能達到門甚至界一級,文化上的差異更是不可想像,且相隔著無比遙遠的距離,它們之間猜疑鏈幾乎是堅不可摧的。」

技術爆炸

文明進步的速度不可預知,在宇宙的尺度上,幾百年只是彈指間,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快速超過強大文明。

而我得知你的存在和從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很可能是技術爆炸最好的導火線。所以,即使我僅僅是嬰兒文明或萌芽文明,對你來說也是充滿危險的。「

黑暗森林法則: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

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一旦被發現,能生存下來的是只有一方,或者都不能生存。」

劇版《三體》

12.

劉慈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寫過一個軟體,宇宙中的每個智慧文明都被簡化為一個點。他曾在十萬光年的半徑里設定了三十萬個文明,並讓計算機自主計算演化圖景,最後得出結論:其詭異程度是很難憑空想出來的。

13.

《三體》一向被詬病「文筆差」,劉慈欣自覺整個語言風格受託爾斯泰影響最大,受俄羅斯文學塑造,「很沉甸甸的、很土裡土氣的,而且很粘滯的那種語言」,「不靈動,不空靈,很沉重」。

14.

18 歲看完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宏大且帶有敬畏感地描繪人類和宇宙的關係」被劉慈欣稱為理想的科幻小說。

《三體III》的結構就是模仿《2001:太空漫遊》:「從最現實的、最瑣碎的細節起飛,越飛越高,開始還是一種比較平滑的曲線,到快結尾猛一下就上到時空尺度最大的,去到無限的那麼一個狀態。」

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

15.

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茵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被稱為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三巨頭」。

阿瑟·克拉克的代表作為《2001:太空漫遊》,開創了「太空歌劇」的新類型。

海茵萊因的代表作為《星際迷航》《星船傘兵》等,被稱為硬科幻小說大師。

艾薩克·阿西莫夫創作了《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

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電影《星際迷航》

16.

太空歌劇(Space Opera)是科幻的一個分支流派,指將傳奇故事設定在外太空的史詩科幻作品,強調故事的戲劇性,太空只是冒險的場所。《三體III》、《星際迷航》系列、《星球大戰》系列、《基地》系列、《沙丘》系列都屬於太空歌劇。

17.

在 20 世紀 40 年代 - 60 年代的黃金時代後,英國科幻界發起「新浪潮運動」,描繪「高科技低生活」主角沉淪迷失的賽博朋克(Cyberpunk)流派興起。

威廉·布吉森的小說《神經漫遊者》《零伯爵》《重啟蒙娜麗莎》奠定了這個流派的內核,而 1982 年的電影《銀翼殺手》(改編自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1968 年小說發布時還沒有「賽博朋克」這個詞),開創了賽博朋克的視覺風格:霓虹燈、超大電子屏、雨水、夜景、城寨、人體機械置換。

電影《銀翼殺手》

18.

影視中較常出現的科幻流派還有「第一類接觸」,指人類近距離目擊接觸 UFO、外星人等。同樣具世界知名度的華裔科幻小說家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就屬於這類,後來被改編成電影《降臨》。

19.

喬治·歐威爾《1984》、赫胥黎《美麗新世界》、扎米亞京《我們》也是科幻小說,它們被並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

20.

文學史上認定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由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創作於 1818 年,源起於與丈夫詩人雪萊、詩人拜倫在火爐邊輪流講恐怖故事。

電影《科學怪人》

21.

雨果在 1926 年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科幻小說雜誌《驚異故事》,並將這種文學種類定名為「 Science Fiction」。1953 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世界科幻大獎誕生,屬於科幻文學界的最高獎項。

22.

《三體》在 2015 年獲第 73 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劉慈欣成為首位得獎的中國科幻作家。

23.

目前《三體》評價最高的影視化作品,是 2015 年的一支短片《水滴》。「水滴」是三體文明使用的宇宙探測器,表面能反射幾乎全部的電磁波,絕對零度,絕對光滑,形如水滴,一個就能摧毀人類數千艘太空艦隊。這 14 分 43 秒,展現了水滴及三體文明全部的恐怖震懾與詩意。

參考資料:

《三體動畫幕後的「版權戰爭」:投毒、謀殺與投資2億未上映的電影》,韭黃阿rich

《每一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手——專訪科幻作家劉慈欣》,南方周末

2021年中國圖書零售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到底什麼是賽博朋克?》,遊戲動力

編輯:殺手

監製:李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