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節上,這場金句最多的論壇預示了國劇走向

2023-06-23   影視獨舌

原標題:上海電視節上,這場金句最多的論壇預示了國劇走向

2023年6月23日刊| 總第3275期

6月22日上午,「白玉蘭對話」電視論壇:新時代國劇精品化與多樣化——中國電視劇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

近幾日的上海電視節觀察下來,與國劇有關的論壇幾乎都會提到「精品化」和「多樣化」這兩個關鍵詞。向外,國劇出海如此;向內, 國劇要與短視頻爭奪用戶眼球,精品化是必由之路;實現類型創新、滿足不同口味的觀眾需求,多樣化是有效途徑。

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在致辭中說,僅有爆款和精品還遠遠不夠。我們決不能忽視多樣化,因為觀眾是多層次、多背景、多需求的。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說,最近兩年一系列的爆款幾乎沒有重複的題材,這讓平台有了對劇集多樣化的自信。

從主管部門到平台,再到創作者,都在不斷強調這兩個詞的重要性,說明它們不僅僅是一句停留於書面的口號,而是必須實現的目標。

四個「重大」

除了號召供給側多樣化供給,高長力還在致辭中提及了電視劇司未來五年規劃的100多部重點選題,包含了「四個重大」——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重大現實、重大未來。

他表示,展現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重大歷史」的任務;描繪建黨百年波瀾壯闊的歷程,是「重大革命」的任務;書寫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火熱實踐,是「重大現實」的任務;唱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是「重大未來」的任務( 點擊查看完整版講話 )。

從生活中來,由真情而發

編劇王小槍和編劇、導演張挺在論壇上分別做了電視劇《縣委大院》和《天下長河》的創作分享。《縣委大院》繪製了一幅縣域治理的全景圖,對縣城文化有較為深刻的展現;《天下長河》擺脫了明君情結和忠奸敘事,在年輕觀眾群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有意思的是,王小槍和張挺的分享恰好指向了創作的兩大方法論:從生活中來,由真情而發。

王小槍表示,《縣委大院》是他從業十幾年來,寫過壓力最大、難度最高的劇本,「最初腦子完全是一片空白。整個故事是一張白紙,第一個字始終難以落筆,怎麼寫,寫多長,什麼都不知道。」

怎麼辦?只能用笨辦法。

王小槍說,很多作家用走路的方法寫小說,編劇也同樣可以。哪些地是泥濘的,哪些是堅硬的,哪些要攀登,哪些要跨越,都得走一遍才知道路的方向在哪裡。走路的過程,收集素材的過程,積攢細節的過程,塑造人物的過程,就是抵達創作終點的過程。

圓桌論壇環節,華策集團總裁傅斌星分享了《我們這十年》的創作歷程,「當我們真正走進各行各業,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發現那麼多散落在人群當中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我會覺得做這一行非常幸福。」

《天下長河》來自於張挺的自發創作。他在史料中發現了靳輔和陳潢的故事,並被二人默默無聞的付出感動;他在史料里看到了黃河的溫柔與暴戾,更看到了那些治理黃河、守護百姓的幕後能臣。「他們沉默地守護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文明,我願意稱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守護神。」

張挺相信,仁人志士的功德自在人心。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的感召,他寫不出《天下長河》,寫不出那些讓人感動的台詞,演員也不會甘願受那麼多苦。

「黃志忠老師拍水災的戲分時,還沒想好該以什麼樣的姿勢被水拍飛,就上陣拍攝了,正式拍攝時,他直接就飛在了空中,腰部受了重傷,卻沒喊停,堅持把戲演完了。如果不是被靳輔的精神打動,黃老師真犯不著受這個罪。我想,這就是精神的力量。」

內容是平台的魂,劇集是全村的希望

騰訊在線視頻副總裁、總編輯王娟表示,內容是平台的魂,平台能走多遠取決於內容的質量。今年以來,騰訊視頻的多部劇取得了良好的口碑,這將讓騰訊視頻接下來以謙卑和務實的態度,走得更加篤定,安下心來狠抓創作,狠抓精品,擁抱多元化。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認為,受疫情因素影響,影視行業在過去幾年間遭受了巨大打擊,而劇集在這輪行業危機中充分顯現出抗風險能力強的特點,用最通俗的話來說:電視劇拯救了這個行業。「在平台沒有任何其他內容可以依靠的時候,我們靠劇集挺了過來。」

他說, 長視頻平台爆款劇集的接連出現幫平台找回了自信。一是對市場的自信,證明長視頻可以依靠沉浸感和思想性戰勝短視頻;二是對多樣化的自信,證明中國電視劇能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三是對創作者的自信,老中青三代創作者都有能力做出優秀的作品。

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書記夏曉 提到了劇集創新的重要性,總台和幾大視頻平台合作播出的幾大創新劇目如《覺醒年代》《對手》《天才基本法》《三體》《狂飆》等,既在總台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成績,也獲得了很好的口碑。

優酷副總裁謝穎重申了優酷提出的「三個回歸」:回歸共識、回歸初心、回歸傳承。她說,作為長視頻平台,優酷願做中國影視工業化的基礎設施提供者,為好內容全力以赴的奮鬥者,陪創作者奉獻精品的服務者,新生力量的培育者,以及優秀作品的傳播者。

芒果超媒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周海認為,「從小說網站排行榜的前幾名隨便找一本小說,請流量明星,三五個月就攢出一個劇本」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市場不斷給潛心創作的人回饋,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沉得下心來,這是觀眾、平台、製作團隊之間相互提醒、相互提升的過程。反過來,這也是對投機分子進行篩選和淘汰的過程。

審美抬高一寸,視角後退半步

電視劇作為一門大眾藝術,應該如何正確地認識受眾呢?

王曉暉一語中的:「 觀眾很忙,觀眾不傻。創作者一定要搞清楚觀眾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同時,好的創作者要懂得把審美抬高一寸,這決定了你的創作不是迎合眼球,而是迎合心靈。創作上要『不老實』,要敢於做少數派。這個行業最大的魅力是唯一性,同一部作品,換個導演、換個編劇寫,完全不一樣。作為平台,我們永遠充滿耐心,支持下一部與眾不同的作品。」

謝穎認為,創作者需要引領觀眾,引領的視角最好退後半步,因為後退之後,視野會更開闊,看到的視角會更全一些。

王娟則澄清了外界對平台用大數據指導創作的誤解。她解釋,平台的數據是一個後端結果性的呈現,它能看到用戶的消費偏好和消費深度,以此幫助平台復盤某部作品創作中存在的問題,但大數據並不能直接指導平台接下來要創作什麼樣類型的作品。

文/許心強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