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房企會成為利潤之王?

2019-07-19   明源地產研究院

規模重要還是利潤重要?就最終目標來說,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企業當然要盈利。即便是亞馬遜(貝索斯當年在美國電視台《對話》節目中坦言:我要做一個偉大的企業,還要8年不賺錢,因為追求利潤的企業必死無疑,等他們都死了,我就成功了)這樣的企業,最終還是要盈利。

然而,現如今,對不少房企來說,這卻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很多房企還走在沖規模的路上,並願意為此犧牲一定的利潤。

最近,有知名房企老總認為,開發商應該理性考慮下利潤,而不是一味的沖規模。明源君也認為房企應該在沖規模和保利潤之間找到平衡點,追求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流的利潤。然而,數據顯示,沖規模是必要的,沒有規模,利潤也很難保住。最終的利潤之王只會屬於規模房企。

銷售規模上去之後

萬科恆大相繼超越曾經的利潤之王

2018年全年業績會,面對媒體「中海未來怎麼繼續保持凈利潤優勢」的提問,中海地產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顏建國表示,對中國海外來說,始終堅持追求的是稅後凈利潤持續穩健的增長,規模對我們來說不是特別追求的目標,我們也不一定特別看重排名,但是如果為了凈利潤的持續穩定增長所需要的規模增長,那是必須的。

顏建國做如此表態的大背景是,中海地產保持多年的「利潤之王」的寶座在2017年易主了。

2008年,中海地產的利潤(稅前)首度超過萬科之後,就一直保持領先的態勢,時間長達10年之久,可謂一騎絕塵,直到2018年才被萬科超越。

來源:Wind、明源地產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金融風暴中的萬科,首次出現利潤下滑。當時,還是萬科總裁的郁亮在股東大會上表示:「萬科真正的對手是中海,與我們旗鼓相當的始終是中海!」當年萬科的銷售額為479億元,位列第一;中海地產的銷售額266億港幣。

2011年萬科股東大會上,郁亮再次表示「中海盈利水平確實在同行中傲視群雄」「有了中海作為榜樣,萬科未來還可以創造出更優秀的業績,並會認真研究和學習中海」。

要知道,那會以及此後的數年,萬科都是銷售的龍頭老大,中海的實力可見一斑。

中海在凈利潤上面領先萬科的時間段沒有那麼連貫,然而,2000年以來,中海同樣有10年的時間超過萬科,直到2017年才被萬科反超(如下圖)。

來源:Wind、明源地產研究院

如果說,中海的利潤總額和凈利潤被萬科超越,還是預料之中,那麼,中國恆大登頂利潤之王的寶座,卻有點超乎預料。

2017年,恆大實現凈利潤370.5億元,大幅上漲110.3%,雖然略低於萬科的372億元,但考慮到2016年恆大一次性賣出萬科股票虧損70億元,剔除這個非經常性損益因素,中國恆大實際的凈利潤遠超萬科。此外,2017年,無論是凈利潤還是核心凈利潤,恆大均超越此前的「利潤之王」中海地產。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2016年全年,中國恆大累計實現合約銷售額3733.7億元,超過了萬科登上年度銷售冠軍的寶座。

2018年,恆大繼續發力,進一步鞏固了其利潤之王的寶座——2018年度全年,中國恆大核心凈利潤783.2億,同比大增93.3%;凈利潤722.1億,同比大增106.4%。

無論是萬科還是恆大的表現均證明,高周轉,上規模,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快速的實現高利潤。

美國等成熟市場的開發商

沒有規模同樣難有高利潤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目前我國還處於城市化進程中,各房企依然還有新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房企要衝千億、五百億的原因。假以時日,這種規律,或許就會發生變化。

然而,明源君發現,在城市化早已完成的美國,開發商同樣遵循類似的規律,沒有規模,利潤幾乎不可能稱王。

以普爾特(此前的帕爾迪)為例,其自創始人Wiiliam JPUulte於1950年建第一所房子起到2006年,都保持著連續盈利能力,在房地產這樣一個周期性如此之強的行業里不啻為一個奇蹟!

即便在2008年,普爾特的前身帕爾迪銷額依然是全美第一,市占率5.6%;銷售量位列全美第二,市占率為4.3%。2009年,帕爾迪完成對另一大開發商桑坦克斯的併購,變身為新帕爾迪,即普爾特,銷售額更是一度占到全美的10.3%,銷量占到全美的8.1%,比當時排名第二的霍頓公司分別高98%和64%。

帕爾迪一度是萬科的學習對象。2003年12月,萬科派出學員遠赴美國登門求教,隨後請來帕爾迪前任資深副總裁到萬科授課。

然而,金融危機對普爾特造成了重大衝擊。2007年,自成立以來連續57年保持盈利的帕爾迪巨虧22.56億美元,此後四年其繼續虧損,合計虧損超60億美元,而此前10年(1997年~2006年),其凈收入也才50億美元出頭,直到2012年,凈收入才勉強回正,錄得2.06億美元的凈收入,真可謂是兵敗如山倒(如下圖)!

來源:Wind、明源地產研究院

隨之而來的是,普爾特在銷售規模、營收和凈利潤上面,也開始讓位於霍頓,以及晚其二十餘年成立的後起之秀萊納。

來源:Wind、明源地產研究院(註:19和20年為機構測算值)

如果說,美國的土地和住房制度跟中國有很大差別,對比的意義不是那麼強。那麼,我們還可以對比中國香港。畢竟內地房地產行業的諸多玩法均借鑑自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的開發商很早就開始採用租售並舉的模式,慢周轉,使得其既能吃到土地增值的收益,又能獲取物業增值的收益(租賃物業),盈利能力十分強悍。以典型代表新鴻基地產為例,在過去數年裡,其凈利潤均高於萬科、中海。

來源:Wind、明源地產研究院

然而,沒有REITs等的加持,租售並舉的代價是,銷售規模的擴張會受到較大的抑制。研究表明,如果投資物業的毛租金回報率為10%,凈租金回報率為5%,那麼,投資物業在總資產中的占比每上升10個百分點,降低的周轉率和槓桿率將導致開發物業銷售額增速下降30%。

近年來,新鴻基地產每年的物業銷售對營收的貢獻在300億元左右。2015年,其凈利潤被萬科和中海雙雙超越。

來源:Wind、明源地產研究院

哪家房企會成為未來的利潤之王?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房企要衝千億的原因,哪怕為了這個戰略,要犧牲部分區域的利益。因為沒有規模,利潤也很難出眾,不到一定的規模,甚至無法繼續留在這個市場上,還談何利潤?!

對很多中小房企來說,特別是中型房企來說,沒有選擇。

如上所說,以前類似中海這樣的公司,憑藉低融資成本、強悍的成本管控和工藝創新等,可以在銷售額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坐擁利潤王的寶座。可是,如今,中海在追求有質量的發展的同時,在土儲上也更加進取。在中指研究院的排行榜中,中海2018年的銷售排名位列第7,拿地金額位列第5。

2015年至2018年,中海地產每年新增土儲的建築面積分別為761萬平米、972萬平米、1741萬平米、1764萬平米。截至2018年底,中海地產總土地儲備上升至9144萬平米,相對2015年幾乎翻倍。

其他開發商,論融資成本,成本控制能力,幾無中海的對手。一些小開發商,部分中型開發商是自有資金在做開發,比如某百強房企老總告訴明源君,他們就欠銀行2個億而已,其他都是自有資金。這樣的房企,可以深耕某個小區域,關注利潤。然而,這種開發商畢竟只是極少數。整個房地產行業的趨勢是朝著巨頭壟斷的態勢邁進的。

因此,如果你想追求較高的利潤,就不得不參與規模戰。總銷售額高,基數大,總的利潤自然會高,而且大機率一路走高。因為規模上去之後,信用評級更容易上去,融資成本更容易降下去,這樣一來,又更有助於你家房企使用槓桿,做大做強。

為啥?因為全國一二三四五線城市,行情的起落是不一樣的,規模大了之後,全國布局,三四五線行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賺一二線城市的錢;一二線城市嚴控時,可以賺三四五線的錢。

某K企,在15、16年一二線城市火爆之時,重倉三四五線城市,而在17年三四五線城市的行情開始起來的時候,又割肉三四五線城市,重倉一二線城市。每次都完美踏空。因為它規模不夠大,無法均衡布局。經過這麼一番折騰,不僅規模沒有了,利潤更是無從談起……

所以,總而言之,想要在未來獲取高利潤,並位於前列的房企,只有一條路可走——繼續做大規模,然後逐步降低負債、控制成本、打造精品。

那麼,誰會成為利潤之王呢?

目前看,未來幾年內,恆大利潤之王的地位比較難被撼動。因為其地產開發板塊依然在穩健增長,同時,文旅板塊、健康板塊以及高科技,也將逐漸貢獻營收以及利潤。

當然,有實力的挑戰者也不少。比如碧桂園、萬科以及中海,保利和融創也有不俗的競爭實力。目前,這幾家房企的銷售規模處於第一陣營,且依然保持不錯的增長勢頭。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哪家房企新晉凈利NO1,必定會在千億之上。屆時,千億銷售額的追逐,也將變成千億利潤的競爭。

上述幾家房企你最看好哪一家,為什麼?(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