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在海島漁村,大海饋贈給他的鮮美刻在心底,即便多年後在外打拚依舊念念不忘。
他從鄉愁中發現了巨大商機,毅然決然放棄高薪回鄉創業,將祖輩傳承的魚乾賣出村子,賣向全國。
他不斷研發新品、開發渠道,最終帶領全村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年入500萬。
他就是海南萬寧港北村致富帶頭人莫澤錦。
80後的莫澤錦出生在海南省萬寧市的北港村,這裡海產豐富、肉質鮮美,村民世代靠海為生,身上是洗不幹凈的魚腥,房前屋後曬著各種魚乾,等到冬季禁漁期的時候食用。
單一的生存資源讓北港村的漁民一直無法擺脫貧困,大人們也都希望孩子有了知識未來能走出村子。
莫澤錦就是背負著這樣的希望,2007年高中畢業後來到深圳尋找機會,並在旅遊行業站住腳跟。
做了幾年導遊後,莫澤錦又跟朋友合作開了一家火車機票代售網點,剛好趕上國內旅遊業井噴式發展的那幾年,公司生意蒸蒸日上,莫澤錦成功撈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如父母所願憑藉自己的能力走出了小漁村。
雖然事業有成,但莫澤錦是個念舊的人,在深圳一個人生活三餐大多都是將就,偶爾認真吃一頓也是應酬或是聚會,海鮮也沒少吃但莫澤錦始終覺得少了點兒家鄉的味道,那便是母親最拿手的小魚乾。
北港村人做魚乾的手藝世代相傳,起初是為了應對季節變化和物資匱乏,後來就演變成了一道地方美食,莫澤錦在外打拚那些年總是會有意無意地與同事朋友提起家鄉的小魚乾。
後來,莫澤錦每次回鄉探親總會帶回來一些,當作零食送給同事好友,很多人嘗過之後都讚不絕口,甚至還有不少人托莫澤錦多帶一些回來。
就這樣口口相傳,莫澤錦每次回家都要背些魚乾回去,但是由於物流運輸和包裝防腐的問題,沒辦法大量發貨,他每次能帶回來的量並不大。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莫澤錦卻發現了新的商機,如果能把魚乾批量生產包裝,並且找到合適的物流途徑,那麼家鄉的小魚乾絕對可以成為熱銷土特產。
想到這,莫澤錦有了要回鄉創業的念頭,然而此時他在深圳的事業已經非常成熟,輕輕鬆鬆一年收入60萬,如果放棄實屬有些可惜。
而且當莫澤錦跟父母提出自己想要回家鄉做魚乾生意的時候,父母也很不理解,村裡幾乎從沒有過年輕人出去打拚一圈後放棄幾十萬高薪又回到村子的例子,同時他們也不相信莫澤錦說的一個普通的魚乾能做成多大的生意。
雖然身邊人都不支持,但經過反覆衡量利弊,莫澤錦還是決定回鄉創業賣魚乾。
2013年,莫澤錦帶著50多萬積蓄回到北港村,在所有人不理解的目光中走上了創業之路。
莫澤錦認為,北港的魚乾無論口感還是質量都是數一數二的,這裡既有天然的海域優勢又有世代傳承的製作工藝,唯一缺乏的就是優質的銷售渠道。
於是剛剛開春,莫澤錦就跟著父母開始出海捕魚、收魚,再用傳統技藝晾曬好魚乾,接著他又去訂購了一批包裝袋包裝好。
之後莫澤錦就帶著魚乾跑遍整個海南推銷,果然如他所料,北港村的魚乾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甚至還成為了不少外地遊客帶回去送給親朋好友的伴手禮,眼看著600多斤魚乾銷售一空,莫澤錦心裡頓時樂開了花。
但是他沒想到問題緊隨其後,進入秋季後,原本用來製作魚乾的巴浪魚、啼魚、青魚都隨著潮汐開始遷徙,莫澤錦沒有了原材料。
以前村民做魚乾大多也是在春夏兩季,而且數量也是以自用為準,但是莫澤錦為了規模化生產已經建了小工廠,如果斷了原料就要停產,隨之而來的則是巨大的損失。
無奈之下,莫澤錦只能選用秋季能捕捉到的金鯧魚,嘗試開發新品種,但是此前從未有人用金鯧魚做過魚乾,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莫澤錦先嘗試用往常的方式處理金鯧魚,在單面劃五刀之後鋪開晾曬,但是由於金鯧魚肉質較厚,還沒等上面晾乾,下面就已經變質發臭,結果第一批金鯧魚200多斤全都浪費了。
面對失敗,莫澤錦沒有就此退縮,反而打定主意要研究新品,母親也看懂了他的決心和目標,便與他一道研究改良方式。
隨後,莫澤錦又買了400多斤金鯧魚,嘗試用不同的刀法加工,放在不同的地方晾曬。終於在半個多月後研究出了解決方法,那就是要在魚的正反面各開五刀,讓魚肉完全開花,充分晾曬。
這樣不僅解決了魚肉變質的問題,全面的日照也讓金鯧魚變成了鮮美的小魚乾,而這道新品一經推向市場受到客人一致好評,甚至還有不少人回購。
金鯧魚乾的成功激發了莫澤錦的靈感,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其他種類的魚也可以加工成魚乾。
多年來漁民做魚乾僅限於那幾種魚,從沒有人想過要用其他原材料,大家都覺得莫澤錦這樣做是白費力氣完全沒有必要,但莫澤錦堅持要嘗試。
隨後,他找來20多種海魚,逐一研究晾曬方法,改良口感,升級技術,經過數月嘗試終於成功推出25種全新海魚乾,其中還有一種墨魚乾製成後大受歡迎。
產品解決了,剩下的就是宣傳推廣,這次莫澤錦採用了多條路徑,不僅在老客戶訂購產品時順帶贈送新品,他還帶著新產品再次環海南推廣。
不過,由於飲食習慣的差異,大家還是更喜歡傳統的魚乾,而那些客戶拿到新產品也只能賣給外地遊客。因此,新品的銷量並不好。
此時莫澤錦意識到,必須要想辦法把魚乾賣出海南,否則很難形成規模效益。果然沒過多久由於缺乏穩定銷路,莫澤錦的2000多斤小魚乾囤積在倉庫,面臨著過期變質的風險,很多人都勸他不要再折騰了,趕緊回深圳去工作賺錢才是正事。
但是莫澤錦堅信這條創業致富的道路,只要解決知名度問題,北港的小魚乾很快就能賣到全國各地。
就在他努力尋找突破口的時候,一位客戶找上門訂購馬鮫魚,莫澤錦原本不做馬鮫魚魚乾,也不做鮮魚生意,但為了未來發展,他一口答應了下來。
萬寧盛產馬鮫魚,一斤馬鮫魚能賣到190塊錢,一條魚往往上千塊錢,莫澤錦找漁民收購了5條未除內臟的馬鮫魚,回家後去除內臟,收拾乾淨,又以原價賣給了客人,前前後後損失1000多元。
當時有不少人笑莫澤錦做虧本生意,但是他們不知道莫澤錦這樣做背後是有自己的打算。
莫澤錦在給客戶發馬鮫魚的同時把自己研製的新品每一樣都贈送了一些,客戶接到處理乾淨的馬鮫魚後非常驚喜,對莫澤錦做生意的誠意也是讚不絕口。
就是這樣一次誠心的交道,那位客戶不僅經常找他採購小魚乾,還通過自己的渠道幫助莫澤錦推銷產品。
通過這條渠道,莫澤錦的小魚乾漸漸走出了海南,並逐漸形成規模化的生產銷售產業鏈,到了2018年他的魚乾銷量已經達到300多萬元。
與此同時,莫澤錦意識到傳統的海產品包裝模式必須要改良,內陸城市的預製品加工包裝已經非常成熟,還融入了不少文化元素。
於是,莫澤錦從難處理的馬鮫魚入手,將內臟掏空清洗乾淨後,用液氮快速冷卻保鮮,有效鎖住了馬鮫魚的鮮味。
通過這一系列的改良和創新,莫澤錦的魚乾事業越做越大,到了2020年銷售額直接達到了500多萬。
可以說,曾經那個被質疑的創業青年,如今已經成長為了實打實的創業才俊。他也用實力證明了當年回鄉創業的決定沒有錯。
當然,自己富起來了莫澤錦也沒忘記鄉親,他也帶動村民參與其中,五年來大家都從中獲利不少,然而這只是莫澤錦帶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步。
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各種產業都走上電商之路,莫澤錦也緊跟風口註冊了自己的電商公司,採取線上加線下的形式拓展銷路。
雖然當時北港漁村的小魚乾已經小有名氣,但是對於外省人來說他們更願意相信已經成熟的大品牌,面對困難莫澤錦也不氣餒,他自己做主播推產品,一個一個地講解,沒有花哨的包裝,甚至不會用美顏和濾鏡,就是踏踏實實地賣東西。
然而就是這樣接地氣的方式,再一次助推了莫澤錦的魚乾事業。
有了電商的加持,生意也日漸步入正軌,莫澤錦又與當地養殖戶合作飼養和樂蟹,但是他要養的不是一般的和樂蟹,而是更高品質的螃蟹。
和樂蟹是海南特產,十年前的和樂蟹大多都是八成膏,但是莫澤錦要做九成膏的優質蟹,這就大大提高了養殖難度。
九成膏的和樂蟹馬上就要排卵,此時對水質溫度鹽度都有極高要求,如果控制不好螃蟹無法排卵就會,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經濟損失。
周圍人都勸莫澤錦不要冒這麼大的風險,但是他卻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為此,莫澤錦跟合伙人走了許多沿海村鎮學習先進經驗,最終引進廈門的「公寓」式養殖方式。
在和樂蟹養到八分滿的時候移到公寓里,喂新鮮小魚和螺螄,密切關注生長情況,在達到九分滿的時候便推向市場。
莫澤錦的功夫沒有白費,雖然他的和樂蟹平均一斤高出市場價50多塊,但是依舊被搶購一空。
做海產品價格和品質一樣重要,別人嫌麻煩不願吃苦挨累的事,莫澤錦卻篤定地堅持,正是他對品質的高標準嚴要求,才使產品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品牌。
經過多年努力,莫澤錦成功帶領北港村擺脫貧困,形成村級特色產業,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2021年,莫澤錦又積極響應國家消除「空殼村」的政策號召,與革命老區劉連村合作養殖海鴨蛋。
養在海邊的跑鴨子吃的是新鮮的魚蝦,產出的鴨蛋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再利用傳統的紅泥古法腌制,這樣做出來的海鴨蛋油多味美,鹹度適中,口感非常好。
對於這些複雜的工序,傳統的手法,莫澤錦從未有過絲毫猶豫,反而精益求精,最終才產出了高品質產品。
隨著產業的不斷擴大,莫澤錦與村集體合作成立祿祿紅食品有限公司,將村裡荒廢多年的戲台拆除建了一間具有高新設備的食品加工廠。
食品廠建成後,為村民提供了五十多個就業崗位,短短一年時間就實現盈利,不僅讓六連村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還有效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讓六連村成為了「實業村」。
隨後,莫澤錦又趁熱打鐵,在2022年增加了肉粽生產線,同時開始走品牌路線,提高產品文化內涵,並在不同時節和傳統佳節推出限定禮品盒,以滿足不同客戶的購買需要。
如今,莫澤錦的創業路還在繼續,他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也還在繼續,他的賺錢秘籍也在不斷更新。
縱觀莫澤錦的創業之路並不平坦,經歷過失敗迷茫,但是他從未想過放棄,一路堅持才有了現在的成就。
同時,在莫澤錦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回到家鄉支持鄉村振興,讓更多優質的產品走出鄉村,銷往全國各地。
這就是,當代青年返鄉創業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