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側AI:一個通向未來的「黑馬」集中營

2023-12-20     格隆匯

原標題:邊緣側AI:一個通向未來的「黑馬」集中營

在新的科技浪潮中,邊緣智能正日益嶄露頭角。

它代表著一種新的計算範式,將AI或大模型應用到接近數據源的邊緣設備和傳感器中,而不是依賴傳統的雲計算。

目前的邊緣AI晶片主要出現在消費類電子設備,其中高性能手機占據了大部分的消費級別的應用邊緣AI晶片市場,邊緣AI被內置到手機主處理器AP中,但集成進AP的AI功能只掌握在少數幾家巨頭手中(比如蘋果/三星/華為手機廠商以及高通、聯發科和紫光展銳等手機AP供應商),對大部分AI晶片初創公司只能望塵莫及。

然而,邊緣AI晶片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非消費類設備和場合,比如智能安防、ADAS/自動駕駛、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設備,以及公共場景、商業和工業場景的AI應用,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工廠機器視覺、機器人和AGV等。這些新興的AIoT和工業物聯網應用場景為眾多邊緣AI晶片設計公司帶來更多機會,風投也嗅到了這裡蘊含的巨大商機。因此,無論全球還是國內市場,都有越來越多的AI晶片初創公司獲得融資。

但近年來短短數年間獲得巨大增長且成功上市的AI晶片公司並不多見,更遑論得到美國等成熟市場晶片行業的認可,今年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ICG(聰鏈集團),或許會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典型特例。而好消息是,ICG也開始瞄準AI晶片這一片潛藏著巨大機遇尚處於發展早期階段的領域,它也留意到邊緣AI裡面那些「觸手可及」同時具備長遠商業應用場景的機會。

據STL Partners數據顯示,邊緣計算潛在市場將在10年內以48%的復合年增長率從2020年的90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4450億美元,其中邊緣基礎設施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而眾所周知,邊緣AI晶片處於核心位置,具有充分的戰略卡位意義。

億歐智庫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27.9億元,其中邊緣硬體市場規模為281.7億元,邊緣軟體與服務市場規模達146.2億元,2021-2025年中國邊緣計算產業規模預計年復合增速達到46.81%,2025年邊緣計算市場整體規模將達1987.68億元。而AI和大模型在今年出現了重大突破之後,以前的預測幾乎全部面臨重估——換而言之,在保守假設之下,整個中國邊緣計算產業規模預計將比原估計至少翻了近一番,很快就會來到3000-4000億規模左右的預測區間,關鍵取決於2024年AI應用的爆髮式增長。

根據著名的「安迪-比爾定理」,代表著智能終端硬體和軟體間螺旋式發展演進關係,一般來講軟體的更新升級要與硬體資源所匹配。然而,近兩年來,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使得AI應用在軟體及系統層面率先作出巨大改變和升級,隨之帶來的將會是基礎設施和終端硬體設備的綜合性能「指數式」升級的迫切需求,因為網際網路和AIoT都是聯動的,一旦關鍵節點的大面積改變,剩餘的節點也會跟隨做出改變,這一點道理是簡單又深刻的。

從產業鏈角度,邊緣AI核心在於引入邊緣側的AI能力,進一步增強邊緣側的算力能力、連接能力。重點包括AI晶片、算力模組、邊緣網關/伺服器/控制器等硬體、AI算法/邊緣計算平台等軟體環節。

當中,核心產業環節的AI晶片,是指專門用於處理人工智慧應用中的大量計算任務的模塊,其他非計算任務則更多仍由CPU負責。從技術架構來看,Al 晶片主要分為 GPU、FPGA、ASIC三大類。其中,GPU是較為成熟的通用型人工智慧晶片,FPGA和ASIC則分別是針對人工智慧需求特徵的半定製和全定製晶片。典型AI運算通常需要CPU或者ARM內核來執行調度處理,大量的並行計算靠GPU、FPGA或ASIC來完成。而針對複雜的運算場景,所需要的算力性能要高功耗要低,在大規模鋪設下,成本也要考慮性價比,那麼這樣的(晶片)架構非ASIC莫屬,所以在大模型後時代,ASIC或許是最為受益的AI晶片領域。

從全球範圍來看,Google、AWS、Meta、微軟等雲端大廠致力於晶片自製,也是走ASIC晶片的路線;而高通、英偉達、ARM、AMD、英特爾、聯發科、華為等不斷優化邊緣AI晶片功能,NXP Semiconductors(恩智浦半導體)、Silicon Labs、ST(意法半導體)等海外知名廠商也開始在MCU或SoC上增加邊緣AI功能。

在國內來看,包括華為海思、百度、寒式紀、景嘉微、地平線、沐曦科技、燧原科技、壁仞科技、阿里平頭哥、瑞芯微、晶晨股份、北京君正、雲天勵飛、恆玄科技、九天睿芯、杭州國芯、樂鑫科技、ICG(聰鏈集團)等多中國廠商布局邊緣AI晶片相關環節。

站在投資角度,是選擇傳統知名大廠還是選初創或成長型企業,筆者認為未來行業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遍地開花、百花齊放,無論從落地場景,還是終端設備都會呈現出多元化、碎片化,且越來越垂直,所以晶片定製化趨勢將越演越烈。

單單就此而言,靈活多變具備彈性且專注於某一細分領域,或以某一專長優勢不斷跨行業、品類擴張的中小廠商,它們的潛在變化或會更大,因而可在新景氣周期降臨之時擁有更高的估值預期。

至於未來哪一個應用場景會率先跑出,是很難提前預判的,關鍵要識別出的是,那些已經贏在了起跑線的具備相當實力優勢的「產業玩家」,它們的提前部署和落子一定是有著特殊的重大意義,一定要仔細研究和細心挖掘。

總之,「一切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黑馬只能透過蹤跡來查尋和預判,並不能完全的確定,大體上就是這個意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df651e687d4942e0abedb431a2e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