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又有新勢力品牌推出新車型。9月30日,理想L7、L8正式上市,L7價格區間33.98~37.98萬元,L8為35.98~39.98萬元。推出新車的新勢力不只是理想,還有自游家,它的首款車型自游家NV於10月8日正式上市,價格區間為27.88~31.88萬元。
從進入市場的時間來看,自游家是絕對的新人,但因為自游家NV與理想L7都定位於同一細分市場且價格接近,不少人將兩款車聯繫起來並放在一起對比。對於這樣的比較,理想創始人李想再次「開炮」,在一條將自游家NV與理想L7進行比較的微博下回應稱「這遠遠不如L6呀,憑啥和L7比較」。從這條微博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火藥味。隨著主流車企全面進軍新能源市場,缺乏規模化優勢的新勢力車企,要面對更艱難的生存環境。雖然新能源市場份額不斷提升,但留給部分車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10月初,車企相繼公布了銷量數據,其中,理想汽車9月銷量11531輛,今年前9個月總銷量為86927輛;另一個新品牌AITO,9月銷量10142輛,連續兩個月月銷量破萬輛。在純電動領域,蔚來的9月銷量為10878輛,今年前9個月總銷量為82434輛。相比去年同期,不少新勢力品牌或車型的銷量在攀升,但絕對銷量並不大,未形成規模優勢。
和新勢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流車型在全面進軍新能源市場後,收割速度比很多人想像的快。今年9月,比亞迪新能源車月銷量突破20萬輛,達到200973輛;僅提供純電車型的特斯拉中國,9月銷量83135輛。隨著銷量不斷提升,主流車型可以進一步降低單車成本,在價格方面有更強的競爭力。
和走純電路線的蔚來、小鵬不同,理想選擇了增程式路線,雖然有人認為增程式電動車並非先進技術,存在一些弊端,但理想ONE的賣點是有純電動車的駕駛感受且沒有里程焦慮,再配合各種智能配置堆料,它就成為一款很符合當下發展潮流的智能化新能源車。從部分車主的反饋來看,理想ONE也確實解決了他們的部分痛點,如空間較大、數字化配置較多、油耗低於同尺寸燃油車等,同時,相比純電動車型,它在使用過程中的便利性也更好,可以加油也可以充電。
或許是看到了理想的成功,有越來越多的車企加入到增程式純電動車的陣營,相比插電混動車型,增程式電動車結構、原理相對更簡單、更容易上手。AITO是近期表現不錯的新品牌,它是重慶金康賽力斯和華為聯手打造的品牌 ,以增程式電動車為主打。因為有華為的背書,AITO的銷量在穩步攀升,連續兩個月月銷量突破1萬輛。在產品定位方面,問界M7與理想L7接近,兩款車存在直接競爭關係。
除了銷量穩步提升的AITO,自游家這個新人也值得關注,它的首款車型自游家NV就是被李想開炮的車型。自游家NV選擇在價格方面放低姿態,純電版車型起步價格27.88萬元,增程版為28.88萬元,相比理想L7有5.1萬元的價格優勢,與問界M5四驅版車型相比,也有6000元的優勢。
外觀方面,自游家NV採用硬朗的設計風格,前大燈為LED光源,整體風格復古,隆起的發動機艙蓋和黑色前包圍,增加了力量感。車頂線條平直,上揚的腰線營造出較強的運動感,並通過黑色車身支柱設計,呈現出懸浮式車頂的視覺效果,尾部設計為扁平化風格。車身尺寸方面,自游家NV長寬高分別為4915mm、1962mm、1755mm,軸距2910mm;理想L為5050mm、1995mm、1750mm和3005mm;兩款車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且採用大五座設計。
動力方面,自游家NV採用1.5T四缸發動機作為增程器,驅動系統為前後雙電機,前電機最大功率130千瓦、後電機為140千瓦,系統總功率270千瓦,總扭矩526牛米。自游家NV的0~100km/h加速時間為5.9s,理想L7位5.5s。純電續航里程方面,自游家NV為150公里,理想L7為210公里。底盤方面,自游家NV採用前麥弗遜式獨立、後多連杆獨立懸架設計,理想L7前懸架為雙叉臂式獨立,且配備軟硬、高低可調的空氣懸架。配置方面,作為新勢力品牌車型,兩款車都非常捨得「堆料」,目前常見的配置都在它們身上出現,沒有分出勝負。
寫在最後
在一個品牌發布新車之後,友商的高層公開「炮轟」,這在以往中國車市並不多見,在小編看來,這有藉機炒作、增加熱度之嫌,但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新車企中的代表,理想旗下車型定位非常討巧,理想ONE讓車主享受到電動車的加速快和燃油車的便利性,並通過各種配置堆積給人以很超值的感覺。在它獲得成功之後,AITO、自游家、嵐圖等品牌也都推出相似打法的車型,在給消費者更多選擇的同時,也讓理想的壓力明顯提升,市場蛋糕有限,但分食者不斷增加。
除了新品牌、新車企之間的內戰之外,主流車企也在加速布局新能源市場,且依靠規模化優勢讓價格門檻下探。在純電動車市場,大眾、豐田的全球同步純電緊湊SUV價格門檻已低至20萬元以內,比亞迪旗下插電混動車型的價格也在不斷下探,豐田、本田也都在中國市場推出混動和插電混動車型,這些車企也在不斷壓縮新勢力的生存空間。在市場環境變化、競爭壓力增加的同時,如何實現盈利是新車企面臨的問題。
自2021年開始,國內新能源車的價格開始逐步走低,不少合資品牌純電動車的價格已經接近同品牌燃油車,以目前的市場走勢來看,即便是之前競爭不激烈的增程式純電動市場,也會隨著可選車型增加而從「藍海」變「紅海」,車價或在未來繼續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