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華州區發現「山驢子」,頭有尖角,脖有鬃毛,愛吃蘑菇愛舔鹽

2022-02-14     動物速遞

原標題:陝西華州區發現「山驢子」,頭有尖角,脖有鬃毛,愛吃蘑菇愛舔鹽

陝西華州區金堆鎮地處秦嶺東段的華山山地,在秦嶺生態系統下,主要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所以這裡的山林野生動物資源相對豐富。

近日就有一些工作人員在華州區金堆鎮山林中發現了一頭山驢子,當時它正待在岩石下一動也不動,見到有人也沒有跑開。工作人員仔細一看,原來它正在下崽,為了不打擾它,人們沒有再靠近,而是向最近的林場報告了這一情況。

大約幾個小時後,山驢子順利產下幼崽,便帶著幼崽慢慢走入密林區,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頭有尖角,脖有鬃毛,似羊非羊

小時候我們多多少少都有聽大人們講過山驢子,它們曾經分布範圍很廣,後來在山林中一度難尋,而今隨著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動物保護工作的成效逐漸顯現,它們又開始漸漸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

「山驢子」是民間對鬣羚的稱呼,也有些地方稱其為「明鬃羊」或者「岩驢」。從它的這些名字上,大致可以勾勒出它的形象特徵。

山驢子的角像鹿,臉部像羊,蹄子像牛,耳尾像驢,可以說是集合了多種動物的特徵,因此它跟麋鹿一樣,也有「四不像」的外號。

山驢子是牛科動物,外形大體上跟山羊比較接近,但卻比山羊大。它身上的毛髮以黑褐色為主,其間夾雜著灰褐色的毛髮,稀疏而粗硬。比較顯眼的位置是脖子,上面有長長的鬃毛,呈白色。

一般情況下,牛科裡面的物種,雌雄兩態明顯,雄獸一般長有獸角,而雌獸無獸角或者不明顯,但山驢子卻是個例外,無論是雄獸還是雌獸,頭上兩耳之間,都長有尖尖的獸角。角的基部粗壯,尖端變細,略微有弧度,角尖斜向下方。

愛吃蘑菇愛舔鹽,行動能力極強

山驢子要跟「山混子」區分開來,前者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生物,而後者虛無縹緲,是民間故事裡的未知生物。

山驢子是一種食草動物,它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4000米的山林或多岩石的雜灌林里,偏愛崎嶇陡峭的山坡,以各種雜草、青草、樹木嫩枝等植物為食

山驢子最愛吃的「零食」有兩種,一是山間的一些真菌類,即各種蘑菇;二是岩石表面或者鹽漬地的一些礦物鹽。

動物界裡的攀登高手,並不是一些靈活的捕食者,而是一些有蹄類動物,比如岩羊、盤羊等。

山驢子也是一種行動能力極強的動物,它的攀登能力並不比岩羊差,無論是在山間亂石地帶,還是陡峭的岩壁地區,抑或是裸露的懸崖地區,它都能輕鬆攀援上去。

高超的攀援能力,也使得山驢子在獲取「鹽分」這個小零食時,更加地得心應手,就算是懸崖峭壁上的鹽鹼,它也登上去舔舐。

性情機警,神出鬼沒

山驢子性情機警,冬天一般在森林裡面活動,而到了夏天,則開始往更高海拔的峭壁區移動。

它們神出鬼沒,日常活動會主動迴避人類,這也是即便某一地區的種群數量並不低,但人們也極少目擊它們的緣故。

它們的聽覺能力很強,能聽到一些細微的響動,即便人們有意去尋找它們,可往往還沒有接近,就被它們率先發覺,加上它們有著極強的行動能力,瞬間就能逃之夭夭。

一般來說,多數有蹄類動物都是社會性較強的物種,喜營群居生活,而山驢子卻喜歡單獨或呈小群活動,並不喜歡大量個體聚集在一起生活。

由於山驢子體型龐大,成年之後能達到85-140千克,所以在過去,它們的天敵主要就是老虎和豹子,以及豺群偶爾能捕食。

而今我國山林裡面普遍缺乏大型食肉動物,華南虎更是野外滅絕,所以就全國的棲息地而言,山驢子的主要天敵,就只有豹子了。秦嶺地區,就生活著華北豹。

你知道嗎?其實山驢子還有一個很高大上的外號,那就是「天馬」。神話故事中的天馬,具有騰雲駕霧的能力,我國古籍《黃山志》裡面也有對天馬的描述,相傳古代黃山等地區,常有天馬出沒,它們飛騰天都蓮花諸峰,須萸躍過數十峰。

學者們通常將鬣羚,也就是山驢子認為是天馬的原型。設想一下:山間雲霧繚繞,幾頭山驢子飛馳而過,這場面,不正如騰雲駕霧一般嗎?

山驢子也是我國的國寶,在2021年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里,它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曾經被大量獵殺,如今種群數量逐漸在恢復,在多地,都有關於它們的的目擊事件。

比如2019年8月,雲南景東縣一農戶家,就闖入了一頭山驢子;2017年6月,隆德高速公路上,不少車主也目擊到了一頭山驢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cb0a25faececef6e1870899e19dd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