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電動車,下一匹「黑馬」?

2019-10-20     科技知聲

​10月14日,ofo闢謠了「月盈利百萬」的謠言,稱目前還在「眾所周知的困難」中。

另一頭,隨著「美團黃」推出,摩拜單車也被傳即將告別標誌性的橙色塗裝外觀,變身新「小黃車」——即使那曾經是死對頭的顏色。

共享單車差不多大局難改,但共享領域的戰事尚未結束。

其中,共享充電寶的逆襲帶給了大家新的希望。起初根本不被看好的品類,如今越活越滋潤,甚至敢小幅漲價開始盈利,在「燒錢求流量」的共享領域中,它算是混出頭了。

所以,共享單車大勢已去後,「共享電動車」又帶來了新的想像。


重獲巨頭關注

其實共享電動車與共享單車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們之間的關係相輔相成又充滿競爭。

不可否認,是單車吹起了共享出行的風,帶動共享電動車進入大眾視野。但相比單車的輕便、即開即走、停車方便等優勢;電動車造價更高,停車取車也必須在指定地點,同時駕駛需要一定技術門檻,聽上去確實比單車的使用場景受限許多。

簡單來講,共享電動車比單車受眾更窄,但投入更多。再加上電動車一直處於政策邊緣,相關共享品牌較少,進場也比較低調,也就沒有呈現共享單車最火爆時「百車大戰」的盛況。

於是,整個共享電動車行業默默發展,蟄伏到2019年,仿佛又看到了希望。

年中,哈囉出行與滴滴先後爆出進軍電動車領域的動作。

6月12日,哈囉表示要用兩輪解決十公里以內的出行;6月17日,滴滴調整兩輪車組織架構,表示將出行單車事業部、電單車事業部,正式整合升級為兩輪車事業部。

共享領域潛規則就是這樣,巨頭開始入場,好戲也就開始了。


重走誰的路

有單車與充電寶兩塊命運截然不同的「珠玉」在前,共享電動車之後會收穫怎樣的命運也引發了大量猜測。

共享電動車首先不可避免它本身出行的基因。同樣兩個輪子,共享單車的下場大家有目共睹,資本也開始趨於理性。

目前共享電動車多選擇在三四線城市低調開城,小規模鋪設,一方面減少風險,品牌也能及時根據市場反饋做出調整。電動車與電車使用場景相似,用戶有大量重疊,但比單車更省時省力,這是它很大的競爭優勢。

共享電動車「定點取車、還車」的方式,其實更接近於共享汽車。對於共享電動車來說,「充電」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共享電動車目前續航里程短的僅20多公里,而長的最多到80公里。一輛共享電動車滿電的下,基本上可以給2-8個人使用,之後就必須去充電。而這個過程是由用戶停到公司提供的充電樁附近,或者是停到指定的區域內,然後由工作人員去取回。

這實際上要麼就是讓用戶非常的不方便,要麼就是讓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總之,共享單車擁有的無樁使用便捷性,在共享電動車這裡得不到相應的體現。

共享電動車在盈利模式上,又類似於共享充電寶。

電動車的收費模式一般是按照里程收費,模式更類似於「租賃」,這樣的計價規則讓其更容易產生盈利。但共享電動車造成成本與後期運維成本高昂,加上並沒有像共享充電寶目前隨處可見,現階段距離盈利還尚有段距離。

綜上,共享電動車會重走哪位「前輩」的路,目前還難下定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cL-6G0BMH2_cNUg-6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