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栽培的特點及不同冬麥區存在的問題
目前,糧食安全面臨人口增長、土地和淡水資源限制、氣候變化三大挑戰,供需矛盾正在加劇。糧食生產與栽培管理密切相關。因此,深入研究作物栽培特點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克服氣候異常變化等不利因素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研究內容。小麥是我國僅次於水稻、玉米的第三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占糧食總面積的22%,總產約占糧食總產的21%,對於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因此,依據筆者多年小麥栽培試驗及經驗,從確保糧食安全、趨利避害的角度入手,揭示小麥栽培的顯著特點及不同冬麥區存在的問題,對增強我國生產抗災能力、穩定提高單產、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
1 小麥栽培的特點
遺傳特性和基因型是決定作物品質和產量的關鍵因素,而生育環境和栽培技術與遺傳性的發揮、基因型的表達等具有密切關係。小麥栽培的根本任務就是根據品種的具體要求,採取相應的栽培技術,儘可能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使基因型表達完全,遺傳潛力發揮充分,最終實現高產穩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1.1 地域性具有嚴格的地區性
一方面,不同大陸之間、國家之間,大的地區之間所栽培的作物迥然不同。另一方面,即便在同一個區域,比如一個縣、鄉、村,不同地塊、不同類型土壤也要求種植與之相適應的作物。如我國小麥種植區域分為春麥區、冬麥區與冬春麥區(圖 1)。
1.2 複雜性
圖1 中國小麥產區劃分
總的來說,同一作物不同品種具有不同的特徵特性。從客體上說,作物生長發育所處的環境條件多種多樣,人為干預(栽培技術措施)程度也千差萬別。因此,作物栽培極具複雜性。
1.3 連續性、季節性和可持續性
在自然條件下生產,具有嚴格的時間性和季節性。生產中應做到不違農時,不影響下一季、下一年的生產。而在不同季節、不同茬口之間,作物生產又具有連續性,整個農業生產也具有可持續性。
作物栽培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一個較大的區域範圍內,要實現小麥栽培效果的完全一致,幾乎是難以做到的事情。然而,通過努力,儘可能地減少人為造成的栽培不利因素,讓作物品種的遺傳本底正確地顯現出來,則是值得付出努力去做的事情。
2 不同冬麥區生產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及對策
在不同冬麥區,顯著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栽培問題各自不同。生產中需加以認真考慮,以期將之對產量結果所造成的影響減小到最小限度。
2.1 北部冬麥區
北部冬麥區冬季寒冷,冬春少雪雨,春季風多,水分蒸發量大。栽培中的突出問題有寒、旱、瘠薄(土壤肥力差)和耕作粗放等。生產中應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土保持,興修水利;增施有機肥,平衡(配方)施肥,培肥地力;防禦冷、凍害;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
2.2 黃淮冬麥區
黃淮冬麥區自然生態條件是中國最適宜於小麥生長的地區。栽培中的突出問題有降水不足(尤其是北片)、分布不均,年際變異幅度大,灌漿期常遇高溫低濕天氣;各地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差異大,地力不勻,部分地區土質黏重,適耕期短,整地質量差;病蟲害蔓延等。其中,黃淮南片和北片又有一定差異。生產中應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擴大灌溉面積;持續培肥地力;生育後期注意防止青枯、早衰和乾熱風;加強病蟲草害的預測預報和綜合防治。
2.3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栽培中的突出問題有多陰雨,日照不足,年降水量800mm以上(越往南越多),生育期間降水多,常遭濕漬危害(越往南越嚴重);土壤濕度大,土壤耕性差,整地質量差,肥力較低;空氣濕度大,病蟲害嚴重等。生產中應加強排水、防澇、降漬、治濕措施,注意「三溝」配套,並推廣淺溝高廂種植;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止缺苗斷壟;防治病蟲草害。
2.4 西南冬麥區
西南冬麥區栽培中的突出問題有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多(1000 mm左右),日照不足(日均 4.4 h,全國最少),少部分地區發生乾旱;土質黏重、結構差,整地困難、質量差,排水不良,地力貧瘠;空氣濕度大,病害嚴重等。生產中,平川稻麥兩熟區水稻生育後期儘早放水晾田,減輕濕害;重施底肥,精細整地;適期播種,防止缺苗斷壟;積極防治病蟲草害等。西南地區丘陵地帶應加強水土保持和農田基本建設;增施有機肥,合理輪作等。
2.5 旱地冬麥區
旱地冬麥區冬小麥旱地麥田主要分布在北方,而其他冬麥區如黃淮冬麥區和西南冬麥區也有部分旱地小麥栽培[5]。栽培中的突出問題有不同生育時期均有乾旱發生,降水量少且分布極不均勻,蒸發量大,年際波動大;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低,水土流失嚴重;耕作粗放,尤其是播種質量差等。生產中應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土保持;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增加土壤水分貯備;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採用抗旱保墒技術等。
3 結語
總之,應從整地、播種、水肥運籌上因地制宜。整地總原則是「以深耕為基礎,以少耕為方向,簡化耕作次數,降低耕作耗能和費用」。在條件許可時,儘可能嚴格做到適期播種;條件不適宜時,應創造條件努力爭取做到適期播種(高產栽培和田間試驗中,還應靈活處理適宜播種期和當時墒情的辯證關係:墒到不等時,時到不等墒)。不同冬麥區、同一麥區不同生育時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不均,因而不同地區、不同生育時期需根據小麥需水規律調節土壤含水狀況。高產田首先要施足底肥(必要時另施少量種肥),以促進幼苗健壯,增加有效分櫱;丘陵旱地由於水的限制,不施追肥,而把全部肥料一次掩底(「一炮轟」)。
作者:孟自力、閆向泉、朱倩 、倪雪峰、朱偉(河南省商丘市農林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