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勝利後,新中國撤兵時做了一個舉動,讓美軍咬牙切齒30年

2023-10-21     歷來現實

原標題:抗美援朝勝利後,新中國撤兵時做了一個舉動,讓美軍咬牙切齒30年

抗美援朝勝利後,新中國撤兵時做了一個舉動,讓美軍咬牙切齒30年

1953年7月27日,伴隨著中美雙方代表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終於迎來了結束之日。

按照常理來講,雙方簽訂合約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只要沒有意外發生,幾十萬志願軍戰士就可以歸國返鄉了。

然而身處於冷戰大背景之下,想要從容離開,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當時的美軍仍然在南韓和日本保留了大量的武裝力量,雖然名義上進入到了停戰狀態,但是他們仍然隨時有可能發起新一輪的侵略,這也使得志願軍歸國問題困難重重。

而當時的美國人似乎也吃透了志願軍撤離時的猶豫擔憂,在外交談判中反覆敦促中方撤軍,甚至想要通過聯合國給中方施加壓力(當時的中國並未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一時間,壓力全都來到了我方身上——如果就此撤軍,那麼美帝國主義很有可能發起新一輪的反撲,屆時將會造成極大的被動,而如果不撤軍,滯留在朝鮮境內,那麼就會落西方媒體話柄,被認定是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或者有其他圖謀,可以說是左右為難。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毛主席作出了一個決定,不但使得美方的外交刁難全部瓦解,還讓其陷入到長期的被動之中……

朝鮮半島的局勢向來是十分複雜的,在近代以前,朝鮮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雙方關係密切。當時間步入到近代以後,朝鮮淪為了日本殖民者侵略的目標,長期為其所統治。

二戰結束以後,這片土地終於恢復了難得的和平,但是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卻註定了這片土地難以平靜。

朝鮮位於東北亞的中心,是美蘇兩國對抗爭議的焦點,其地理所處的巨大戰略價值使得兩大陣營都希望控制此地。

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由於美蘇的軍事占領而被分為南北兩個政權。北部由蘇軍占領,形成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由美軍占領,建立了大韓民國。

1950年,朝鮮勞動黨發起了統一戰爭,就在北韓軍隊即將完成全國統一之際,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其中,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反推過了三八線,甚至威脅到了我國東北邊境的安全,這才導致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

雖然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幫助之下,美國人終於被按回了談判桌上,但是,從一開始美國人就始終沒有放棄利用南北韓的矛盾,再度製造軍事對抗摩擦,為再次開戰創造機會。

哪怕是雙方已經事實上停戰,但半島上的局勢依然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

可以說,中美兩國之所以不願意先一步從朝鮮撤軍,這不單單是出於軍事備戰的考量,更是出於地緣政治的交鋒。

朝鮮直接與我國東北部邊界接壤,保持這裡穩定和平,對於我國的東北的邊界安全有著巨大的意義,同時朝鮮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與當時的中國關係密切十分友好,哪怕是出於道義幫助,我們也不應看見其一步步重新淪為美國人的殖民地。

最終在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毛主席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讓幾十萬志願軍暫時留在朝鮮,幫助當地進行戰後恢復建設。

毛主席的這一舉措看似簡單,卻牢牢堵住了西方媒體的嘴。

當時美國人在朝鮮進行了大量的破壞,在整個北韓幾乎被夷為平地,製造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而志願軍以重建為名義待在當地,美國人非但不能反對,甚至從某種程度上,還要感謝志願軍為他們擦屁股才是。

從美蘇冷戰的大背景可見,雙方的爭鋒已經從軍事發展到了文化、經濟、外交等諸多方面。畢竟人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事實證明中國人和蘇聯人的確能帶領當地百姓過上好日子,那麼甚至不用他們動手,南韓百姓自己就把美國人趕走了。

志願軍做的這些事情,美國人非但不能阻止,還要加倍的投入到南韓建設中,至此從1954年開始,在朝鮮南北的山水之間,雙方展開了新一輪在經濟建設上的「軍備競賽」。

重建朝鮮並不是一個小工程,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戰場主要分布在三八線以北,再加之當時的朝鮮交通不發達,物資貧瘠,其難度不亞於從零開始建造一個新國家。歷經了幾年戰爭的摧殘,當時朝鮮家家戶戶的糧食都十分緊缺,如何度過眼前這個寒冬都是一個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志願軍戰士做出了極強的表率。

志願軍戰士在從軍之前,往往都來自社會各行各業,他們有農民,有學生,更有在那個年代極其珍貴的醫護人員。

他們所能夠帶給朝鮮的,是一整套生產、教育體系,有了他們的幫助和加持,朝鮮的經濟恢復工作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王世志是第62師的助理軍醫,他在中醫文化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他利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幫助了一個19歲的聾啞女孩重獲聽力。這個治療過程為期四個月,王世志經過多次的嘗試和評估,為她研發了一套特殊的治療方法。

當這位女孩再次聽到鳥鳴的聲音,她的家人的笑容仿佛就是最好的回報。這一治療奇蹟,也使得第21軍在朝鮮人民中的聲譽日益上升,他們被朝鮮人民視為真正的恩人。

韓戰之後,朝鮮北部地區滿目瘡痍,在這片被摧殘的土地上,一些地方甚至公路都被炸,百廢待興,人民受盡了苦難,渴望重生。

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中國人民志願軍走遍了這片受創的土地,他們不僅僅是為了維護朝鮮的國家安全,更是幫助他們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重拾生活的希望。

之後的日子裡,志願軍投身到朝鮮的各地,開始幫助當地人修建被炸毀的房子,重建公路、橋樑、鐵路等基礎設施,以此恢復元氣。

僅僅五年的時間裡,25萬的志願軍重建了三百多座橋樑,打通了20多座隧道,建立了三十多處車站,朝鮮的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甚至不亞於戰前狀態。

除此之外,在朝鮮志願軍還協助當地人排除了大量的地雷,為了確保百姓的生命安全,志願軍的工兵們在戰場上進行地雷排查,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安全走動,昔日的雷區現在變成了農田、教室,整個國家的民生狀態得到了極大的恢復。

志願軍在朝鮮不僅展現了英勇善戰的一面,更展現了對朝鮮人民的深沉的兄弟之情。

雙方停戰以後,志願軍從三八線前線開始向後方開進,哪怕是在野外拉練的過程中,每每路過一處村落,戰士們都會到田地里協助朝鮮農民們運輸和儲存過冬物資,為了幫助一些地處偏遠的村莊改變現狀,部隊還常常會臨時改變行軍路線。

志願軍戰士們深入到朝鮮村落里,幫老人修補茅草屋,砍伐柴火,在物資相對充裕時,還會捐出棉衣和棉被,這一切,深深地打動了朝鮮的人民。

在歷經了戰爭和侵略者的摧殘之後,看到這群可愛的志願軍戰士時,他們的心中無不充滿了感激和回報之情,每當志願軍離開之際,總有無數的朝鮮家庭拿出僅有的玉米和窩頭,送到軍隊中,儘管這對於他們來說也是非常寶貴的食物。

志願軍戰士不僅僅在前線展現出了自己的英勇,更是在朝鮮農田和村落里,用汗水和真情描繪了中朝兩國群眾之間的「軍民魚水情」,這一舉動也引發了國際的普遍讚譽,在當時的第三世界國家裡,毛主席的聲譽是極高的,甚至被尊稱為世界的偉人。

朝鮮的氣候變幻莫測,1954年的旱災為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困境。

在這一時期,志願軍也廣泛參與農田的勞作。他們與朝鮮人民一起,耕種、播種,期待收穫的到來。

僅僅是停戰的第2年,朝鮮糧食產量就出現出了極大的增產,這標誌著自十九世紀以來,朝鮮人民終於不再需要餓肚子了。

到了1957年底,第21軍與朝鮮人民共同努力,不僅幫助他們恢復生活,還修建了大量的公共設施,如公共建築、火車站、大型水庫等,這些都為朝鮮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人民志願軍用自己的切身行動,成功面對國際的輿論壓力,不僅幫助朝鮮重建,還考慮到撤軍的策略,確保整個半島的和平穩定,這也為朝鮮日後三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年,毛主席在與金日成的會面中,開啟了正式撤軍的進程,此時的朝鮮已然煥然一新,農業基本恢復了生產建設,蘇聯援助的工業項目也陸續上馬。整個國家一片欣欣向榮。

而相比之下,美國人對於南韓的援助只能說是「聊勝於無」,對北韓在志願軍援建下欣欣向榮的場景氣得咬牙切齒。

李承晚本人並不重視經濟發展和民生,哪怕是雙方已經停戰的情況之下,他也依然叫囂著「統一再建設」、「不統一不建設」。

這就是當時的南韓政權之下的韓國民不聊生,當時的韓國高度依賴於國際援助以及美國駐軍,唯一繁榮的產業鏈是服務於美國大兵們的發達紅燈區。

南韓政府會從國民中遴選相貌出眾的女性,以支援國家建設為由,誘騙至紅燈區內工作,供美國大兵們消遣,以此換來一些微薄的外匯。

李承晚嘴上雖然說要搞自由市場經濟,但實際上剛剛坐穩大位,他就開始了對自己的親信進行封賞,玩起了統制經濟,除了極少數上層人士之外,韓國絕大多數百姓仍然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我們如今所熟悉的「部隊火鍋」也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韓國普通百姓通過撿取美國大兵的剩菜剩飯,居然做成了一道「國民美食」,這樣的場景在三八線以北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相較於朝鮮,韓國擁有更好的地理環境以及更多的人口,但是其經濟超越朝鮮,還要等到幾十年以後,直至上世紀80年代。

志願軍在朝期間的作為,一直使得美國人對此心有芥蒂,一方面志願軍對美軍造成了軍事威懾,另一方面他們通過切身行動建設朝鮮,將美國人所宣傳的那套自由民主的概念砸了個稀巴爛。

哪怕是志願軍撤離朝鮮之後,面對著這樣一個背靠兩個大國,軍民一心的對手,美國人也不敢輕舉妄動。直至今天,依然如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bc3cde4f074fb28e43863598a60a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