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特性是舒適安逸,因此十分適合現在的人出遊,而成都也是現在的熱門的「網紅」旅遊打卡城市,很多人去成都旅遊的時候,大多是去天府廣場、太古路、春熙路等遊玩,而在成都還有座比這個城市更安逸的古寺,它地處成都市錦江區東風路,是繁華的鬧市中一處寧靜之所,建於魏晉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
大慈寺在唐宋兩個朝代盛極一時,當時出現了眾多的高僧,唐僧當年都來此求學,被稱為"震旦第一叢林"。唐朝天寶年間,安祿山攻陷長安,唐玄宗前往長度避難,看到大慈寺的僧人在街頭開棚施粥,為百姓與國家祈福,於是唐玄宗御賜"大聖慈寺"的匾額,這已經是這裡的第一寶。當時有位新羅國的王子不遠千里來到中國,對佛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唐玄宗特令這位新羅國的王子為無相禪師,並負責翻建大慈寺,當時的大慈寺有8000多間殿堂,96個院落,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壯觀。
唐朝會昌年間,武宗滅佛,大慈寺因為有唐玄宗御賜下的匾額,不在被損毀的寺廟之中,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教寺院,也是四川省內規模最大的寺廟。在寺廟內,最有欣賞價值的是寺內的銅像和名畫。據傳寺內的銅像、石佛有數百個,大小不一,但是很多不是被損壞了,就是被偷了,其中有兩尊銅像最是罕見,其中一個銅像已經破損了,另外一個現在已經被保護起來了,這也是這裡的第二寶。
宋代的大慈寺還流傳中一則神奇的姻緣佳話,侯繼圖尚書在成都做官時時常光顧大慈寺,有一日撿到一片大桐葉,上面賦詩一首,字體秀美,侯繼圖將這片桐葉帶回家珍藏起來。五年之後,迎娶了當地的名門閨秀任氏。無意間發現了侯繼圖收藏的桐葉,這正是當年任氏遊玩大慈寺留下的詩詞,從此之後,夫妻兩亦是恩愛有加。於是此後,來大慈寺求姻緣的人眾多。
明清年間,在明末大慈寺遭遇了一場大火,損失慘重,清朝才開始重建。所以現在寺院內的建築大部分是清代重建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和藏經樓,在寺內還有茶園和小吃店,山門門匾上的"古大聖慈寺"是光緒年間書寫的,距今已有120多年,不是唐玄宗御賜下的門匾。這座門匾有70厘米高,3米長,是用紅石雕刻的,在兩旁還各有一個小石匾。
寺院內的名畫數量眾多,因為唐代兩位皇帝都先後來到四川,當時許多畫師也聞風而來,成都的繪畫逐漸盛行。在大慈寺,就有數千幅畫作,其中有70多名知名畫師留下畫作。在寺內的牆壁上到處是畫作,有1200多幅釋伽牟尼佛的佛像,260多幅將帥的畫作,100多幅佛經變像。蘇軾在遊玩之際,也對寺院內的作品讚賞無比,稱大慈寺的壁畫真的是"精妙冠世",這也是這裡的第三寶。
大慈寺曾經的輝煌夜景不復存在,寺院伴隨著千年的寧和安靜,讓人不敢大聲說話、拍照,這裡與過去、現在、未來緊密聯繫,寺內不需要門票,進入寺內,還可以免費領三支「環保香」,很是不錯,而且這裡交通也比較便利,坐公交車就可到達,如果還沒有去過大慈寺,一定要去感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