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社·民生沸點】大學生可以不用「卷」了?多所高校嘗試取消績點

2023-12-26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透視社·民生沸點】大學生可以不用「卷」了?多所高校嘗試取消績點

近日,北京大學校報發布文章《放棄績點——成績評定改革在「生科」》,調研學校成績評定改革推行的情況,此舉引發廣泛熱議。

文中顯示,在高強度的學業考核壓力下,一些學生為了總成績提高一兩分而花費大量時間。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展開試點改革,放棄GPA排名,實行「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除了北大,有媒體報道稱,為了打破「績點為王」的困境,國內多所高校開始嘗試取消績點,實行等級制的成績評定改革。

北大生科學生在實驗室。圖源:北京大學校報

「績點為王」的「代價」

提到大學成績,離不開「平均成績點數」(Grade Point Average,以下簡稱GPA),這是目前一些大學評價學生的關鍵指標。

GPA是將大學生獲得的績點乘以該課程的學分,然後把每門課程加起來以後除以總的學分,即得出平均分:GPA=(每門課程的學分數x對應課程的績點)的總和÷學分總和(註:不同學校GPA計算方法存在差異,以各高校官方網站為準)。這種計算方法,綜合考慮了該門課程在學科教育中所占的分量和學生個人成績。因此,相比把各門課程考試分數加在一起的總分排名,GPA排名也被認為更加科學、更符合高等教育規律。

將大學4年學習所得,簡化為一個滿分為4分的數字,確實能夠直觀體現學生成績。作為與國際接軌的方式,GPA也為中國大學生申請留學提供了便利。

但是,由於績點在獎學金評選、保送生資格評選和申請國外大學時占據重要地位,成為了許多學生的「生命線」。比如,多所高校在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工作辦法中指出,申請條件是專業成績排名「名列前茅」;學生出國申請國外高校需要提供績點成績;畢業求職過程中,當用人單位面對各方面條件不相上下的候選人時,績點高無疑是一個加分項。

隨著大學競爭「內卷化」加劇,不少大學生將獲得一個理想的GPA視為學習的最終目標,「績點為王」的困境讓不少學生倍感苦惱。

相比人們更加熟悉的百分制,績點雖然絕對數值較小,但仍然強調分數的意義。以常見的4.0算法為例,百分制下的86-89分轉化為績點是3.7,83—85分轉化為績點是3.3,90分以上則可以拿到4.0的「滿績」。現實中,由於影響最終排名的往往是小數點以後的微小數值差異,越是一流大學的高材生,在GPA排名上,就會越「卷」。

北京大學未名湖。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寧穎

為了得到更高的績點,學生在選課和學習上的應對策略發生了改變。很多學生不惜犧牲自己的興趣和專業,選擇給分高的課程,或者用各種技巧應付考試,「卷」法多種多樣。

在一篇《我國當代大學生內卷表征與歸因研究》的論文里,正在攻讀研究生的作者寫大學裡的現狀:「他們可以不考慮個人學習志趣,活在被績點統治的世界裡。」

當青春被捆綁在以0.01為最小位數的「績點之爭」上,學生們不僅容易失去上大學的樂趣和意義,其知識和能力也很難得到真正的提升和鍛鍊。

多所高校嘗試取消績點,實行等級制的改革嘗試

為了打破「績點為王」的困境,近些年,國內部分高校開始嘗試取消績點,實行等級制的成績評定改革。

等級制是指用A、B、C、D、F等字母表示學生的成績水平,而不再用百分制或者績點制。等級制的優點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鼓勵學生更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真正掌握,而非僅僅追求分數。

早在2015年,清華大學宣布全面改革現有學業評價體系,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起,用A、B、C、D、F等12檔等級記錄學生的成績,不再是百分制。其中獲A+的人數不超過該課程修讀總人數的5%,獲F不合格的學生比例則不設要求。

「這不僅是成績記載方式上的變化,也是教育理念上的變化。」時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彭剛當時回應稱,「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遏制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學習行為,使學生擁有更為廣闊和多樣的發展空間。」

2019年5月20日,清華大學發布GPA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對學生學業水平的評價是教師的學術權利,教務部門尊重教師的學術判斷,不在成績評定工作中設置指導性的優秀率指標」。同時,2019年及以後入學本科生的成績記載方式將不再有「對等百分成績」。

清華大學主樓。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寧穎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2020級開始採取「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方案中明確顯示:不再計算GPA,全體同學用優秀率(A%,成績為A的課程所占的比例)和優良率(AB%,成績為A和B的課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並將學生的成績分為A、B、C、D、F五個等級。對於申請出國留學學生要求的GPA,學院會提供一份證明,說明採用等級制的評價方式。

除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也採取了等級制的評定方式,但同時也保留了百分制,以便於成績的轉換和存檔。

有學生對此評價稱,等級制既有區分度,也能緩解同學之間的內耗。

等級制還暗含一個特點: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賽道發展。在GPA排名制下,每門課程的分數都會直接影響最終排名,一分都不能放棄。GPA排名位於前列的學生,固然各科均衡發展且整體成績優秀,但難以反映其對於某個細分領域的興趣。相反,一些早早確立細分領域學習興趣的「偏科」學生,排名往往靠後。鼓勵多元發展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對學生成績的考察不必拘泥於「全面」。

實施等級制的考核評定,也能讓學生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學業。有受訪學生就覺得,通過刷題和套路獲得的分數並無意義,等級制能讓自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實驗室任務中。很多科學家的成績單也說明,取得卓越科研成就的科研人才,未必門門功課優秀。大學幫助學生卸下分數焦慮,引導他們找准屬於自己的賽道,能夠更好促進科研創新事業發展。

對等級制的試行,也有不同的聲音

取消百分數制,改為ABCDF等級制,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也沒什麼大變化,還不是得按考試結果去進行優良劃分嗎?以前同學們焦慮得低分,現在焦慮得「B」,等級制並沒有改變「卷」的本質。而且對於之前績點排名名列前茅的同學而言,因為拉不開明顯差距,等級制也顯得不那麼「友好」。

對比看來,績點制與等級制的差別在於,前者屬於「精細打分」,更有區分度,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後者則是「粗糙打分」,顯示水平區間的同時,能讓學生不在分數上花太多功夫,淡化競爭意識。

例如,如果一門課,你只能考到85分,很難到達95甚至100分,在新的評價體系下,仍然算你很優秀地掌握了這門課的內容,你的整體表現和理解能力值得一個A。在這樣的情境下,你是不是就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分到別的課程、別的領域呢?

圖源:卡樂圖片 攝影/寧穎

「競爭本身不是壞事,關鍵是卷得必要還是不必要。」北大生科院副院長王世強指出,「一門課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從知識掌握上已經足夠好了,沒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達到95分以上。」這背後的期待是,為了提高一兩分、三五分而內卷是不必要的,以自由性、綜合性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才更加適合學生髮展。

以「粗線條」的成績替代過細的成績,已經傳遞出一個鮮明的信號:成才的方向多種多樣,困在一個賽道上「卷」分數,不是大學培養的目標。

隨著等級制的推行,高校也應在研究生推免、獎學金評定等制度等方面做好銜接,更加科學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科研潛力。

(透視社綜合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大學校報、介面新聞報道)

編輯:李煦、廖明娟(實習)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b36a42e8c65c60335ecb04fe72dbf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