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作家金台墨客」的邀請,今日淺談立夏詩句,分享個人感受。
見笑了。
原來我發表了一篇文章,叫《「萬變不離其宗」:西方奇幻小說在世界體系建立後的流派說》,指出網文當中的西方奇幻類型小說,其實和其他仙俠小說、贅婿小說或者其都市小說等等,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因為即便人生沒有套路,但你總能總結出,任何人的發展歷史,從一開始主角出現,到中途什麼情況,最後又怎麼樣,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的事情,可能會因為環境不同而產生變化,但作為一個人,大抵人生的過程,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你一個人的,在筆下也便是如此,所以這一切都是「萬變不離其宗」,掌握了規律,也就任何類型,皆可以入筆,當然怎麼寫的好,還是需要這方面類型的作品,素材儘可能多、翔實,越能夠體現出生命真諦,越能感動人。
而生命真諦,我想總應該是人性當然讓人稱道之處,而非其他。
今天我要談的是「文無定法」,是的,既然作文與人生一樣,其實有規律的,而可以進行總結,那麼,「文無定法」,也是其中道理了。
自古有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其實我們賞玩詩詞當中,絕對有自己喜歡的,但能不能或者會不會因為自己喜歡,而排斥其他不行呢?……撇開喜好不談,有時候其實關乎自己的經歷,比如說,我曾見過不懂詩詞的人,卻一個勁抬高秦檜並且拚命給秦檜洗白,其人洗白的還不是對方書法或者詩詞,洗白的是他的經歷,所以像這種類型,三觀令人震驚,實在也難以談詩詞了,不但難以談詩詞,其實正常溝通,都很困難,因為這個人的三觀跟我們是不一樣的。
那麼我今天評價一下立夏詩詞,古人詩詞能否評價?
能評價。
評價的話,是否高明,一般人認為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實際上和現實生活里一樣,如果一個人即便你覺得詩詞寫的不是那麼讓喜歡,但你因此去說,遠不如某某某,多半也是不禮貌的,對於這種情況,直陳對方優點,就事論事即可,切不可抬高此人而貶低他人,這會讓人感覺你喪心病狂,拉踩他人,而你說實話其實也不大禮貌,因為標準本來在那裡,何必戳他人心。
所以,實際上不要隨便去評價他人詩詞,更不要隨便改,不禮貌,除非經過對方同意,否則肯定引起糾紛。
外行人不懂也許覺得沒什麼,但內行人知道了都是看不起的,因此一定要謹慎。
因此,我今日所評楊萬里的的《夏夜追涼》其實也是個人喜好,文章題目叫《文無定法,然自有弦張:立夏詩句,首推楊萬里《夏夜追涼》,屬於個人自評,更多是我的感悟。
這裡放上我網上搜索到的一些關於立夏的詩句。
(來源:「語文謎」網站,《立夏的古詩》,感謝分享。)
(來源:瑞文網,《立夏詩句》)
由於上面詩句是兩個不同出處,不同的網站截圖,裡面也有部分詩歌是重複的。
但大抵上你還可以看出,這些詩歌留傳到現在,大體格式,字樣,還可以看出來一些。
(雖然有時候網上會有一些詩詞有不同版本,比如朱敦儒《西江月》等,部分詞就會有所變化,那麼我可能會偏向於某個版本等等,但這裡,我按照網上流傳的版本,直接談談我的個人感受。)
《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滿》
(南宋·朱敦儒)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原來讀的是這個版本,這個版本跟百度百科,朱敦儒《西江月》幾個版本有點差別。但我個人最喜歡是這個版本。)
詩詞的話,為什麼古典詩詞,不像以前那麼興盛呢?
其實詩詞是和時代相結合的,譬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它每個朝代,關注點不同,其實時代當中不少人,更多選擇哪種方式去表達。
其實元代和明清時期,包括民國時期,還有現代,也有古典詩詞,但是為什麼不如唐宋時期那麼有名呢?
流傳率那麼廣?
其實詩詞發展到宋代的時候,詩歌本身已經不少規律被「總結」出來,是發展到了一定時候,到了宋朝,那有更多人可以根據前人研究,去寫出好的詩詞,然而宋詞在此時卻流行,其實跟時代有關。
因為宋代的歷史,較為動盪,詩言志、詞言情,雖然詞也可以「豪放派」一把,到了這個歲月,卻實際上,人們更傾向於語意的表達而顯得進一步繁瑣化,從詩歌史上搜,是「時代的進步」,但從歷史本身而言,這已經不是唐朝那個意氣奮發的年代了。
我曾也買了元代的詩詞去看,不少寫的也很好,但發現,我最關心的是那些反映國讎家恨的詩詞。
足見,有句話叫「悲憤出詩人」,那麼只有真正反映出真情實感的作品,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
而在上面提及到的詩詞當中,我首推 《夏夜追涼》,可以說一下我為什麼推崇。
以上夏日詩句當中,他的詩詞是讓我眼前一亮,它完全按照當時的情景與感受去寫,顯示出這是一個非常清凈的人,所以才能把握住那麼細膩的感受。
如果一個人的心思繁雜,那麼即便舉例再多的一些詞藻點綴,然後會讓人感覺意不勝 煩,但楊萬里的作品,沒有這一點毛病。
《夏夜追涼》
(南宋·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 , 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 , 時有微涼不是風。
其實可以對應我們讀書時期就學習過的楊萬里的《小池》去進行解讀,或者欣賞。
《小池》
(南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池》這首詩,其實在網文當中的科舉文當中,常見主角這麼一說,或者被人這麼一夸,就感覺特牛。
因為往往會讓人覺得,主角表面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不是分明是說才華斬露,已經無可避防了嗎?
其實全景未一字提人,但這首詩因為提到當時小池當中「小荷」之美,而讓更多人引申出了人物的意義,所以,清雅脫俗,為時人道之,被後世所傳頌。
同樣的,《夏夜追涼》這首詩,點睛之筆在於「 時有微涼不是風」,全詩圍繞夏夜乘涼去寫,未著一字寫他人,或者寫煩惱,卻可以看出,詩人豁達的心境。
以此心境立人、處世,又有誰不敬呢?
所以這楊萬里與尤袤、范成大、陸遊三人一起,被並稱為「南宋四大家」,不可謂不無過人之處。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楊萬里的年史。
而在寫清新自然小詩當中的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也很出名,這賀知章與楊萬里,都是屬於當時他們所處時代比較正直的詩人,詩歌也清新自然,而為人也頗有可供點評之處,十分令人稱道,這兩人都高壽之人。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唐朝·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所以有時候,詩歌倒也可以看見一些人的生平歲月,而預示後來得意、失意或者坦然或者其他,而導致不同結果。
但凡心胸寬大者,為人正直,處事圓融,一般高壽者居多。
當然,一個詩人的年齡不能作為判斷這個人詩歌寫的好或者不好的標準,同樣的,一些詩人正直而愛國,因此付出生命,他們的年齡即便不是那麼長,但在在整個人類歷史中,他們在人們心中,卻活得很長,或者留下永恆的時光,所以古人論心性,倒不在乎年齡長短,而在於這一生是否有價值。
另外,除了我所提到的楊萬里《夏夜追涼》外,以上截圖當中詩句,有可讀之處,吸引我的有:
文天祥的《山中立夏有坐客韻》,最後一句對「人間解慍風「,可見其人關心國事。
《山中立夏有坐客韻》
(南宋·文天祥)
歸來泉石國,日月共溪翁。
夏氣重淵底,春光萬象中。
窮吟到雲黑,淡飲勝裙紅。
一陣弦聲好,人間解慍風。
而方回的《立夏五首其一》,可以看出其人不錯的功底。
《立夏五首其一》
(宋,方回)
吾家正對紫陽山,南向宜添屋數間。
百歲十分已過八,只消無事守窮閒。
這首詩挺好,個人以為唯一遺憾之處在於「前松後緊」,前三句都比較疏朗,輕鬆,最後一句「只消無事守窮閒」,顯得有些困窘,倒是也沒有什麼心理上的不豁達,但也顯得比較緊迫。
明代的蔡汝楠《山中立夏即事》,其中首聯「一樽開首夏,獨對落花飛。」不知道為什麼讓我想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這麼一看,就感覺差一些,而「幽僻還聞鳥,清和未換衣。」,「清和」雖然還行,但「幽僻還聞鳥」又讓我想起王維的「夜靜春山空」、「時鳴春澗中」(以上兩句,出自王維《鳥鳴澗》),幽僻又遠不如王維所言。
蓋其陳述「意境」與前人所差,所以個人感覺心裡甚為不「美」,雖然其格律來說,也沒什麼不好的。
但看到最後一句,「蠶家過客稀」,可以看出此人關心民生。
所以看到這一句,你再回過看,倒也覺得此人在「民生」當中時有「古意」而「推陳出新」,又有其人獨到之處了。
那麼看到這裡,也會覺得此人不錯。
《山中立夏即事》
(明代,蔡汝楠)
一樽開首夏,獨對落花飛。
幽僻還聞鳥,清和未換衣。
綠幃槐影合,香飯藥苗肥。
盡日柴關啟,蠶家過客稀。
順提一句,可能有人覺得寫「民生」詩詞,是不是把民生有關的的內柔或者「詞藻」放上就是了?……並不是如此。
不是真正關心民生的人,即便字字提及民生,實則俗漏不堪。
就好比寫詩詞逢迎巴結之流,即便字字諂媚,但終究沒有真才實學,這本身也是反映出,沒有真正的詩心,往往都是徒勞的。
因此假意之作,逢迎之作,都十分令人感覺可笑。
詩心與人品有關,心正才能詩好。
而田園詩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有他以往的清氣,一看格局自與常人迥然不同。
他的「田園詩風「」可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土,以往歷史上的田園詩人都至少也是陶淵明類型,「復得返自然」的推陳出新,說白了,是有仙氣的,更合乎於道,而超越世俗。
所以他們的田園風格其實是超越世俗,接近於道的「存在」,或者本身體現道意,有一定道境。
只是借田園,而闡述禪機。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其實論詩句清新,論工整,古來孟浩然在此中,可以是獨占芬芳,自有其格調,與眾不同。
但這首詩雖然不但琅琅上口,又非常工整,恍若可以看到景象,可以聽見音樂,也十分清新。
但在所有立夏詩句當中,讓我深思的首推楊萬里的《夏夜追涼》,因為它讓我感到了人生處境當中,即便「獨居一隅」而難掩寂寞,但是,仍然可以讓人感受到他不願意給人家帶來煩惱,而將一切默默消化,與世無爭的心態,像這樣的人,又怎能令人不敬、不愛呢?
所以更多是這份心境,會契合很多人追求自由,願意忍讓和包容,願意尊重和成全的心態,這是以人格魅力而打動人。
此時,詩歌的魅力,也彰顯無遺。
而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跟他一貫詩詞水準不落,只是寫的雖然好,也跟他以往一貫水平沒有差次,但就他個人而言,其實我覺得應該很多人希望看到,在原有基礎上,他對立夏的解讀,會有不一樣地方。
但也沒什麼可說的,因為這只是我個人感悟,在我看來一個人能夠任何處境淡然為之,一貫的清雅。
這本身已無需用世俗的成功去「定義」。所以實際上孟浩然詩詞,也不在評價範圍內了。
故,雖文無定法,然詩必有弦張,這一回立夏詩句,個人還是首推楊萬里的《夏夜追涼》,因為它讓人感覺到的不僅僅是當時詩句當中清涼謐境。也是人生當中,與世無爭的一種心態,寧可忍讓他人而不斤斤計較,不爭名奪利,豁達對待一切的包容心境,一個人如能做到此,可以說,即便身處立夏或者寒冬,而內心不為外物所動搖,春夏秋冬,莫不自在矣!
《偶作》
(五代·馮道)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