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社·綠色發展】森林覆蓋率為什麼不是越高越好?

2023-12-06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透視社·綠色發展】森林覆蓋率為什麼不是越高越好?

近日,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江西贛州召開,進一步統一全國林草系統的思想認識,深刻把握新時代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本質要求和豐富內涵,通過強化試點、示範引領,持續推動森林可持續經營工作提質量、上水平。根據國家林草局的數據,我國目前的森林面積是34.65億畝,森林覆蓋率24.02%,預計在2035年將達到26%的峰值。

國家林草局指出,現在需要及時將大規模國土綠化重點從注重增加森林面積轉向面積與質量並重,並將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質量傾斜,為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全面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就成為促進森林資源提質增效的重要路徑。

森林覆蓋率為什麼不是越高越好?森林的面積容易評估,但森林的質量又有哪些指標?有著極高自然生態價值的森林,我們又該如何把它經營好?

圖源:卡樂圖片。攝影/寧穎

森林覆蓋率為什麼不是越高越好?

森林可持續經營指的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通過實施科學經營措施,促進森林質量提升和保持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在更高水平上持續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等多種功能。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可用於造林的地塊,大部分在降雨線400毫米以下的西北、華北地區,立地質量差、造林難成林,擴大森林面積空間有限。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翔介紹,森林覆蓋率是指森林面積與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算作森林面積有一定的條件,必須是由喬木樹種構成,鬱閉度在0.2及以上的林地或冠幅寬度10米以上的林帶的面積,因此灌木林、果園經濟林等不包括在森林面積當中。

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24.02%,在由國家發改委和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到2035年實現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張志翔表示,這一目標可以理解為我國森林覆蓋率的上限。

的確,森林覆蓋率越高說明森林資源越豐富,自然環境越好。但太高的森林覆蓋率並不太現實。一方面,社會發展需要相應的土地資源,對土地資源的平衡與利用就意味著森林覆蓋率不可能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我國地理氣候條件差異明顯,東部地區適合森林生長但人口密集,青藏高原、西北等地區土地遼闊但立地條件差,這些都限制了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正因如此,要從單純增加森林面積,轉向重視森林的面積與質量並重。

森林質量的好壞如何評判?

張志翔介紹,上世紀建國初至70年代我國森林覆蓋率很低,之後為提高森林面積進行了大量的人工造林,但也帶來了單一樹種的結果,如北方的側柏、油松,南方的馬尾松、桉樹等。與自然的原始林或次生林相比,這些人工林的森林結構就不太完整。

國家林草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司長劉克勇介紹,我國森林面積大,但森林質量不高,樹種、樹齡、結構不盡合理,單位面積蓄積量少,這是我國森林經營面臨的一大挑戰。通過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增加森林蓄積,增強森林碳匯能力和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森林質量的提升需要良好的森林結構,在林中有明顯的建群樹種,且都較為長壽,能起到傘護作用,從上到下有喬木層、灌木層。複雜的森林結構意味著生物多樣性豐富、碳匯能力提高、節流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增強、木材質量提高。「因此,提高森林質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單純的人工林或質量較差的天然次生林,通過人為促進的手段提高森林的木材產量、生態功能和碳匯能力。」張志翔說。

改善森林結構以提高森林質量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做法,主要都是通過對單一的純林進行補種,使其成為混交林。比如在單一的闊葉樹種中增加針葉林,或在油松林和側柏林中增加橡樹林。

森林還能「經營」?

張志翔介紹,森林結構是好是壞要分兩種情況來考慮。有些天然森林可能部分樹木生長並不太好,從經營角度而言,這樣的森林結構對木材質量和碳匯提升而言其實需要改善;而從生物多樣性角度而言,森林可能在自然演替過程中逐步成為高質量森林,因此不建議對森林採取干預措施。因此目標不同,森林質量的經營手段和人工干預方式完全不同。

為了使用木材和提高碳匯,有些森林必須通過人工促進方式實現可持續化經營。比如砍掉一些不需要的弱小樹木,保留好的樹種,提高森林的蓄積量。在用這種方式時,需注意不能破壞針闊混交的狀態。

除了提供木材,對森林進行可持續化經營還包括其他方面。比如,通過適度經營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附加值,為人類生活提供遊戲的場所,或發展森林康養業;再比如,在森林下面發展林下經濟,這也可以歸為森林經營的重要內容。

森林可持續經營能夠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張志翔表示,良好的森林質量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每個人都應提高對森林質量的認識,遵守防火規定,不攜帶外來物種進入森林,共同愛護森林。

試點先行,全面推進森林資源提質增效

今年上半年,國家林草局印發《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國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並以試點示範引領帶動各地提高森林質量、調整林分結構、創新管理機制,促進科學綠化提質量、上水平、見實效。

《方案》在全國選擇310個單位進行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這些試點如何探索不同地區、不同森林類型的森林經營模式?

森林可持續經營分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兩大類,採取分區施策,按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南方地區、西南地區進行布局。

北京市西山試驗林場是今年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試點之一,建立示範林是這個林場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重要舉措。北京市西山試驗林場管理處高級工程師任雲卯介紹,「首先是景觀的示範,比如油松高大、挺拔又翠綠,它有一定的美學價值,非常漂亮。另外,我們通過把一些長得不好的採伐掉,給保留下來的樹木提供更大的生長空間,保留下來的樹木的生長量會更大,碳匯能力也會增強。」

江西省安福縣明月山林場也是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之一,這裡有大量天然次生林,他們試點的主要做法是對天然低質、低效次生林進行改造提升。

按照部署,到2025年,全國各個試點主要類型的林分結構更加優化,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固碳能力得以增強。同時,試點工作納入林長制督查考核範疇,對試點任務完成和取得成效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劉克勇指出,今後,我國將持之以恆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堅持不懈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在較高水平上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增加經濟發展環境容量,築牢國土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透視社綜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央視網、《中國綠色時報》、紅網報道)

編輯:李煦、廖明娟(實習)

校對:李旭穎

審核:龔紫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a7205a2ba39b28851d00191ab95bc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