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動亂

2022-08-29     史鏡說

原標題:八王之亂: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動亂

前言

西晉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不僅導致西晉失去對國家的全面掌控以致滅亡,更引發了後期「五胡十六國」的黑暗時代,北方漢人婦女被胡人當作「兩腳羊」,任意凌辱殺害,致使近千萬漢人死亡,幾百萬漢民流離失所。作為這段黑暗時期的源頭,八王之亂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又為什麼會發生呢?

八王之亂的始末

1、重啟分封制

晉武帝司馬炎為對抗龐大的士族階層,防止再出現「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的情況,司馬炎開起了歷史倒車,重啟分封制,大封二十七位司馬氏子弟為王,二十七王可在封國內自設官員,收稅賦,並按封國大次小三等,准許封國內招募不同規模的軍隊。司馬炎這個舉動給封國帶去了經濟和軍事的獨立,隨著時間流逝,也漸漸滋長了諸王的野心。

公元267年,晉武帝冊立司馬衷為皇太子,司馬衷即說出那句「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因司馬衷為人愚鈍,司馬炎擔心其繼位後不能順利接管朝政,於是下詔命汝南王司馬亮和外戚楊駿監朝,詔書存放在中書省。

楊駿是司馬炎皇后楊芷之父,而楊芷不是司馬衷的親生母親,所以楊駿因擔心自己權力被奪,從中書省借閱詔書後不再歸還,而楊芷則趁司馬炎病重之際,奏請讓楊駿一人輔政,司馬炎默許,汝南王司馬亮見狀,擔心受到楊駿不公正對待,遂逃往武昌。從此楊駿開始了權臣之路,德不配位的楊駿開啟了他人生最後的輝煌。

2、陰謀者必被陰謀吞噬

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是開國元老賈充之女,極具野心,不甘心受到制約。楊駿知道賈南風的情況,為防止賈南風妨礙自己專權,便命自己的親信掌管禁軍,這一舉動引起了朝中很多人的不滿。

賈南風,趁此機會聯繫司馬亮及司馬瑋,密令他們帶軍進京擒王,於是楚王司馬瑋兵進洛陽。賈南風有了楚王支持,設計讓晉惠帝下詔,宣布楊駿謀反,楚王遂帶兵入楊駿府邸,將楊駿誅殺於馬廄中。空有野心而無膽無謀的楊駿就這樣戲劇性的落幕了。

楊駿勢力被誅除後,狠毒的賈南風又用類似的方法,害死了楚王司馬瑋和汝南王司馬亮,並在朝中大肆安插親信,從此開啟了賈南風的專制。

隨著賈南風的死,西晉落入了掌權-被推翻-再掌權的循環,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先後掌權,為這個本就脆弱的國家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3、沒有勝利的勝利者

晉惠帝死後,司馬熾繼位,即晉懷帝,東海王司馬越被任命為太傅,司馬越成為了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的最後勝利者,而此時的西晉早已站在了崩潰的邊緣,司馬越這位勝利者也許並沒有獲得真正的勝利。

中華文明之衰始於八王之亂

1、漢人政治崩壞,胡人入侵

晉惠帝在八王之亂中身亡,太子司馬遹被毒殺,司馬熾繼位。參與的八王中有七位身死,最終東海王司馬越成為勝利者。八王之亂使晉國內耗嚴重,而自漢朝以來臣服內附的不少胡人已居住到關中地帶,八王招募的士兵中很多也都是胡人,中央衰弱而胡人勢強。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國號漢(即前趙),公元310年,劉淵死,子劉聰即位,次年六月,劉聰派兵攻破洛陽,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導致晉懷帝司馬熾被俘,太子、宗室、官員、士兵三萬餘人被殺,陵墓被掘,宮殿被燒毀。自此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

2、從以漢為主到以胡為主

八王之亂前,中華大地上的漢民族是由原居於黃河中下游流域的部落聯盟,經過兩千多年的戰爭、交往等手段逐漸融合吸收,至漢朝而定名漢人,中原地區始終以漢人為主體;但是八王之亂後,胡人入主中原,殺漢人,廢除漢文化,逐漸變成了以胡人為主,兩千多年的漢文明幾乎被斷絕,漢朝給漢族人建立起的文化自信也近乎毀滅。

3、掉崖的人口數量

八王之亂前,西晉人口總數約為三千萬,以洛陽、長安為中心的北方地區約有二千萬漢人,而戰亂之後,北方漢人僅餘一千萬左右。從以漢人為主導的融合吸收變成漢胡不相上下的雜糅,八王之亂把原本平和持久的民族融合按下了快進鍵,而加快的代價就是近千萬漢人的消亡。

八王之亂的歷史必然

八王之亂流毒匪淺,但是卻無可避免,原因便出在西晉的國情、分封制與繼承人身上。

1、不正之風盛行

西晉建國初期,司馬炎勵精圖治,對於百姓,他重視農業生產,頒布鼓勵農業生產的相關詔令,修建新渠,致使經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對於士族,司馬炎給予優厚待遇,維護士族階層穩定;對於社會風氣,司馬炎崇尚節儉,反對奢華。

然而,隨著社會逐步安定,司馬炎也逐漸腐化,曾經用燒毀太醫院醫官獻給他的華服「雉頭裘」,來警戒百官厲行節儉的他,開始幫助自己的舅舅石崇與人鬥富,有大臣上奏請求制止這股奢靡之風,但司馬炎無動於衷。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在這股風氣帶動下,西晉皇室愈發腐朽墮落,世家大族更是貪腐成性,「日食萬錢,無處下箸」。腐朽的政治風氣讓朝廷上上下下的人蒙蔽了雙眼,再也看不見身邊存在的種種危機,這為之後的「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埋下了深遠的禍根。

2、畫虎類犬的分封制

最早的分封制雛形起始於殷商,系統成型於西周,西周的分封制受封對象有同姓宗族、異姓有功之臣以及古帝王子孫。受封的諸侯全部聽命於周朝天子,交獻稅貢,定期朝覲並述職,戰爭時期跟隨周天子出戰。然而鬆散的管理結構導致後期諸侯國做大後不再服從周天子命令,以致周王室衰弱,引起後期的春秋爭霸。

西漢採取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制度,漢高祖劉邦為鞏固政權,對劉氏子弟與有功之臣進行分封,後期又剷除了異姓王,只余劉氏子弟。劉邦死後,各封國逐漸失控,後期爆發了「七王之亂」,漢景帝平定叛亂,又經幾代漢帝持續削藩,直至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才徹底消除了分封給國家帶來的危害。

而到了西晉,司馬家族歷經三代謀算,從曹魏手中篡取了政權,吸收了曹魏政權無力掌控全國而滅亡的經驗,重啟分封制,大肆分封27位司馬氏子弟為王,希望通過本宗子弟鎮守天下,對抗龐大的士族階層,維護西晉統治,不僅給予封國選拔官吏,收取地方賦稅的權利,並且允許宗室諸王在各地任職,這就給了軍政勾結的機會,讓每個封地都如同獨立小國,也為後期的「八王之亂」留下了禍端。

可以看到,分封制前期可以幫助穩定統治,而後期一定會導致封國坐大,中央衰弱,封國想要更大的權利就會反噬中央,這其中,周天子無力抵抗,幾代漢天子雄才大略,而晉武帝司馬炎驕奢淫逸,利用分封制穩定住國家後便沉迷享樂,不顧忌分封后期可能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可以說,歷史給人的教訓就是從不會吸取教訓,司馬炎給子孫留下的是一個布滿危機的火藥桶,並且引線早已被他自己點燃。

3、後繼無人的晉武帝

司馬炎的繼承人是痴愚的司馬衷,給司馬衷選的太子妃是狠毒善妒且權欲薰心的賈南風。司馬炎深知司馬衷無力掌管朝政,於是為司馬衷選了司馬亮與楊駿為輔政大臣,楊駿是司馬炎的皇后楊芷的父親,為人無膽又好權,利用皇后楊芷獲得了一人輔政的權力後,又在禁軍中大肆安插親信,引發朝野上下不滿。

司馬炎利用自曹魏篡奪來的資源,結束了分裂的三國,然而司馬炎為帝國選擇了一個愚魯的太子,一個狠毒的太子妃,一個喜好專權的輔政外戚,就這樣為自己辛苦打下的帝國吹起了走向崩塌的號角。

結語

奢侈的風氣,糜爛的朝政,開倒車的制度,無能的繼承人,一切的一切都為「八王之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八王之亂」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西晉這段黑暗歷史的源頭為鏡,清正風氣,完善制度,培養優秀的幹部,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也是我們一定能做好的。

參考文獻:《晉書》《東晉門閥政治》《八王之亂叢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a390c1233976ca77344b0448d54b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