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四年的大唐像是被詛咒了似的,接連出現離奇的兵變事件。先是涇原軍因為嫌棄伙食太差,突然發動叛亂並攻陷了長安,唐德宗被迫流亡奉天。接著平叛大軍的主力朔方軍又突然反了,唐德宗又被迫逃亡梁州。
自安史之亂以來,朔方軍一直是朝廷最倚重的邊軍,歷任節度使中名氣最大的當屬郭子儀。這一年,郭子儀剛剛去世才兩年,朔方軍怎麼就反了呢?
跟涇原軍士兵無組織的譁變不同,朔方軍的反叛其實是節度使李懷光的蓄意而為,只是他從平叛功臣到叛唐逆臣的轉變,快得有點讓人猝不及防,理由很奇葩。
唐朝有很多李姓名將,其中絕大多數都不是漢人,而是賜姓的胡人。比如契丹人出身的李光弼、李懷仙,高句麗人李正己(李懷玉),奚族人李寶臣,粟特人李國臣,沙陀人李克用。
李懷光是渤海靺鞨族人,先祖是柔然人,本姓「茹」,其父因戰功被賜姓李。
李懷光少年從軍,服役於朔方軍郭子儀帳下,並得到郭子儀的賞識和倚重,逐漸被提拔為邠、寧、慶三州都將。
郭子儀退休後,朔方軍被拆散,李懷光先後擔任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涇原節度使和朔方節度使。
涇原兵變爆發時,李懷光正在河北作戰,得知皇帝遇險,他立刻「率軍奔命。時屬泥淖,懷光奮厲軍士,道自蒲津渡河,敗泚騎兵於醴泉,直赴奉天」,成為全國第一支到達的勤王兵。
此時叛軍進攻非常猛烈,箭簇落在唐德宗身前三步遠遠。而唐軍兵微將寡,已經浴血奮戰了一個多月,眼看就要頂不住了。
李懷光的及時抵達,扭轉了唐軍在奉天戰場的頹勢。叛軍在李懷光的打擊下,被迫放棄奉天,逃回長安。
皇帝得救了,李懷光意氣風發,靜等著皇帝的召見,卻不料等來的卻是一紙詔書:乘勝追擊,光復長安。
這是什麼鬼?就是一頭驢,幹完一場活也得給點草料嘛,怎麼一點都賞賜沒有?口頭表揚幾句就算啦?俺可憋了一肚子的話要跟您說呢。
李懷光想說啥?從河北趕到奉天的這一路,李懷光不斷抱怨說:天下這麼亂,都是盧杞、趙贊、白志貞這些奸臣造成的,等我見了皇帝,就請求殺了他們。
盧杞是繼李林甫、楊國忠、元載之後的又一位奸相,此人嫉賢妒能,擅長黨同伐異,先後害死了楊炎、顏真卿、嚴郢、張鎰等人。
趙贊就是盧杞一手提拔的黨羽,此人德宗朝的錢袋子,他推行的 「稅間架」和「除陌錢搞得民怨沸騰。
白志貞是搞垮禁軍的罪魁禍首,這傢伙任神策軍使期間勾結豪門子弟吃空餉,以「沽販之徒」濫竽充數。結果涇原兵變爆發時,竟然只有幾百名士兵臨時趕來迎戰,導致京師淪陷。
李懷光一路放炮,卻低估了盧杞的能量,他的這些話早就傳到了盧杞的耳中。
盧杞嚇一跳:眼下皇帝正倚重李懷光,萬一皇帝頂不住壓力,那我豈不是就要遭殃?不行,不能讓皇帝召見李懷光。
於是他向唐德宗進言:賊寇已經破了膽,乘勝追擊,可一戰而定。如果宴請將士,拖延了時間,叛軍得到喘息機會,恐怕就難了。
唐德宗覺得盧杞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便下令李懷光火速追擊。
李懷光無奈,帶著怨氣行進到咸陽就再也不肯走了,而是一封接一封奏摺發往奉天。直到此時,唐德宗才知道其中發生了什麼。
不久,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也率軍從河北趕了回來,與李懷光會師了。而叛軍首領朱泚則趁二人立足未穩,準備回身反咬。
李晟對李懷光說:「好機會啊,賊寇如果縮在長安宮苑,我們還真不好打,現在他們送上門來了,天賜良機,咱倆大幹一場,如何?」
李懷光卻說:「我軍剛到,馬飢人餓,怎麼打,等我養足了膘再說。」
論職銜,李晟比李懷光低,論軍力,神策軍遠不如朔方軍,李晟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錯過。
唐德宗知道,不滿足李懷光的條件,這傢伙一時氣難平。於是唐德宗下旨,將盧杞、趙贊、白志貞貶黜,後來又按李懷光的要求,殺了監軍太監翟文秀。
雖然唐德宗沒有殺掉盧杞等人,但已經算是給足了面子,李懷光該知足了吧?豈料,李懷光又提出了新條件:為了統一指揮,李晟部要與我合軍。
唐德宗想想也同意了。
李懷光還不滿足,又說:神策軍的供應為何比朔方軍優厚?我沒法平衡,李晟你自己去減了神策軍的供應標準。
李晟很「雞賊」:兄弟,你現在是全軍的領導,如何分配糧食是你的事,你盡可以按你的意思辦。心裡說,賊鳥,想讓我得罪軍士們,想得美!
就這樣,李懷光條件百出,就是不動身,足足養膘八十天。這已經不是氣性太大的事了,簡直走在了叛逆的邊緣。
有大臣提出,咱乾脆請吐蕃人幫忙得了,咱不是與吐蕃簽訂了「清水之盟」嘛。
唐德宗一拍大腿,好主意,咋忘了這茬兒呢。豈料吐蕃人卻回覆說:以前我們跟大唐合作,文書上都要蓋掌兵大臣的官印和意見簽署,這次怎麼不見主帥李懷光的簽字呢?
吐蕃人就是死心眼,唐德宗還不方便以詔書形式向吐蕃求援,於是只好派翰林學士陸贄跟李懷光商議。
李懷光不傻,這不是想用吐蕃人制衡我嘛。他不光拒絕簽署意見,還粗魯地將陸贄罵跑了。
唐德宗的心裡有點扛不住了,流浪皇帝的滋味不好受啊,為了儘快幹掉朱泚,他只好又給李懷光加碼:加封太尉,賜鐵劵。
太尉雖然只是個榮譽,但官居正一品,頂級大佬,只有德高望重的勛臣才有資格享受。所謂鐵劵,就是民間俗稱的「免死金牌」。
為了拉攏李懷光,唐德宗不可謂不誠心。然而,讓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李懷光當著使者的面摔了鐵劵:「凡是懷疑臣子謀反,才賜給他鐵劵,現在賜給我這玩意是什麼意思?讓我謀反唄?」
人跟人真不一定,除了李懷光,歷史上從來沒第二個人有如此神奇的思維方式。就這麼一個奇葩貨,被唐德宗趕上了,唉,上哪喊冤去?
陸贄提醒唐德宗:李晟、陽惠元(神策軍兵馬使)、李建徽(邠寧節度使)與李懷光聯營,又受李懷光節制,萬一李懷光反了就麻煩了。應該讓他們東移,與李懷光分開,還能牽制李懷光。
唐德宗不敢激怒李懷光,否決了陸贄的建議。而李晟則自作主張,將所部移到了東便橋。
李晟移營不久,李懷光果然反了,他襲擊併吞並了陽惠元、李建徽的部隊,陽惠元父子三人遇害,李建徽隻身逃回。
然後李懷光公開宣稱,將與朱泚聯合,反攻奉天。唐德宗大驚失色,連夜逃離奉天,一路向南逃往梁州。
李懷光叛唐,顯得很是無厘頭,他像個青春期的孩子,為了達成目的失去理智,讓人難以置信。
其實涇原兵變也是很離奇,一群士兵就因為招待的伙食太差,居然一怒之下把皇宮攻陷了。朱泚這個低能兒,莫名其妙地就「被皇帝」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大唐之所以屢屢出現這些怪現象,跟當時的三大頑疾密不可分。
開元末期,唐玄宗崇尚邊功,導致武將的地位急劇上升,藩鎮勢力日益膨脹,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為了平叛,朝廷又不得不依仗武將,結果進入惡性循環。安史叛軍雖然被平定了,但武將勢力卻發展到無法遏制的地步,甚至出現了藩鎮割據的現象。
整個大唐,藩鎮不聽朝廷指揮,藩鎮內部派系鬥爭激烈,兵變如家常便飯。
這些武將大多出自軍功世家,其中還有數量龐大的胡人將領,相對於科舉出身的文人,他們缺乏忠君思想的束縛,與朝廷的交集不多,對朝廷的向心力不夠。朱泚、李懷光都是這種典型
當朝廷失去碾壓式的實力時,武將的反叛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皇帝希望朝局能走向以文治天下的局面,但那時候的大唐,又陷進了文官集團的黨爭之中。作為權利核心階層,文官的內鬥必然外溢。
比如朱泚能掀起驚天大禍,跟源休有很大關係,他就是黨爭的犧牲品。由於受到盧杞的打壓,心懷怨憤的源休勾結一批失意的士大夫,竭力勸說朱泚稱帝,導致事態急劇惡化。
李懷光想殺掉盧杞也不無道理,正是他把持朝政,黨同伐異,讓國家衰微,將士們飽受其苦。
唐玄宗在位期間,被武則天打殘的豪門集團再次抬頭,他們又恢復了初唐時期的特權階級身份。
而武將都是出身平民,或者是小士族階級,與占據高位的文官集團是兩個世界的人。
這種狀況就導致文官集團與武將集團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從平定安史之亂開始,這兩大集團就紛爭不斷,導致本該三四年就可以平定的叛亂,延續了七年多。
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來瑱等一大批武將的遭遇,讓武將對以文官集團為代表的朝廷徹底失去了信任,這就是藩鎮割據和武將反叛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這些武將破壞力極大,但卻不具備政治才華,比如這位李懷光,他剛剛舉起反旗,就立刻走向滅亡。
原本李懷光已經跟朱泚約為兄弟,平分天下。可是李懷光跟唐德宗翻臉後,朱泚也跟著翻臉了,他以皇帝對待臣子的方式給李懷光發號施令了。
李懷光羞憤難當,一怒之下率軍撤出戰場,將朱泚獨自扔給了李晟,這導致朱泚兵敗身亡。
李懷光也為自己的衝動付出了代價,他的部下大多不願意跟著他謀反。負責追擊唐德宗的三位將領合謀放跑唐德宗,跑到南山劫掠一番就打道回府。
老部下韓游瑰從一開始就暗中幫助朝廷對付李懷光。被吞併的神策軍、邠寧軍將士在各自將領的帶領下四散逃奔,有的則加入到李晟軍中。
幾乎一眨眼的工夫,李懷光所部分裂成了二三十股游兵散勇。
李晟收復長安後,唐德宗仁至義盡,他派孔巢父為使者,試圖說服李懷光入朝。
根據以往的經驗值,李懷光推算自己只要放棄兵權就一定死得很慘,於是他竟然縱容手下殺了孔巢父,徹底堵死了回歸的可能性。
入朝是死,一條道走到黑就有好結果嗎?怎麼可能,第二年,武將驕橫難治的頑疾再度發作,朔方軍一個叫牛名俊部將砍下了李懷光的頭,特快專遞送到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