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國道萊陽段和海陽段,為何很多村叫做某某店或某某鋪

2019-11-30     膠東故事會

如果從萊陽城區出發,自西向東沿著204國道向煙台行駛的話,在路過萊陽段和海陽段時,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沿線很多村莊的名稱,都帶有一個「店」字或「鋪」字。
最典型的兩個例子,就是經過的兩個鄉鎮,分別是萊陽的山前店鎮和海陽的徐家店鎮。實際上,帶有「店」字的村莊不僅限於此,還有倪家店、後店、嵐店等,而帶有鋪(堡)字的村莊也不少,比如豹礎鋪、野夼堡、長沙堡等。

很多朋友心中或許會有疑問,為何有這麼多村叫做某某店或某某鋪呢?這就要從204國道的前身說起了。

如今的204國道,全稱是煙滬線,它的前身是煙青一級公路。而煙青一級公路再往前追溯的話,就是老煙青公路支線,如果追溯到明清時期,那就是萊陽縣到寧海州及福山縣方向的官道。

按照古代的制度,官道上設有驛站和急遞鋪,前者是靠馬力,後者是人力步行。驛站的數量相對有限,而急遞鋪是每個縣都有,並且數量還比較多。

萊陽地處膠東半島的交通樞紐位置,四通八達,因此境內的急遞鋪數量也比較多。其中,通往寧海、福山方向,在萊陽(包括海陽,清代雍正之前同屬一個縣)境內共有10個急遞鋪,自西向東分別是林家莊、廟後、唐家疃、山前(店)、豹礎(鋪)、秋口、壇山、蘭家店、野夼(堡)、長沙(堡)。其中前五個在現在的萊陽市境內,後五個在現在的海陽市境內。開頭提到的山前店、豹礎鋪、野夼堡、長沙堡都名列其中,而蘭家店後來更名為徐家店。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縣誌當中提到的地名,很多後面也沒有加上「店」或者「鋪」,以豹礎鋪為例,實際上這個地名的原名叫豹礎(豹形的石頭),只不過這裡設有急遞鋪,久而久之,人們也習慣了豹礎鋪的稱呼。當然,有的村莊後來也沒有加上「鋪」,比如說唐家疃、秋口等村。

鋪的含義是急遞鋪,這個就不多做解釋。而根據地名資料的解釋,店指的是古代有人在經營店鋪,因為官道上來往的行人比較多,因此路邊就形成了不少做生意的店。急遞鋪的數量有限,而店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很多沒設有急遞鋪的村莊,也形成了店鋪,出現在了村名當中。

嚴格來說,山前店的原名叫做「山前」,這裡既有店也有鋪,理論上叫做山前店或者山前鋪都可以,但最後選擇是山前店。而蘭家店原本名字中就有了個店,因此也沒有必要再加上一個字。

在古代,交通建築技術有限,因此道路以遵循好走為原則,通常不是直線。而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幹線公路講究裁彎取直,因此新的204國道的線路,與古代的官道並不完全重合,一些原本位於官道上的村莊,現在距離國道就有了些距離,比如說豹礎鋪、野夼堡等,但大多數仍在沿線不遠處,相對而言,交通都很方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SZ9vW4BMH2_cNUgpt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