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膠東半島北部的黃縣(煙台龍口市),歷史相當悠久。
歷史悠久的體現之一,就是當地姓氏的源遠流長。膠東其他縣市的姓氏,大多相傳是明初遷來,不過數百年歷史,而黃縣境內有些姓氏,可追溯至秦漢乃至戰國,可逾兩千年時間,並且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姓氏,還都是複姓。
淳于和太史,是黃縣境內兩個古老的複姓,至今仍有分布。淳于氏的名人,是戰國時的淳于髡,太史氏的名人,是東漢末的太史慈。
關於淳于髡的具體籍貫,《史記》其實沒有明言,學界或許還有不同說法。但太史慈的出生地,就沒有太大的爭議,《三國志》的記載相當明確:「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也。」
實際上,因為去世較早(赤壁大戰之前),太史慈在《三國演義》當中的戲份並不多,他出場較晚,退場很早,除了與孫策的交集之外,他大部分的人生細節都不為外人所知。太史慈的家世如何?為何從膠東去往江南發展?後人分布在哪裡?本文就在史料的基礎上,簡要介紹一番。
(配圖均為龍口市羊溝營村周邊場景,該村有太史姓人)
1、家世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正如文天祥的《正氣歌》所言,太史這個姓氏,來源於古代的官職名稱「太史」。
齊國太史秉筆直書的歷史,發生於春秋「崔杼弒君」時期。當時齊國國君為姜姓,從古代的禮法制度來推測,齊國太史出身姜姓公族大夫的可能較大。
一朝國君一朝臣,田氏代齊之後,原來世襲齊國太史一職的太史家族,應該也受到波及。戰國時期提及齊國的太史氏,出場地點已經從國都臨淄轉到了莒城。
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流落到莒城,與居住在此的太史敖之女結緣,後者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君王后」。
雖然太史敖對這門親事並不滿意,但在女兒成為「君王后」之後,太史氏與齊國王族田氏之間,畢竟已經產生了密切的聯繫。而秦漢之際,齊國多次被外敵入侵,田氏一族命途多舛,據此推斷,太史氏很有可能是在這一背景下,為了躲避戰亂,選擇向當時位置偏僻的膠東半島遷徙,在黃縣定居。
經過兩漢期間的發展,太史氏應該在黃縣已有較大影響力。太史慈之前,黃縣太史氏雖然沒有名人見於史籍,但從《三國志•太史慈傳》的記載來看,他「少好學,仕郡奏曹史」,這應該是地方世家大族才會有的待遇。
不過,太史慈傳中多次提到他的母親,而沒有介紹他的父親,由此推斷,太史氏總體的地位也不算太顯赫。
2、從膠東到江南
「自非北海孔文舉,誰識東萊太史慈。」這是數百年之後,北宋時期曾任登州刺史的蘇軾寫下的一句詩,詩中描述的就是太史慈從一位膠東子弟成為國內名將的轉折點——北海救孔融。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太史慈年輕時,東漢局勢還未大亂,因此他的勇猛暫時無用武之地,只是普通的郡縣小吏。雖然在州郡的奏章之爭當中,他表現出機敏幹練的辦事風格,但也因此得罪上峰,只能一度到遼東避難。直到漢末黃巾之亂時,他才在北海救孔融時展露軍事本領。
北海之戰結束後,太史慈南下投奔劉繇。這是因為當時劉繇擔任揚州刺史,而他的籍貫為東萊郡牟平縣,與太史慈同是膠東老鄉。或許一開始前去的時候,太史慈並未打算紮根江南,但風雲際會,此後天下三分,他投入東吳陣營,自此未能北歸。
孫策擊敗劉繇之後,太史慈成為其麾下大將,兩人之間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當中演繹得相當精彩,在此不再贅述。而孫權統事之後,「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對太史慈也是頗為信任。
當時,東吳統治的核心區域在江表(沿江)及三吳區域,而江南廣闊的丘陵地區(現在江西和浙江交界處的山區)其實尚未歸心。太史慈的主要任務,就是平定這些地方,他的表現也相當稱職。以至於北方的曹操能聽說他的事跡,給他寫信,但太史慈為示忠於東吳,並未理睬。
3、後裔分布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太史慈卒於建安十一年,年四十一歲。關於他的安葬地點,史料中有不少說法,有烏程縣說,有奉新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並未歸葬膠東。
在太史慈去世之後,孫權追念他的功績,提拔他的兒子太史亨(有的史料寫作太史享)入仕,官至越騎校尉。
在後世編撰的《姑蘇志》當中,也提到太史亨其人。志稱:「太史亨,字元復,東萊黃人,建昌都尉慈之子,歷官尚書、吳郡太守、越騎校尉。」
值得一提的是,太史亨的主要人生經歷都在江南度過(甚至很有可能就出生在江南,沒有到過膠東),但史料在記載他的籍貫時,仍稱他是東萊黃縣人。
在太史亨之後,江南這支太史後裔長期不見於史籍,等到下次出現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在《梁書》中有太史叔明傳,記載稱:「太史叔明,吳興烏程人,吳太史慈後也。」從漢末建安年間的,到南朝梁時期,經過了大約300年時間,按照100年4代人計算,太史叔明與太史慈之間可能相差了至少10代人。
從上述記載還可以判斷出的一點,就是太史慈的直系後人應該世居吳興烏程(浙江湖州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期,很講究門第出身,吳興當地有名的士族,就是吳興沈氏。而在史料當中,還可以找到出身吳興沈氏的沈文阿稱呼太史叔明為「祖舅」的信息,說明太史氏與吳興沈氏之間互為姻親。當時的人很講究門當戶對,這也從側面證實烏程太史氏,也算是當地的世家大族了。
4、黃縣太史姓與太史慈的關係
綜合史料記載來看,太史慈的直系後裔應該主要分布在江南,原籍所在的黃縣太史族人,只是他的同宗,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直系分支留在故鄉的可能性。
民國版《黃縣誌》也曾討論過當地太史姓與太史慈之間的關係,但因為缺乏史料記載,也難以下肯定結論。不過,黃縣民間對此卻大多持肯定觀點,認為現今黃縣境內的太史姓,也是太史慈的後人。
後來修撰的《龍口市志》就引述了這種觀點,稱:「太史姓,系土著,三國吳太史慈的後裔。散居羊溝營、南棗市、戰家夼、南鄉城、東營史家、王馬史家、庵兒夼等村。」
其中,羊溝營村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前幾年該村新立了一塊石碑,上面的文字介紹就提到了太史慈故里。該村現在姓氏種類較多,雖然仍有太史姓,但戶數不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