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我去好友蔓蔓家裡做客,漫漫的孩子鵬鵬今天五歲了,正在上幼兒園。
被生活瑣事纏身的我們,話題也就只有一些小事,落到孩子身上時,蔓蔓露出了疲倦的神情。
"唉,小孩真累人,大人說什麼都不聽,學習的時候總想著玩。"
我安慰道:"玩鬧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而且鵬鵬這個年紀,本身就比較淘氣。"
"雖然是這麼說,但也不能慣著他,玩有玩的時間,學習有學習的時間,兩者要分清楚,不能弄混了。"
我聽到這種熟悉話語,不知道從多少父母的口中說出。
"玩就好好玩,學就要好好學。"這句膾炙人口的忠告早已不是新鮮事物,這已經影響了好幾代的學生孩子。
雖然表面上看這句話是在強調"專心""專注"的作用,但是實際上,這句話卻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學和玩之間的關係。
有人疑惑了:玩和學之間還有什麼關係?
但這就像一個人只知道端坐在書桌前,目不斜視,或者又想古文中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學海無涯苦作舟"。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社會越來越進步,對於孩子成長學習的現代思想和教學方法越來越多,但還是很少人願意接受"玩"中"學"這個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現代教學理念。
現在,我就為大家細說"玩中學"裡面的各種玄機,希望更多孩子能夠"以學為玩""玩中學習"。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玩的誤解其實處處可見。
"你能不能玩點有用的?"
"別玩了!快點把電視關了,進房間寫作業去。"
"玩玩玩,每天就知道玩,別人的孩子一直在學習!"
"都這麼大了,還玩這些東西。"
……
諸如此類的評價和類似的想法還有很多,從上述言語中我們可以分析出,父母對於孩子"玩"的看法基本都是負面的。
比如將玩當做一種低級的行為活動,或者將玩和學對立起來,亦或者將"是否有用"當做衡量玩"是否有意義"。
這些都源於父母對孩子行為和心理發展的不了解,認為孩子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都比較弱,孩子的"玩"肯定沒有"學"有價值。
但其實幾乎一百年前,西方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們就肯定了孩子"玩"的重要性。
他們認為允許孩子愛玩,引導孩子會玩,維護他們的玩心,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有不可被取代的意義。
在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Piaget和Vygotsky ,這兩位心理學家都在兒童發展領域有著極高的成就。
Piaget認為,玩是孩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用性工具,在本質上說,玩其實是一種智力活動。
Vygostky認為,玩是孩子最早產生的自發性活動,在孩子玩樂的過程中會願意主動學習知識,而這會提高孩子的自主力和表達力,這是玩的最大意義。
不要認為,上述的思想是對玩的一種理想期盼,這都是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和進行實驗得出的結論。
實際上,玩的內容很多,種類也很豐富,雖然理論來說,任何種類的玩都會讓孩子有所裨益。
如最普通正常的玩:
·拼七巧板:思維能力、專注力、觀察能力;
·畫畫:想像力、創造力、表達力;
·搭積木:空間想像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
或者是一些傳統來說特別"沒用"的玩:
·看電視:增加課外知識;
·玩遊戲:應變能力,解決問題
·看漫畫:鍛鍊閱讀能力
但這樣看來,就意味著父母應該讓孩子不加限制、隨心所欲地玩嗎?當然不是。
雖然很多教育學家倡導:對於孩子,"玩"應該絕對自主,讓孩子自己選擇,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專注,才會得到最大的益處。
但是綜合考慮,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最好的。
在這裡我要引用美國實用哲學家、教育學家Dewey的理論,即:
·孩子應當通過實踐經驗(玩)而非機械灌輸獲取技能;
·孩子既是獨立的個體,也具有社會性,因此玩與學並不衝突;
·教育的職責就在於把玩與學相結合,找到兒童自由意願與成人 引導之間的平衡。
這就說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實踐經驗獲取知識,而在這個過程中,玩與學已經結合起來了。
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指責也僅限於確保孩子的身心安全,而不應該過多地干預孩子的思維活動。
孩子的年齡越小(尤其2歲之前),越依賴感官體驗而非理性思維來認識世界時,需要的自發性玩樂比例越高。
因此,在保證家庭秩序穩定的前提下,家長應該允許孩子一定程度的"髒"和"亂",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遊戲。
雖然說,玩總是會給孩子帶來益處,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玩的類型也會不同,也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
例如在孩子小的時候,過家家是一個幫助孩子學習人際交往、提高表述能力的學習機會,但到了十二三歲,這樣的活動就可能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玩中學"方式了。
最好的做法是帶領孩子以有趣的方式體驗不同種類的"玩"。
下面我推薦幾個適合不同年齡的"玩中學"的活動。
這個是對於處在2歲以下的幼兒來說的,在簡單的事情上。比如自己學著吃飯、穿衣服、收拾積木等都是很好的"玩中學"活動。
有時候父母總會以孩子太小,或者等待太久浪費時間,經常會忍不住就幫孩子料理好了各種事情,但這卻無形中讓孩子喪失了學習的機會。
在一次次的努力中,孩子不僅能鍛鍊手、腳、腦的協調能力,還能學著理解和表述。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專注力、心理素質也會在反覆的嘗試中得到提高。
這是針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的,看遊戲書其實也是對孩子非常有益的"玩中學"的工具。
但這裡的遊戲書不是指電子遊戲或者一些大型手柄遊戲的書籍,而是指能夠讓孩子產生互動的書。
例如初級的走迷宮、規劃路線、剪紙、填色等,高級版的還包括複雜拼圖、科學實驗、DIY手工等。
其中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能夠開動大腦、學會運用思維解決問題。
在不依靠父母的幫助下,根據書中的提示和圖解一步步完成任務,學到知識。
這個是針對於已經上學的孩子,在參加集體活動、交了朋友後,這些活動會給孩子帶來更多且更高層次的"玩中學"的機會。
許多活動,如舞蹈隊、合唱隊、籃球隊、樂隊等,都能提高孩子自身的技藝,甚至改變孩子的氣質,讓整個人更加自信。
且在參與和比賽的過程中,也能鍛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面對賽場時的心理素質。
當然,這些活動還是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基礎,不然也是會徒增壓力,而沒能發揮"玩中學"的真正作用了。
"勤有功,戲無益",雖然這句話已經深入了許多家長的頭腦,但是在現代科學的研究實驗下,也並不是百分百正確。
而且,"玩"是孩子的天性,為何不利用孩子天生的能力習得知識呢?
讓孩子快樂學習,讓"玩中學"成為可能吧!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