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世界瀕危鳥類鉗嘴鸛首現龍陵

2020-03-12     保山資訊

郁雲江 攝

「這些鳥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以前怎麼沒有見過?」「你看,它們的體型很大!」連日來,一群不知名的鳥類在龍陵縣勐糯鎮大小海生態濕地臨時「安家」,它們一會兒歇息在濕地附近的樹枝上,享受著冬日絲絲陽光的溫暖,一會兒振翅飛上天空,欣賞著勐糯壩子的山水田園風光,一會兒在濕地草叢中覓食,品嘗著大自然賜予的美餐……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群眾,或趕到現場想看個究竟,或交頭接耳議論那些不知名的鳥,或拍照留下鳥兒的身影,濕地周邊三五成群的圍觀場景,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郁雲江攝

經過林業技術人員查閱相關資料證實,這10多隻「冬日來客」名叫鉗嘴鸛、屬於遷徙鳥類,原產於印度、斯里蘭卡等地,遷徙路線主要經過雲南等地;鉗嘴鸛於2006年10月3日在中國雲南大理洱源西湖發現過,是中國首次記錄;由於數量比較稀少,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物種;在龍陵縣境內屬於首次發現。

胡興潤 攝

龍陵小黑山保護區技術人員胡興潤介紹說,鉗嘴鸛屬於中型鸛,經常在沼澤地、水田、湖邊等食物豐富的區域活動,由於它的食量比較大,主要以兩棲爬行類、小型水生等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以魚、蝦、青蛙等為輔食。估計它們只是遷徙途經勐糯大小海濕地,需要進行臨時的歇息和補充食物。

胡興潤 攝

被稱之為「地球之腎」的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其具有穩定環境、物種保護及資源供應等功能。提到濕地,不得不回憶起曾經有專家對龍陵濕地資源的評價:2018年8月,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教授喻慶國一行到龍陵縣考察濕地建設時認為,龍陵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特別是勐糯大小海濕地,國際候鳥遷徙通道從勐糯周邊通過,加之其周邊特殊的高緯度、低海拔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氣候條件、多樣性的自然環境,為濕地鳥類資源和魚類資源的生存、棲息、繁衍孕育了「天然居室」。

胡興潤 攝

近幾年來,勐糯鎮認真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求,堅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的原則,以創建「國家森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及加強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等工作為契機,把濕地保護與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放在重要位來抓,加大對勐糯大小海濕地及其周邊區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力度,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的魅力小鎮。

胡興潤攝

地處怒江畔、與緬甸一衣帶水的勐糯大小海生態濕地總面積達1000多畝。目前濕地區及周邊區的野生鳥類就達幾十種。「近年來,我們採取聯合巡護、宣傳教育等方式,加強了對濕地和周邊區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由於生態環境比以前好了,看到的陸生水生鳥類的種群、數量也比以前多了,特別是難得一見的世界頻危鳥類(鉗嘴鸛)也看到了。」勐糯林業站負責人李家有介紹道。

郁雲江、李志鋒

編審:李賽航

責任編輯:楊冬燕 冉懦琿 唐霖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No31nABjYh_GJGVIw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