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家庭教育成為每一位父母生命中不可卸下的一份工作和責任時,我們更加在意的,或許是,究竟要不要給孩子設定限制。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例子。
最近熱播劇《第二次也美好》中的兩個小演員,大家應該不陌生。
一個,是被6年全職太太並有著孩童一般心態的母親撫養大的兒子「豆哥」,
另一個是被一名曾經遭受人生眾創的處女座律師父親養大的的小女兒「果果」。
一個是絕對民主和絕對自由的家庭教育,一個是處處設定限制,無限包裹式的家庭教育。
不同家庭教育所帶給孩子的巨大反差,如戲所見,這讓很多父母不禁發問:
教育,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因此一直以來,不僅父母們,世界各地的教育學家們也在為孩子的「教育設限」所研究不止。
但設限本身的受眾群體——孩子,他們並不希望受限,他們更希望遵從自然天性自由自在,所以當遭遇父母的限制時,孩子的不適恰恰就讓父母對教育設限產生了懷疑,規矩難以生效,家長也因而教育受阻。
但其實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在我們人體大腦的內部有一塊專門的區域,是用來設定限制條件、確保規矩被有效執行,幫助人來適應那些在遵守規矩時所產生的不適感,這塊區域被稱為:前額葉皮質。我們的孩子,也同樣擁有。
前額葉皮質,是我們人體大腦中獲得幸福感的關鍵區域。如果這個區域受損,人就無法學會控制自己的憤怒,不尊重別人設立的限制條件,也會極其無視社會規則,這對於未來進入社會至關重要。
所以,幫助孩子「設定限制條件」是非常需要的,我們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從心靈上獲取規則感受,更是從生理上幫助孩子成功建立「規則系統「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但在操作時,我們往往會忽視2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為孩子設定限制條件時的態度和時機。
態度,決定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基礎也是最必要的客觀存在。能夠被孩子接受並長期接受的態度,才有助於為孩子堅定「設定限制」。
比如1歲的孩子此刻正在玩剪刀,在他對剪刀還沒有正確概念和使用方法時,家長的態度應該是立即把你的孩子和剪刀隔離開。這種態度,基於家長對於孩子的充分絕對的保護,我們稱之為——堅定而有力量的態度。
如果我們不堅定,沒有力量,孩子會很容易從你的懷中掙脫開繼續觸碰那個危險的物品。所以,家庭教育中,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痛苦掙扎甚至無從下手時,大概可能就是我們的態度出現了問題。
在家長心中,要有一個準則,什麼是孩子絕對不能做的,什麼是孩子可以做的,當你要為孩子設定限制時,你就要按照自己設定的準則去嚴格執行,態度的嚴格會讓孩子明白這件事的是與非,他會在家長態度的影響下內心自動產生「可以」與「不可以」的信號,從而發生行動力的扭轉和改變。
堅定而有力量的態度,能夠讓孩子減少對外界不當行為的關聯,也會有助於孩子對自我的控制能力。不過,很多家長也會在何時為孩子設定限制而苦惱。
對於孩子而言,規則的制定者是家長,但我們畢竟是孩子的家長,有時候,我們也要學會「適時而限」。舉個例子,孩子周一到周五要上學要早睡早起,但是如果到了周末,孩子說「媽媽我想晚睡一會」,在家長看來,這個提議是否能被接受呢?
為孩子設定限制,是為了讓孩子安全、擁有自控能力,但並不是為了讓孩子一味的照本宣科固守金湯,周末,放鬆的兩天,我們完全可以接受孩子晚睡的請求。
因為在晚睡和早睡的事件比例中,我們更希望孩子大多數去遵守早睡,而並不是365天每天都遵守。
再比如,吃完飯要洗手不能把髒手蹭到沙發上,可是某一天家裡來了小夥伴,孩子們玩得熱火朝天,如果此刻家長要求孩子必須把手洗了才能玩,也許就打亂了孩子的熱情,讓孩子在其他小夥伴面前很不自在。
所以,何時設定限制條件,看起來是較為嚴肅的一件事,但又不像法律那樣鐵面無情。原則性問題,比如安全、環境、道德等,無時無刻都應該設定,但比如玩耍、晚睡、甚至耍小性子,這些小插曲,我們就沒有必要嚴絲合縫的為孩子設立屏障。
教育孩子,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當我們處處都在想如何讓孩子既被管教得當,又不失活潑自由時,可以參考黃金法則。
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會在第一次形成大腦印象,繼而演化成為他心中對於這件事的最初標準。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你應該及時阻止,不要寄希望於以後,也不要因為孩子小而不捨得管制。選擇將孩子與不當行為隔離,就是在切斷孩子的大腦神經元產生的第一次負面連接。立即執行,也為後續的教育工作節省了不少功夫。
糾正負面行為的發生比糾正20次錯誤的行為更加有效。與其和孩子總在打「迂迴戰」,不如在你和孩子的「戰爭」發生之前就立即熄滅戰火,減少孩子對於錯誤的不斷試探和觸碰,而且,同樣也為未來節省很多說教工作。
孩子的天性,一直都是在不斷的試錯,他們對錯誤的認知永遠都是昨天的。這就使得家長不得不反反覆復的在孩子面前強化限制的必要性,比如「媽媽要再和你認真的說一次,出去玩雪要戴手套」,從始到終,我們在堅持一個思路,孩子就會認為家長的貫徹是有必要而且是唯一的。
媽媽不允許孩子吃糖,可是爺爺奶奶為了哄孩子偶爾有會讓孩子吃一個。但如果爺爺奶奶不允許孩子吃糖,和媽媽保持一致,孩子對於吃糖的事情就會形成唯一的概念——不允許吃。所以家庭成員的教育方式的統一,是對孩子嚴格遵守限制條件的最大幫助。
沒有一位家長會認為不冷靜是對的,但如何保持冷靜對待,卻又很難。我們希望幫助孩子,希望和孩子產生平和的連接,那就必須要求家長們做到冷靜對待;
因為當你冷靜的處理和描述事情時,孩子的大腦是完全能夠接受你的訓導的,但如果相反,孩子只會在怒斥中處理情緒問題,忽視事情的本身。
充滿信心的告訴孩子,為孩子設定限制,信心孩子一定能做到,不僅僅是家長要自我形成的一種教育心態,更是要傳導給孩子讓其相信自我能夠改正和提升的一種精神。如果家長都沒有信心,孩子也不會有改正的希望。
所有的教育,都是源於愛,我們更加希望孩子的大腦接受到的是給予愛的限制和約束,而不是控制。所以,充滿愛意的眼神,語氣,擁抱,會讓孩子在身心放鬆的狀態下接受家長的保護,接受教導。
走到教育的死胡同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想,是不是應該回到某一個起點重新走一遍,又或者將錯就錯繼續走下去。
但也許我們從未知曉,在我們為孩子設定各種各種的限制條件時,態度、時機是最為重要的2個因素,而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冷靜對待,充滿信心和愛意的在及時出現,並始終貫徹,家人統一,孩子被包裹著,被溫暖著,所有的限制條件都不會再顯得冷冰冰。
我是C位媽媽,一名專業育嬰師,還有一個3歲的寶寶,如果您有任何帶娃養娃的困擾和問題都可以諮詢,當然我更願意傾聽所有媽媽的酸甜苦辣,除了帶娃也能做你的閨蜜~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