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國古代建築精華,都有哪些風水講究?

2019-08-29     鄉土

關於故宮,我想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它也叫紫禁城。那裡是我們中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的皇帝的家。在紫禁城的每個角落發生的事,都記錄著中國古代史的變遷。



在明朝、清朝的時候,整個北京城分為四個板塊,宮城、皇城、內城還有外城;宮城就是紫禁城,皇帝吃喝拉撒睡的地方,也叫皇宮。皇城就是皇帝及文武百官的工作區,也就是是朝廷的辦公區。

皇城之外叫內城,開始有老百姓的地方,這裡的老百姓離皇帝比較近,當然生活起居什麼的都比較方便了,相當於現在的地鐵沿線、城市中心CBD了,後來慢慢的,人就越來越多內城人口太密集了,人多了事就多了,危險也就多了,皇上需要防衛了,於是,又建造了外城。

之後一代又一代的變遷,變成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故宮了,就是我們說的皇城了。明清時候這個規模的北京城,也就僅僅相當於現在的二環面積。


山水布局


紫禁城當時是北京城風水的最佳位置,以中軸線為天下中心,與天帝的紫微垣相互對應。那時候紫禁城還沒有金水河更沒有萬歲山,但在風水上講究陰陽五行,要想變為風水福地,必須有山有水!沒有山沒有水可怎麼辦?於是決定,咱自己堆一個吧!哈哈哈。山可不能隨便一堆就完了。位置也必須要有風水講究,皇上愣是把山堆在了元朝的宮殿上,為啥?為的是鎮住元朝的王氣,而且還給你立了個墳頭。

我們有山了!水從哪兒引呢?古人有辦法,沒有咱的南水北調,但是卻將明朝遺留的金水河改了河道,沿著萬歲山的西北方流入護城河中,河水再從西北方的天門引入太和殿前,意思是「來自天河之水」!



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依山傍水。先看建築,故宮是按照中軸線建立的,故宮的所有建築,風水上稱之為「陸龍」。然後看水,自東南向西北的延伸,稱之為「水龍」。後又有燕山綿延千里,藏風納氣,整座城甚至是整座宮殿堪稱「虎踞龍盤」!

布局角度




故宮的所有建築無論整體來看還是局部來看,角度的挑選都極其嚴格。不同的建築「角度」不同!例如,午門的兩面牆角度是184度,在風水裡的叫「丙分金」。

內部建築




故宮被歷代皇帝完善了幾百年,規模面積什麼的都很大。整體看起來又大又亂。但仔細看一下,其實只分成前朝和後宮兩部分。前朝就是皇上大臣上班辦公以及書房的地方,後寢是「三千佳麗」和皇上就寢的地方。大家看故宮的前朝是凸字,代表男與陽,主要就是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後宮是凹字,代表女與陰。意思當然很簡單了,那就是陰陽平衡,像極了八卦圖。



後宮,分左右東西兩院,各有六個宮殿。從形上看是坤卦。皇帝的房間,闊九間,深五間,合九五之數;故宮房間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尊」之意;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門釘,角樓九梁十八柱。都暗含三六九的數理。

顏色風水

皇宮在顏色上也嚴格按照遵照五行八卦來整理。所有的內外牆、殿柱全是紅色,屬火,表示光明正大;皇帝的屋頂全是黃色,屬土,表示權利的中央;皇宮東部皇子居住,屋頂用綠色屬木,意為春天;皇城北部的天一門,牆色用黑,因為北方屬水,顏色為黑;用於藏書的文淵閣,黑瓦黑牆,屬水克火,防止火災;天安門至端門不種樹,也是因為南方屬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HMj_mwBJleJMoPMbd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