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二直播讓美團破防,對抗抖音的大戰開始了?

2023-10-31     單仁行

原標題:太二直播讓美團破防,對抗抖音的大戰開始了?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自從抖音橫空出世之後,業內一直有一個問題,抖音的對手究竟是誰?

這個問題的答案一開始是干社交的騰訊,後來抖音帶貨之後,阿里、京東也成了抖音的對手,抖音開始布局搜索之後,百度毫無疑問又成了抖音的對手。

當餐飲品牌太二酸菜魚來到抖音首次直播,6小時銷量破億,百萬人觀看後。

美團破防了。

美團旗下的大眾點評直接搜不到太二了,讓創始人直呼「美團牛X」。

現在來看,抖音擺在明面上的對手又多了一個,那就是本地化業務的美團了。

02

其實,抖音和美團的競爭早就發生過。

只是,經歷過百團大戰、外賣大戰、移動網際網路轉型的美團,以「線上消費、線下到店、到家體驗」的OTO模式,貫徹了自己的龍頭優勢。

根據2022年年報,美團年度交易用戶規模6.8億,合作商家930萬家,網際網路龍頭的網絡聚合效應非常明顯。

美團自己不提供本地化服務,但可以說美團是全中國最大的本地服務企業。

基於優勢出發,美團對抖音的看法是,短期威脅不大。

理由就是到店業務上,美團的簽約商戶更多,包圍了用戶的方方面面,場景豐富,履約能力更強。

以「搜索」為主的人找貨,會讓有需求的用戶能夠迅速跟商家完成交易,OTO的核銷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交易閉環」要高於抖音。

在到家業務上,美團優勢就更大了,因為抖音不可能馬上拉起一批百萬人的配送員。

所以,怎麼看都是美團「優勢在我」。

但市場格局的鬆動,往往始於這種微妙的時刻。

03

疫情爆發後,到店業務基本停擺,美團迅速轉移重心,把精力放在了「到家」業務上。

不管是社區團購、還是生鮮買菜,美團依靠自己強大的即時配送能力,加大對新業務的支撐力度,開始尋找營收的想像空間。

在有一段時間裡,網際網路巨頭們都在調集彈藥、下場打架,以至於被官媒直接點名「不要盯著老百姓的菜籃子」。

這其實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巨頭們有史以來第一次不僅沒落著一個好名聲,還沒有哪家賺到了錢,更重要的是,在流量見頂的同時,被鎖住了擴張的邊界。

隨後,就是反壟斷的開始。

在這段線下生意最為艱難的時期,抖音成為了流量紅利的高地。

商家們為了求生,開始擁抱以短視頻和直播為核心的內容營銷新玩法。

抖音也趁勢布局本地化業務。

過去兩年時間,抖音投入了超過20億,在模式上照搬美團做站內閉環,拿下了200萬商戶。

其中的不同之處在於,抖音有算法,有流量,有興趣為主的內容。

依靠算法的標籤區分,抖音在6億日活中,扶持了大量針對本地生活的短視頻和直播流量。

主播探店、KOL種草、搭配著主動搜索的完善,直接促成了到店業務的成熟。

商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依靠抖音內容種草所帶來的流量,要高於客戶主動搜索的流量,並且抖音抽傭也比美團便宜。

於是,一個隱秘的變化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在到店消費的時候,不只是會點開美團,還會同步打開抖音進行對比。

到了2023年,隨之消費被列為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餐飲行業率先復甦。

美團回過神來,才驚訝的發現,我們家怎麼被偷了?

特別是像太二這種知名餐飲品牌跑到抖音上去直播,更像是一種旗幟的轉變,6小時破億的結果,也會帶動不少商家轉投陣地,特別在全國有連鎖店鋪的餐飲品牌,而這些幾乎是美團主要的貢獻力量。

畢竟平台不能「二選一」,但消費者對於在美團上購買套餐,還是在抖音上購買優惠,只能「二選一」。

所以,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04

當然,在抖音到來前,我們普遍認為:

交易平台做不好內容、內容平台做不好交易。

這是網際網路公司長期存在的「基因問題」。

但是,抖音靠著新的傳播方式,以及短視頻直播的巨大流量紅利證明:

在算法支配下,我只要能夠把人留住,把流量鎖定在我的平台,藉助於對人群標籤的優化,我遲早可以了解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那麼,解決交易和模式問題,就只有學習的快慢、投入的多少而已。

我記得在抖音早期測試電商業務的時候,就曾經先跟淘寶合作,通過內容吸引用戶跳轉到淘寶完成交易,把自己的流量送到淘寶。

等到自己內部鏈路打通,摸索出了興趣電商的模式後,抖音馬上把淘寶踢了出去,自己進行站內閉環。

但不管是淘寶、還是美團,這類需要靠用戶主動搜索的交易平台,想做內容卻不容易,人留不住,用戶買完就走了。

就像美團,他們可以基於門店周邊的客戶,讓消費者能在附近搜到你,覺得你們家排名高、好評不錯就來了。

這一點,抖音同樣能快速複製,對比一下,兩者在功能上幾乎完全一樣。

但問題在於,抖音上的內容營銷,比如達人探店、視頻種草、分銷體系,包括傳播距離,卻是美團難以複製的。

所以,今天擺在美團面前的難題,當然,也是當下無數企業都要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

我們曾經無比熟悉的「交易型業務」、「搜索型業務」的各種打法和邏輯,在以內容換取流量的視播時代,怎麼去改變?怎麼去增長?

我想,區分不同企業下一個分水嶺,就是考驗「我們能不能把交易的邏輯和體系,轉化為內容營銷的新邏輯?」

05

美團作為一個歷經過多次競爭的網際網路企業,在面對抖音這些內容平台,以及全新的營銷模式面前,同樣也在做一個不斷學習的新學生。

不管是開啟直播促銷轉化,還是深化大眾點評的種草能力,今天的美團開始把大量資源投入到內容營銷當中。

就像王興前不久對內部員工所說的,「其實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我想,對我們的企業來說,抖音和美團的競爭並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他們為了什麼在競爭,才是核心所在。

希望新的時代,我們依舊能夠尋找到新的增長模式、積累新的業務能力。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9fc360b2aad62f72f227f4123370f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