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赫,「不務正業」終於付出代價

2022-06-10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陳赫,「不務正業」終於付出代價

演員陳赫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的個人形象和口碑,再度受牽連。

麻煩不斷的網紅火鍋賢合莊,發出一紙聲明。

聲明稱:陳赫從未收取過天價加盟費。

你說他「割韭菜」、「跑路」,要當心我們告你喲!

這份聲明稿一出來,就被網友們調侃成了「自黑稿」。

聲明稿的本意是「護犢子」,替陳赫撇清關係,結果卻越描越黑。

這份聲明自己都承認,是「陳赫先生創建了賢合莊品牌」。

陳赫給賢合莊賣力站台、賺吆喝的場景,大家可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出問題該擔責任的時候,就一推二六五,把關係撇得一乾二淨。

不僅有失體面,而且吃相極其難看。

明星店不僅沒有明星,這家明星店還麻煩不斷。

賢合莊曾因食材問題、天花板掉落砸傷顧客等問題,多次陷入爭議。

憑藉「曾小賢」一夜走紅的陳赫,吃盡了名人的紅利之後,他跟「演員」這個身份漸行漸遠。

上綜藝、開直播、搞副業,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演戲之外的事情上,喧囂一時的賢合莊,在他離場之際也惹得一身腥。

看似風生水起,實則危機四伏,陳赫因為賢合莊的事情受牽連,其實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不務正業,勢必會被反噬,終將要付出代價。

對於陳赫,很多人對他的態度可謂「又愛又恨」。

其實陳赫的背景,相當「硬核」。

他的父親是製片人,也是高級藝術管理師,他的母親是國家一級演員,同樣滿載榮譽。

他的表舅就更厲害了,是大名鼎鼎的導演陳凱歌。

如此環境下成長的陳赫,在起跑線上他就遠遠甩出了普通人一大截。

陳赫自己也很爭氣,科班出身,畢業後進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進入這裡,是上戲優秀畢業生才有的待遇。

相對於努力或天賦,陳赫屬於有好機遇的那一類,典型的「出道即巔峰」。

出道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愛情公寓》,並憑藉「曾小賢」一角火到現在。

連他自己都「吐槽」:自己只演過四部戲,就是《愛情公寓》1234。

運氣來的時候,如同開掛。

他飾演的曾小賢這個形象,一定程度上開創了內娛「賤派」演戲的先河。

有人說陳赫被一個角色困住了,因為曾小賢太過深入人心。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演員如果能擁有一個讓觀眾第一時間就能想起來的角色,未嘗是件壞事。

日後能不能有所突破,就得看個人的「造化」了。事實是,他還真沒啥突破。

陳赫在「賤兮兮」的演技上可謂得心應手,後來他在電視劇《盛裝》中飾演的「魯斌斌」,也如出一轍。

雖然「魯斌斌」討人嫌,但陳赫至少將這個角色演成了反派中少有的喜劇類型,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

《愛情公寓》成名之後,陳赫相繼出演了一系列作品。

但這些作品都未能讓他大紅大紫,「曾小賢」成了他演技和角色上的桎梏,甚至還拉低了他此前所積累的人氣和口碑。

而且,《愛情公寓》本就屬於一個特定時代的娛樂化產物。

不僅沒有深度和厚度,還背負著抄襲《老友記》等一系列美劇的斑斑劣跡。

所以,《愛情公寓》對於陳赫來說,是鎧甲也是軟肋。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他自帶的搞笑屬性或是受到多年來角色特質的浸染,無形之中為陳赫的綜藝道路,埋下了伏筆。

眾所周知,《愛情公寓》之後,陳赫真正的爆發點,是在2014年參加「跑男」。

按理說,陳赫在「跑男」這檔國民綜藝中的站位略尷尬。

論咖位,他比不過當時的鄧超、李晨;論演戲功底,陳赫似乎還不如同窗鄭愷;論流量和人氣,他也拼不過楊穎和鹿晗。

可綜藝需要的是「綜藝感」,綜藝感拉滿的陳赫,硬是打出了一手王炸。

所謂的綜藝感,大概是指明星能夠在鏡頭前呈現出一種自然、接地氣、敢於自黑的狀態。

既當得了「逗哏」製造笑點,又能做「捧哏」,接梗拋梗化解尷尬。

這樣的定義,聽起來似乎有些簡單,明星既然上綜藝,自然要遵循這樣的原則。

但真正能表現得搞笑又自然,卻沒那麼容易,但這難不倒陳赫。

他在「跑男」中延續了自己一貫的「赫式」萌賤風格,以獨特的風趣和幽默成為「跑男」成員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並成為節目中笑料百出的「梗王」。

在「跑男」前期,他的人氣和受觀眾喜愛程度,僅次於鄧超。

而「跑男」帶給陳赫的,不僅僅是為他開闢了綜藝線路,更為他「跑」出了事業「第二春」。

那段時間裡,陳赫在幾乎沒有作品輸出的情況下,憑藉「跑男」維繫人氣和曝光度,也混得風生水起。

演員出身的陳赫,發展成了最受歡迎的藝人之一。

表面看起來陳赫風光無限,但細品之下,他的事業發展也面臨著不可避免的瓶頸。

至少在「演員」這個身份和層面來看,他顯得黯然失色了不少。

有人曾在網上發出質疑:「陳赫是不是不打算做演員了?」

其實大家有此疑問,也是情理之中。

因為的確在「曾小賢」之後,儘管陳赫也嘗試過不少喜劇類型的作品,但也沒再貢獻過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作為一個國民度極高的男演員來說,空有國民度卻拿不出像樣的作品,這樣的處境,對於陳赫來說其實是有些尷尬的。

而且隨著影視劇行業的發展,以及觀眾審美和要求的提高,演藝圈受歡迎的演員一度分成兩大陣營:一種是演技實力派,另一種是流量鮮肉派。

很顯然,陳赫哪種都不屬於,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在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下,陳赫順勢轉戰綜藝市場。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2014年的「跑男」將陳赫送上了事業的小巔峰,憑藉天生的搞笑天賦,陳赫倒也在綜藝市場吃得很開,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綜藝咖」。

然而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陳赫固然搞笑,但並非不可替代。

沈騰、賈玲、楊迪,乃至後來也開始轉戰綜藝的沙溢、周深,哪個沒點搞笑本事在身上,哪個又不是綜藝市場上的「香餑餑」。

扔到這群人裡頭,陳赫就凸顯不出搞笑的優勢了。

原本屬於自己的綜藝市場份額被擠壓,很多時候也要面臨著同別人一同搶資源的情形。

與此同時,陳赫還做了一個如今看來並不算高明的選擇,那就是與鄧超、鹿晗一起離開「跑男」,單飛開闢新節目《哈哈哈哈哈》。

誠然,每一季「跑男」的口碑和收視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單單依靠大IP這一個優勢,如今這個節目熬也熬到了第十季,在內娛綜藝史上,也算得上是有里程碑意義的節目。

反觀「五哈」,做了兩季之後,第三季懸而未定。

外界的評價更是一撲再撲,而今也甚少再能看到陳赫等人在綜藝中露面。

不是每個脫離大樹的樹枝,最後都能長成參天大樹。

退出「跑男」,另闢蹊徑的做法,至少從結果導向來看,未必是明智的。

如果陳赫同李晨一樣,選擇繼續駐紮在「跑男」,或許也會遭遇某些質疑,但起碼他在「跑男」中可以擔當扛把子的位置。

其實最為關鍵的一點,陳赫畢竟是以「演員」身份出道。

而且大家也始終記得他這重身份,而「演員如何平衡綜藝和演戲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是大家探討最多的話題。

網上曾有這樣一句話:「演戲是塑造人物,綜藝是消費人物」,這句話放在陳赫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就像一個演員身上的標誌太過明顯一樣,可觀眾不會看膩劇中的角色。

但頻繁在綜藝中刷臉卻會讓人生厭,而且看多了演員在綜藝中的表現,自然就會產生「跳戲」的感覺。

就像陳赫時隔多年,在電視劇《瞄準》中挑戰反派角色「池鐵城」一樣。

客觀地講,陳赫在《瞄準》中的演技和扮相是出乎意料的。

大家印象中的他,總是搞怪、萌賤、不正經。

但在《瞄準》中,他長發、蓄鬚、不苟言笑。

上一秒還與你談笑風生、稱兄道弟,下一秒直接翻臉,手起刀落。

這個角色是具有「兩面性」和「複雜性」的,陳赫在劇中可以說顛覆了自己以往的角色形象,飾演了一個大佬級的人物。

可事實上,大家對於他在劇中的表現依然甩脫不開「曾小賢」和「跑男」的影子。

陳赫越是在劇中真摯,大家反而越覺得好笑。

這就是綜藝帶給陳赫的反噬,至少在「演員」這個層面,他得不償失。

「跑男」之後不再發力,影視上也呈現倦怠,當所有人以為陳赫不行了,實際上人家早已投投資本懷抱,轉型成為商人,賺得盆滿缽滿。

明星做副業,幾乎是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有的人是為自己的演藝事業留後路,而有的人則是明目張胆地收割粉絲、快速變現。

顯而易見,陳赫更傾向於後者。

綜藝為陳赫迅速積累了大批粉絲,讓他從三線開外的藝人,一躍成為頭部明星。

單單是在短視頻平台上,陳赫就擁有6700多萬的粉絲,他的首場直播帶貨金額,更是達到了令人咋舌的八千多萬。

除了拍綜藝,陳赫大部分時間就是在打遊戲,不僅是遊戲主播,他搞起了電競戰隊。

此外,他還涉足了服裝行業,擁有自己的潮牌。

而讓他最為出名的商業動作,莫過於曾經火遍全網、一座難求的火鍋店「賢合莊」。

在資本的加持下,短短數時間內,賢合莊就遍地開花。

其火爆程度和擴張速度,大有追趕某撈的趨勢。

陳赫也不遺餘力地為自家火鍋店做宣傳。

除了邀請明星捧場,還聯手各路網紅,為賢合莊打call,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誠實地講,很多人追捧賢合莊,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追捧陳赫。

而這層明星效應和粉絲光環,自然吸引了大批擁簇者趨之若鶩。

陳赫不好好演戲,大家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了。

對於他的不務正業,大家也只是扼腕嘆息,秉承著尊重個人願景的想法,大家都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看待陳赫。

可千不該萬不該,如此著急地變現流量,消耗粉絲。

2015年,陳赫與葉一茜、朱楨等好友聯合開了第一家賢合莊。

經營了兩年,他們才鼓起勇氣開第二家店。

2019年資本入場,到2020年短短一年的時間,賢合莊擴張到300多家店,這些都是公開資料。

到了後面,瘋狂擴張到700多家店的賢合莊就「失控」了。

海底撈、呷哺呷哺這樣的行業龍頭,苦心經營幾十年才有這種規模。

賢合莊的步子邁這麼大,是想好好做餐飲,還是割加盟商的韭菜,大家心知肚明。

陳赫賺得盆滿缽滿,最後瀟洒抽身離場。

徒留那些叫苦不迭的加盟商,一地雞毛又該由誰來收拾?

經過「退股」一事,陳赫的口碑再次跌入谷底。

此前他因為個人的感情糾紛,就曾引起大家廣泛的討論和批評,好不容易重新站穩腳跟,誰知他又一次奮不顧身地跳進了泥潭。

深陷「不務正業」的泥淖,或許反噬,才剛剛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9fb17df4d592acf91d0058fd3c8b6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