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歲左右,有些孩子會慢慢出現「自虐」行為。
比如科大大同事家的娃,一不順心,輕則拍自己額頭
圖片來源:同事實拍
重則往地上、牆上磕
圖片來源:同事實拍(同事表示圖上算輕的。有一次家裡包餃子,他非要玩擀麵杖,爸爸奪走了,他以迅雷之速磕到了案板上,把自己磕得嗷嗷哭...)
額頭經常是這裡剛剛好,那裡又青腫起來。
圖片來源:同事實拍
娃為啥會有「自虐」傾向?
先別慌!
有的娃,看似「自虐」,其實是在自我安撫或者享受。
比如某些寶寶會跟著音樂節奏拍打額頭,同時臉上笑嘻嘻,這種時候寶寶拍頭真的只是高興而已,大家不用過於緊張。
當然我們也可以拉起孩子的手,用拍手或身體晃動來代替拍打自己的動作。
不過,如果孩子拍打自己時伴隨不開心情緒,我們就要反思並調整對待寶寶的方式了。
不開心就自虐,原因很簡單:寶寶有脾氣,但寶寶不會說話。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自虐行為常見於1歲半~2歲的孩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太會表達自己,只能通過揍自己來「表達」情緒。
如果他生氣時剛好在你懷裡,還可能磕你的額頭,抓你的臉,揪你的頭髮。
孩子抓撓打背後,一般藏著2個信號: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冷處理,越緊張越易被拿捏
對於孩子的哭鬧,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早就說過:
「假如他學會了說話,依舊要用哭鬧來達成目的,那麼,無論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 還是想以此來要挾別人,都應該乾脆拒絕。」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如果ta察覺到哭鬧能拿捏你,那麼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自虐」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在他磕頭搶地或者打自己時,你飛快走過去,著急忙慌地說:「別磕了別磕了,媽媽同意你去xxx/爸爸給你xxx。」
那麼,必然還有下一次。
因為你們的反應給了他一個信號:「自虐」能達成目的。
所以科大大建議孩子「自虐」時,你要做到不動聲色。
比如科大大上面的同事,已經啟動冷處理模式。
當娃磕頭、拍頭哭鬧著要吃山楂卷時,她表面都毫無波瀾,按捺著爆發的脾氣,坐在孩子旁邊守著。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大哭之後,孩子情緒已經稍微平復了些,但是多少還是有些不開心。
這個時候,同事將孩子抱在懷裡,說:「這個山楂卷糖太多了,吃多了牙會壞,不可以一直吃。如果你想吃零食,媽媽可以另外給你拿,但是山楂卷不行,知道嗎?」
孩子回個「知道」,這事便算翻篇了。如今,孩子雖然還會拍腦袋,但已經很少磕頭了,就算磕,也知道找床墊、沙發這類軟的地方。
當「大哭大鬧」或「自虐」只是要挾手段,大人又不接招時,察覺到這個方法無效的孩子,會慢慢平息。
多陪伴,多關注好行為
如果「自虐」的原因是需要愛和關注,那麼,給與孩子更多陪伴,與他一起互動遊戲能有效減少ta的「自虐」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冷處理娃的輕微不良行為,對好的行為也要給與鼓勵表揚,這樣ta才不會強化不良行為。
寶寶OS:讓我看看你們緊張不?
比如當孩子在約定的時間內,離開遊樂場且沒有哭鬧時,你可以誇他:「哇,寶寶好棒哦,知道遵守時間了,你真是個守時的好寶貝。」
如果孩子為了在遊樂場裡多玩一會兒,無視約定的時間並在遊樂場裡哭鬧打滾,你可以把ta抱到一邊並放在地上,任由ta發泄情緒(但要注意別讓孩子磕傷)。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想像一下,如果好的行為得不到積極的回應,只有ta在「自虐」的時候大人才會關注ta,ta會怎麼做呢?
為情緒發泄提供其他途徑
前面說了,孩子自虐,是因為有氣說不出。
那麼,大家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泄氣」的方式。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科大大有位朋友,在孩子1歲左右,就跟孩子做了一個約定:假如你生氣或者不開心,你就拿拳頭碰碰媽媽或者爸爸的拳頭,這樣爸爸媽媽就知道你的想法了。
或者是孩子逐漸學會說話,你還可以嘗試教孩子說「不」來表達生氣或者不同意的情緒。
相信在我們耐心的呵護 、高質量的陪伴下,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改掉一些壞習慣,學會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的。
尖銳櫃角貼好防撞條
對於暫時說不通道理的寶寶,咱們家長做好後手準備還是有必要的。
比如同事家裡,尖銳的櫃角都貼了防撞條:
圖片來源:同事實拍
寶媽表示:丑是丑了點,但是孩子的安全更重要。
對於暫時管不住脾氣的娃,就先用「物理手段」降低傷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