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五家保險機構詳解舉措

2024-01-05     藍鯨財經

原標題:做好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五家保險機構詳解舉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月4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召開「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平、中國信保、中再產險相關負責人介紹各保險機構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的務實舉措。

中國人保: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牽頭行業成立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

「中國人保把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積極跟進現代化產業主體風險管理和保障需求」,中國人保集團戰略部主要負責人張寶輝介紹,2023年前11月,中國人保累計為90餘萬企業提供保險服務,風險保障金額超900萬億元。

聚焦於四個具體方面:首先是提升製造業保險支持水平。聚焦製造業高端化,包括如承保國產大飛機C919等大國重器。創新推出化工、生物醫藥、新能源產業等產業園區保險綜合服務方案,2023年前11月共為13.2萬家園區企業提供風險保障金額達到22.7萬億元。

在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和戰略性產業的保險服務方面,助力建設由科技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面向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推出專屬保險產品。2023年前11月共承保高新技術企業10.6萬家,覆蓋率達到22.75%;專精特新企業2.74萬家,承保覆蓋率24.21%,提供風險保障5.14萬億元。」張寶輝介紹道。

圍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水平,據介紹,中國人保牽頭行業成立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為半導體產業「穩鏈固鏈」提供精準化、一攬子的風險解決方案。再如創新風險減量服務,累計為22.68萬家安責險客戶提供事故預防服務63.3萬次,協助排查風險隱患30.96萬個。

此外,針對創新推廣綠色保險產品供給,助力現代產業綠色升級。張寶輝介紹,中國人保開拓新能源產業保險,實施新能源與智能車險變革引領項目。2023年前11月,完成企業可持續發展保險等30款「雙碳」產品開發,法人口徑「雙碳」保險產品提供保險保障金額4715億元,保費增速10.4%。

中國人壽:形成全養老產品體系積累養老險準備金約1.8萬億元

會上,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趙國棟從三個方面歸納了中國人壽在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的動作。「一是助力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在第一支柱,中國人壽集團旗下養老險公司,為超過400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提供投管服務。在第二支柱,中國人壽養老險公司企業年金受託和投資管理資產規模突破1萬億元,服務年金企業客戶超過 3.5萬家。在第三支柱,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壽險公司已形成包括年金、終身壽險、個人養老金、商業專屬養老產品等在內的全養老產品體系。截至目前,積累養老險準備金約1.8萬億元。

在提升老年人群體風險保障水平方面。趙國棟舉例道,中國人壽壽險公司目前在辦長期護理保險項目69個,覆蓋全國3500多萬人。為老年人群定製涵蓋疾病身故、意外身故、意外傷殘、意外骨折、意外醫療費用補償等全方位的保險保障,僅2023年,公司承保老齡意外險近5000萬人次,提供約3.6萬億元風險保障,賠付金額14.7億元。

圍繞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和生態建設,一方面,趙國棟介紹,為老年人提供健康諮詢、疾病預防、慢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務;另一方面,著力打造「保險+養老服務」生態,目前已在天津、蘇州、成都等13個城市啟動14個養老項目,可向客戶提供城心公寓養老、城郊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多業態養老服務。

中國太平:發揮跨境優勢更好貫通境內境外兩個市場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是我國唯一一家管理總部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業。對於深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跨境經營優勢,積極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太平保險集團集團業務管理部總經理於曉東從三個方面做出介紹:一是不斷提升跨境風險保障能力。截至2023年11月末,集團跨境保險業務提供風險保障約3.3萬億元。

二是全力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截至2023年11月末,據介紹,中國太平境外機構共計21家,累計承保「一帶一路」項目441個,提供風險保障5064億,承保海外業務共涉及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56個國家與34家保險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並建立了直接代出單及共保合作關係。

三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截至2023年11月末,中國太平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風險保障17.5萬億,服務個人客戶840萬人,服務團體/機構客戶14.3萬家。中國太平率先突破創新型跨境機動車輛保險,開出「澳車北上」「港車北上」行業首單;持續升級跨境醫療、專屬重疾險等產品,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專屬產品線等等。

中國信保:履行政策性職能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作為我國唯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中國信保立足政策性職能定位,聚焦主責主業,助力共建 『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據中國信保業務管理部總經理楊明剛介紹,2023年1-11月,中國信保累計實現承保金額8348億美元,同比增長2.2%;向企業和金融機構支付賠款19.3億美元,增長55.1%。

楊明剛以「五個提升」概括中國信保履行政策性職能的主要成效。

一是跨周期逆周期調節作用進一步提升。2023年1-11月,短期險承保金額實現7073億美元,增長2.6%;短期險服務支持客戶19.8萬家,增長11.9%,約占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數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滲透率達23.0%,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

二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2023年1-11月,我們累計支持對共建國家出口和投資2152億美元,向企業和金融機構支付賠款超14億美元。

三是普惠金融服務質效進一步提升。持續優化中小微企業的承保理賠服務。2023年1-11月,支持中小微企業出口2287億美元,增長10.3%;服務支持中小微企業17.6萬家,增長16.5%,小微業務理賠平均結案時間10天左右,縮短32%。

四是產業鏈供應鏈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2023年1-11月,累計承保電子信息、家電、整車工程機械、生物醫藥、新能源、紡織服裝和現代農業等7條產業鏈出口3329億美元、國內貿易2657億元,占公司業務比重近50%,有效助力保障重點產業鏈穩定暢通。

五是外貿創新發展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2023年1-11月,累計支持跨境電商外貿新業態出口174億美元,支持服務貿易出口80億美元,同比增長18.5%,有力支持我國外貿發展提質升級。

中再集團:目前已在19地開展巨災保險試點業務

再保險作為保險的保險,是社會風險分散的重要機制,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減少災害損失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再產險作為中再集團旗下專營財產再保險的子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服務鄉村振興、參與社會治理、應對巨災風險、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持續貢獻力量。」中再產險副總經理王忠曜從四個方面進行具體介紹。

首先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23年,中再在「三農」領域提供再保險保障超過6000億元。

在發揮巨災風險分散作用方面。中再產險推動各地巨災保險試點,目前已在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率先開展巨災保險試點業務。中再產險年均承擔國內地震風險總累計責任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洪水颱風總累計責任超過9萬億元人民幣。

圍繞核工業,據介紹,中再產險長期擔任中國核保險共同體執行機構,為行業參與核工業風險管理搭建平台。

此外,在服務科技創新方面,王忠曜介紹,中再產險創新推出新型網絡安全保險模式,2023年,實現「保險+風險管理+服務」新型網絡安全保險模式的創新落地。中再產險與客戶公司協作簽訂國內首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綜合保險專項合約」,創新推動保險業服務相關中小企業和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9b854d5a46cee543a1b2c4036eca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