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土壤水分數據「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清」 江漢大學獲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24-08-30     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通訊員 易俊

利用遙感衛星監測地球上的土壤水分含量,已經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衛星遙感土壤水分數據一直存在著精度差異大、時空不連續、空間解析度低的問題,嚴重製約了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管理、生態環境多樣性評估等應用。如何獲取「看得准」「看得全」和「看得清」的土壤水分數據一直困擾著國內外的研究人員。

8月28日,在2024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上,由江漢大學魏祖帥副研究員牽頭,聯合水利部信息中心、武漢大學、中國農科院、黃河水利委員會、浙江信宇科技集團等6家單位完成的「土壤水分多尺度智能遙感監測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2024年度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獎項是我國地理信息行業的最高科技成果獎項之一。

據介紹,當前,土壤水分衛星定量遙感之所以會「看不准、看不全、看不清」,是因為不同星源數據太多,難以選擇;同時遙感土壤水分數據不連續,細節不豐富、尺度轉換難。針對這些問題,項目小組歷時10餘年,攻克了定量遙感耦合人工智慧的時空連續、高時空解析度土壤水分估算關鍵技術,形成了面向田間、流域、區域和全球尺度的遙感土壤水分監測理論與方法,建立了遙感土壤水分時空多尺度智能監測平台,研發了精度一致、時空連續、空間多尺度的土壤水分數據集,提高了遙感土壤水分產品業務化應用能力。成果包括數據集6套,模型庫9套、智能監測平台1個,行業標準1項,SCI論文33篇,專著1部,授權發明專利11項,軟著10項。

「簡單說,就是我們提出了遙感土壤水分產品組合優選模型,建立了土壤水分數據的『大眾點評』體系,解決選擇困難;成為土壤水分數據的『縫補大師』,實現了時空無縫、物理一致的土壤水分監測;同時,創新了土壤水分數據的『變焦拍照神器』,顯著提高了土壤水分數據大範圍精細化應用能力。」項目組相關人員介紹說。

目前,該成果在水利部、流域機構,省級氣象、農業和水務部門得到推廣應用,有力支撐了數字孿生流域建設、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調度管理、生態環境評估和全國農田墒情監測;將創新成果融入頭部國企和大型遙感企業的平台和產品,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極大提升了衛星遙感的數據服務能力,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9b556ed55f03038e597c999e8187d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