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代變了,用戶變了,面對新的局面,我們絕對不能因循守舊,只有下決心改變自己,改變認知,才有贏的機會。」
一周前的小米年度發布會上,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第四次做年度公開演講,其間金句頻出。這場演講既分享了他在過去36年幾次關鍵成長的經歷和感悟,也是小米13年來一步步的成長。
最近三年可以說是小米成長最快的時期,高端化探索取得階段性突破,本次發布會上,小米又宣布了科技戰略升級,公布「兩個長期」的科技理念。與此同時,新一代摺疊屏手機小米MIX Fold 3、AI大模型、仿生機器狗等重磅產品和技術也一一亮相。
站在時代巨變節點上,小米用產品彰顯科技實力,也以認知突破為持續成長定下基調。是時候撕下那些刻板印象了,如今的小米不僅有科技實力而且實力雄厚,未來可期。
一年前,小米發布了MIX Fold 2摺疊屏手機,以極致輕薄帶動摺疊屏進入輕薄紀元,為摺疊屏走進實用找到了答案,引發行業跟隨。最新的小米MIX Fold 3在輕薄機身上實現旗艦水準的頂級影像體驗,再次引領「摺疊屏下半場新標準」。
相比上一代,小米MIX Fold 3進一步減薄減重:僅255g起,摺疊厚度10.86 mm ,展開厚度 5.26mm。摺疊屏做輕薄如同要翻越大山,這座大山就是轉軸。小米 MIX Fold 2 搭載小米自研的第三代轉軸技術「微水滴形態轉軸」,在業界首次將轉軸突破原有的寬度極限。
小米MIX Fold 3要實現輕薄全能摺疊屏,要翻越的大山仍然是轉軸。這主要歸功於小米自研的「龍骨」摺疊轉軸,相比上代的「微水滴」轉軸,其展開態和摺疊態的厚度分別減薄 8.6% 和 12.5%,可以釋放轉軸區域空間17%,整機更為纖薄,在寸土寸金的機身內釋放出更多堆疊空間,讓輕薄與全能可以兼得。
為了實現徠卡光學專業影像系統的小型化,小米在微型化OIS馬達、超薄高透鏡片、潛望式長焦模組、堆疊設計等關鍵領域實現了多項突破,最終將超輕薄的徠卡Summicron鏡頭、經典75mm人像鏡頭、5X潛望長焦等,搭載到小米MIX Fold 3的輕薄身上。
小米MIX Fold 3堪稱近年來小米科技創新成果的集中亮相,不少技術方案都是由小米自研。自研龍鱗纖維,採用了小米自研的芳綸纖維+陶瓷纖維復合疊層設計,經過測試,其抗跌落強度是微晶玻璃的36倍。兩塊小米澎湃電池,三顆小米澎湃晶片,DOU續航時長均達到了1.34天,這是小米在摺疊屏續航上的重大突破,讓用戶無需再為電量擔憂。
還記得兩年前的小米MIX Fold一代並未獲得預期的成功,但正是這樣一次次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自研技術全面交匯、旗艦體驗無短板,幫助小米MIX Fold 3輕薄摺疊與全面旗艦體驗共存,引領輕薄全能摺疊屏。
消費電子行業競爭極其激烈,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小米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贏得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同理,在大模型時代,領先的先決條件就是需要深刻理解AI,並擁有多領域的戰略布局。
面對AI大模型帶來的產業變革,小米也已經做好了準備,從研發、應用到企業組織生產,全面展開了變革。
早在 2016 年,小米就已經組建了 AI 視覺團隊。最開始將 AI 技術融入到影像領域。例如拍照時的場景識別、畫質優化之類的功能。2017 年,小米成立了 AI 實驗室,把 AI 技術涉及的領域進一步擴大。
到2023年4月組建大模型團隊,7年來經過6次擴展,小米人工智慧團隊已經有3000多人。目前已經覆蓋了視覺、聲學、語音、NLP、知識圖譜、機器學習、大模型、多模態等眾多方向,全面賦能從手機、汽車、AIoT、機器人等多個業務板塊。
如仿生機器人CyberDog的人體視覺追蹤技術,就是通過人體ReID算法等技術對主人進行跟蹤,後移植到手機上,小米12系列的CyberFocus萬物追焦影像技術就是源於此。
本次發布會亮相的小米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2,思維仿生,可感知能認知會學習,具有視覺、聽覺、思維能力,能夠對人的動作、語音等做出自主反饋。還有AI機器學習、AI融合感知和決策系統,支持人臉識別、聲紋識別,認主避礙跟隨,聽指令做動作,都體現出了小米人工智慧的綜合實力。
今年4月,由欒劍博士帶領的小米大模型團隊成立,全面擁抱大模型。目前小米智能語音助理小愛同學升級了大模型版本,並開啟邀請測試。
與其他公司不同,小米大模型技術的主力突破方向為輕量化、本地部署,考慮的是優先在手機上實現端側跑通,讓每個人都能更好在手機上使用大模型。
AI 不僅運行在雲端,在很多情況下,基於人工智慧的數據處理和決策,都需要在本地設備上進行。這是「端側大模型」概念的由來。端側大模型的核心,是用儘可能小的硬體規模,支持大模型運行,以便能應用在更多領域,改變現有工作流程。
不同於在手機中安裝ChatGPT的APP,通過與雲端通信實現對話。本地大模型不依賴網絡,硬體與AI模型都在自己的手機中,相比完全交由雲端伺服器處理的模式,端側大模型天然有保護隱私的優勢。
小米優先考慮的是能不能在手機上在端側就能跑起來,用戶既可以擁有數據安全,又可以擁有大模型的先進生產力。
目前,小米在百億級內參數大模型、手機端側大模型均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值得期待。其中,小米60億參數的自研大模型在C-EVAL權威榜單上取得同參數量級排名第一,在CMMLU中文向大模型取得排名第一。
端側大模型已是智慧型手機領域備受期待的下一個增長點。小米在行業快速推動與之相關的開發工具與生態建設,可進一步降低讓大模型運行在手機中的門檻,讓端側 AI 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推動端側 AI 功能的進化。
堅守「技術為本」的鐵律,小米不再只是創造某一款爆品,而是成為技術世界的大膽探索者、引領者。基於對未來的思考,小米正式宣布進行科技戰略升級,其科技理念是:選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堅持長期持續投入。
為此,小米確立了4個關鍵路徑和原則:深耕底層技術,長期持續投入,軟硬深度融合,AI全面賦能。
發布會上,小米公布的一系列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的數據已經能夠說明問題。在過去六年(2017-2022),小米研發投入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8.4%,預計2023年小米全年的總研發投入將超過人民幣200億元,未來五年(2022-2026)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在研發領域的布局上,小米在技術研發布局已進入 12 個技術領域,包括 5G 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慧。同時基於智能製造,進入機器人、無人工廠、智能電動汽車等,總體細分領域達99項。
在智慧財產權方面,截至今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權專利數已超3.2萬件。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有效全球專利族企業排名,小米專利族占比4.1%,首次進入全球前十。
軟硬深度融合,AI全面賦能,小米寫成了一個公式:(軟體×硬體)ᴬᴵ。這是AI首次以次方的方式,出現在科技公司的賽道戰略當中。顯然,AI是最關鍵的一個變量,也將是小米長期持續投入的底層賽道之一。
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在會後採訪中用小米MIX Fold 3的例子闡述了什麼叫軟硬體深度融合AI賦能?
小米MIX Fold 3這次的龍骨轉軸,17%空間的釋放,以技術換空間。龍鱗纖維作為自研的航天纖維的復合材料,是小米材料體系的自研思考。電池+晶片+算法三合一解決了摺疊屏續航的問題,也是典型的軟硬體結合AI賦能的體現。
曾學忠表示,本質上這是小米在認知突破以後,整體的研發,對於技術的理念、技術的戰略有了落地,然後每一個賽道上結合體驗有所思考,而不僅僅是過去一個堆疊參數就OK了。這是大的變化。
「只有認知突破,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過去13年小米做了大量廣泛的技術布局,所以有了認知突破,有了對於戰略的技術規劃布局,有了落地的路徑,三年才出現了飛躍式的技術能力突破。
在經歷了大量技術投入,以及這些年的反思、學習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成長的小米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現在的小米已不只是會堆配置,它具備了相當程度的技術、材料研發能力,尤其是交叉領域的研發投入已初見成效,過往的AI能力儲備,也將成為小米在大模型時代的技術助力。
小米的變,本質是對當前科技變局的積極回應,置身變革當中,小米以科技戰略升級,積極擁抱、積極投入。在全新的科技理念指引下,再次完成了一次自我進化。
「只有腳踏實地的成長,才能讓自己內心充實,眼裡有光,時時刻刻充滿力量。」這次科技戰略升級,也是小米順應了自身技術能力質變,重塑業務架構,以嶄新的技術路徑,進一步躋身頭部科技品牌,腳踏實地,真正成長一家硬科技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