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在上海楊浦濱江首次提出。五年來,上海把人民城市理念落實到城市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並探索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以數字化支撐的城市治理新路徑。
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數字化賦能城市治理
眼下,上海市楊浦區的新江灣城公園,成為公眾感受秋日美景的最好去處。但很難想像,不久前,這裡還因為水上運動愛好者「野劃」泛濫,讓居民對生態環境和水上安全等感到擔憂。而這些問題,都在兩個月前的「人民城市·人人議事廳」民主實踐活動中,得到了解決。
新江灣城街道加州水郡居民區黨總支書記 胡凌浩:我們首先制定了下水公約,約束居民的一些水上運動行為,下一步可能還會增設運動設施,增加管理手段,可以讓新江灣城公園周邊的生態環境和人的水上運動有機結合。
上海市徵集辦自2020年成立以來,共收到群眾建議34.9萬件,占信訪總量的37.3%,重要建議採納率達98.5%。
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 曾群:有的建議就是群眾身邊點滴小事,我們推動相關部門立即來解決,有的是群眾提出了一些政策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進一步調研論證,把它吸收到新一輪的五年城市建設當中來。
除了廣聚民智,數字化也為城市治理提供了關鍵路徑。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的臨汾小區加裝了30部電梯,不過由於分批次加裝,社區工作者很難掌握每台電梯的維保情況,靜安區城運中心利用數字化應用平台,能做到對維保到期的電梯提前3個月進行提醒。
上海市靜安區數據局局長 謝志彬:我們也專門做了測算,市民向政府求助類事項的平均處置期限和以往相比縮短了40%。
城市更新
讓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目前,上海的城市更新正在不斷加速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口袋公園、兩舊一村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為市民創造了更加舒適、更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最近,上海徐匯區新啟用的新里137黨群服務中心「火」出了圈。這裡除了社區食堂,還為居民提供閱讀、按摩、剪髮等家門口的一系列便民服務,成為城市更新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一個集合地。
在上海,舊區改造、舊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也是城市更新的重點工作之一。位於上海市楊浦區的工人新村228街坊,是1952年上海興建的第一批「二萬戶」工人住宅之一,2016年被列為上海市城市更新項目,如今的228街坊改建項目不僅圓了老居民的新居夢,還保留了老住宅的特色,更為周邊居民打造了「全齡友好15分鐘生活圈」。
楊浦區228街坊老居民 居春英:原來5家一個廚房,5家一個衛生間,很擁擠,房子又破。等我們搬遷再回到這裡,看到後心裡激動,我們的家還在,給我們留下了我們想要的,還享受了現在的生活。
長白新村街道長白路第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 李芳:街坊裡面我們有公共服務、公共商業,有公共的健身設施,還有老年食堂,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便利的生活。
《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上海將以區域更新為重點,分層、分類、分區域、系統化推進城市更新,更好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到2025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各街鎮以及主城片區、新城、核心鎮、中心鎮的居住地區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
守護「一老一小」
打造全齡友好型城市
「一老一小」,是一個家庭需要守護的兩端,近年來,上海率先實現了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全覆蓋,同時在養老機構服務的升級和監管上持續發力。
「兒童友好」不僅僅是硬體設施的配套,更是從兒童的「1米高度」視角去探索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目前,上海已建成了170餘處兒童友好場所。在上海市楊浦區圖書館少兒館,小讀者們每周都能參加讀書活動,而館內的貼心設施也讓孩子們更加喜愛這裡。
除了呵護兒童,人民城市的溫度也在關懷老人上充分體現。以養老機構為例,今年,上海市有149家養老機構開展了養老試住服務,老人可以在這些機構花很少的錢,甚至是免費,住上3到7天,感受所選機構的服務,並最終確定是否選擇短期或長期入住。
鄔宜英:來了之後,沒有顧慮了。蠻好的,我親身體驗過了。
此外,試住也讓一些臨時無人照顧,或是手術後需要康復治療的老人有了去處,在這裡他們能獲得更加專業的照顧。
上海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 李蘇晉:這些機構有的是100多塊錢可以住3至7天,有的甚至是免費。最長到一個月的優惠,能夠儘可能促進供需的精準匹配,讓老人能夠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