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疾」
日前,湖北經視發布的一則新聞引發行業關注。據報道,一家化妝品網店被德國某抗衰奢侈品牌方舉報銷售未經授權的化妝品。經調查,該化妝品網店所銷售的產品沒有中文標識及防偽標識。目前,湖北武漢礄口市監局已立案調查,查扣相關化妝品。
事實上,這起案件只是化妝品網店銷售水貨、假貨的冰山一角,據青眼不完全統計,今年來,6個品牌曝光了超370家化妝品網店。同時,今年執法部門打掉的多個假冒化妝品團伙也多是通過線上渠道銷售。儼然,化妝品品牌的打假之路任重道遠。
貨值180萬,已立案調查
據湖北經視報道,今年6月份,德國某抗衰奢侈品牌的中華區獨家總代理王先生收到消費者反映,在網上一家名為「琦遇看世界」的網店裡,購買了該品牌的一款產品,懷疑有問題。經該公司核查發現,該網店並未獲得授權,由此,將情況舉報給了轄區監管部門武漢礄口市監局。
王先生表示,為了進一步辨別真相,他們公證購買了一些產品,並且進行了證據保全。在公證處,他們發現,該化妝品網店售賣的產品存在明顯問題,通過將兩個產品進行對比,可以看到logo的位置明顯不同,差距大概在1CM左右。「從外觀上來講是一眼假,所以這個店鋪所有的銷售行為,引起了我們充分的重視和進一步的調查。」王先生告訴湖北經視。
11月1日,武漢礄口市監局執法人員來到該網店發貨地,發現了各式各樣的進口化妝品。經統計,王先生公司的員工小洪共找到涉及該公司品牌的27個品類,602個單品,共裝滿6大紙箱,這些產品被武漢礄口市監局查扣帶走,並立案調查。
據小洪回憶,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所涉及的產品均沒有中文標識,防偽標識,以及跨境電商的標識。「很顯然這些產品都不是通過我們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根據我們市場銷售的價值,這六箱貨大概約180萬。」小洪告訴湖北經視。
除上述品牌外,還有多個其他品牌的進口化妝品,其中不乏一些高端品牌,均存在無中文標識、無跨境電商標識等問題。
據了解,由於貨主何某遲遲拿不出這批貨品的合法手續,武漢礄口市監局執法人員於11月8日已對這些貨品進行了查扣。
據執法人員透露,目前該案件已經依法立案,共涉及貨品1900多件。如果在規定時間內,貨主何先生無法出具相關合法手續,且查證屬於未經註冊備案的、無中文標識的化妝品,將依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其予以沒收和罰款;如果涉嫌走私犯罪等違法行為,還將移交給相關部門,進行下一步調查。
今日,青眼在各大電商平台上搜索發現,已無法搜索到「琦遇看世界」涉事店鋪。
假貨橫行,造假手段升級
「任何一個品牌方做出這類舉動,應該說所涉產品的銷量較好,同時市面上也存在大量的竄貨、水貨、低價貨。在品牌方找不到貨源時,只能通過向監管部門舉報等方式來處理。」有行業人士對此評論道。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消費升級的需求,化妝品進口規模也呈現出日益增加的態勢。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美容化妝品及洗護用品累計進口金額達223.682億美元;海關總署表示,儘管受疫情影響,2021年化妝品進口額依然同比增長了23.2%。
中國美妝進口品市場持續走高,但如上文提及的「無中文標籤、無防偽標識」的「進口化妝品」卻屢見不鮮。
事實上,我國化妝品相關法規早已明確,進口化妝品必須要有中文標籤。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及《化妝品標籤管理辦法》等規定,化妝品的最小銷售單元應當有標籤。進口化妝品可以直接使用中文標籤,也可以加貼中文標籤;加貼中文標籤的,中文標籤內容應當與原標籤內容一致。
雖然對於通過跨境電商進入中國市場的化妝品,在中文標籤上沒有明確要求,但國家嚴厲打擊代購、走私行為,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遏制水貨和假冒產品通過跨境渠道渾水摸魚。
「此類現象屢禁不絕,主要有三種原因。」上海婭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銷售負責人李維斌表示,「一是品牌方原先沒有規划進相關渠道,所以沒有正規的代理商,也即沒有正式的貨源。二是渠道商想降低拿貨成本,所以在市面上找小作坊冒牌生產便宜貨。三是運營商的資質、採購量達不到品牌方的門檻,所以一起湊單採購。只要不是和品牌方或者是品牌方指定的代理商合作,都會出現這種風險。」
而在上述案件中,據王先生所言,該網店所售產品與品牌正規產品,logo位置存在明顯差別,從外觀上,即可分辨為假冒產品。假冒大牌層出不窮,特別是國際大牌,一直為制假、造假的重災區。據青眼不完全梳理髮現,僅今年12月份以來,已通報化妝品店售假的案例,就多達10多起。
比如,12月7日,江西公安公眾號發文稱,經調查,某專賣網店銷售的「*芝」牌的化妝用品系假冒註冊商標產品,兩名犯罪嫌疑人通過找到該化妝品的假貨供貨商,以一筆極低的進貨價買入,再以正品進貨價向客戶銷售,涉案金額達160萬元,目前已被永新縣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
另外,據鶴城法院公布的一起假冒註冊商標案顯示,2021年12月以來,何某娟以低價購入明知是來源不明的迪奧、愛馬仕、蘭蔻等進口化妝品,通過自行列印中文標籤等,在其多家化妝品門店對外銷售。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並罰款180萬元。
事實上,對制假售假行為,我國刑法有明確的判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銷售明知是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總體來看,雖然法律已有明確規定,但是不少商家在明知是在生產假冒產品的情況,仍通過不同的造假手段,鋌而走險。
超370家化妝品網店被曝光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市面上猖狂的假冒化妝品,品牌方正在積極維權。據青眼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6個化妝品品牌發布打假聲明,曝光超370家未經授權,涉嫌銷售假冒產品的網店,而這些網店遍布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台。
比如,海外小眾美妝品牌zelens在其公眾號指出,截止到8月23日,已有超250家化妝品網店在售zelens商品均為假冒偽劣產品;另外,新銳國貨護膚品牌ddg滴滴肌密也於10月30日在小紅書上發文稱,共60家竄貨化妝品網店通過摻假、偽造、仿製等非法手段冒充ddg滴滴肌密品牌產品進行生產、銷售,損害了品牌形象,以及消費者權益。
對此,有資深行業人士表示,假冒偽劣產品,不僅誤導了消費者,同時也讓知名品牌的經濟利益和品牌口碑雙重受到負面影響,化妝品網店作為重災區,執法部門應進行更嚴格的監管。
專業從事韓妝進口貿易的上海鵬智貿易發展有限公司CEO柳兵波指出,中國化妝品網店假冒產品多,原因主要包含四點:一是市場監管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夠嚴格,導致一些不法商家有機可乘;二是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對假冒產品的識別能力有限,容易上當受騙;三是網絡銷售平台的監管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防偽措施和技術手段;四是網絡平台的准入門檻較低,市場准入機制不健全,容易滋生假冒產品。
「其實不僅僅是化妝品,中國每個零售板塊均有假貨。」李維斌指出,中國電商市場很大,存在不少盲區,比如,日本、韓國化妝品線上購買渠道就相對較少。此外,國內處罰力度和其他國家相比要低。
杭州美易添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錢琦認為,化妝品網店假冒產品層出不窮,很大程度在於平台執行力度不強。另外,部門化妝品C店的業主,鑑別假貨的能力不強,且在利益驅動下,一味以低價來獲取消費者。
打假之路,征途漫漫,還需多方攜手共同抵制、打擊制假、售假亂象,以此推動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