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村:「紅色」+「綠色」打造靚麗名片

2020-08-19     石樓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留村:「紅色」+「綠色」打造靚麗名片

【導語】:黨的十八大以來,義牒鎮留村精準定位,制定「紅+綠」的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文化和造林合作社等農業園區,引領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8月的屈產大地,百花奼紫嫣紅,萬物生機勃勃。步入義牒鎮留村,綠樹成蔭,村容整潔。調研組邊看邊訪,在群眾樸實的敘述中,一座「今非昔比」的留村展現在大家眼前。從惡水窮山到綠水青山,變化,發生在留村的每一寸土地上。

留村位於義牒鎮以東2公里處,國土面積17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全村共有277戶786口人,農作物主要為玉米、穀子、高粱等,產業結構單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提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等一系列開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此為契機,留村著力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和紅色教育品牌,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將紅色旅遊文化與愛國主義、脫貧致富相結合,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使紅色旅遊業取得了經濟和社會的雙重效益。

【同期聲】:縣供銷社駐村工作隊長 侯俊明

咱們義牒留村村委吧,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我們就座落在交通沿線。並且這個毛澤東路居地就座落在留村,這兩年國家投入挺大的,從去年開始進行了很好的維修,從方方面面都煥然一新。平時,鄉鎮、縣裡、還有周邊縣的一些兄弟單位,經常在這裡舉行重溫入黨誓詞的活動。再一個是通過我們路居紅色基地的話能帶動人們的積極性,從就業方面的話貧困戶也好,村民也好,解決了就業,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個我們家長帶著子女經常在這裡學習紅軍精神,對咱們子孫後代確實有很大的益處。

在已建設毛主席路居地並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基礎上,著力打造《沁園春·雪》文化園,發展紅色旅遊,不僅激活了當地群眾的奮鬥意識和拼搏精神,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潛移默化中傳播紅色文化,在交流互動中弘揚革命精神,開創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條「扶志」更「扶智」的好路子。

沁園春文化園的建造增強了紀念性,豐富了教育內容,為紅色文化的探索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視角,同時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精神家園,對提升我縣整體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紅色旅遊勝地有著重要的意義。

依託全縣「旅遊興縣」的戰略優勢,留村在紅色引擎助推下拉動第三產業規模化發展;以全省實施「五個一批」林業扶貧工作為抓手,大力發展造林合作社等農業園區,形成綠色農業生產基地,提高綜合效益,讓綠色產業引領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去往留村造林合作社的道路兩旁,綠樹林立,鬱鬱蔥蔥。長勢正好的莊稼地里時而看到農民忙碌的身影,河道里涓涓細流,給這裡又增添了幾分生機。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留村造林合作社共有土地2370畝,主要種植連翹和杜梨樹。合作社成員通過營林、造林、護林獲得收益。合作社造林的每個環節都與群眾相連,這樣更加有效的激發了貧困群眾參與造林的積極性和脫貧的內生動力。

58歲的高元義就是留村造林合作社的社員,他告訴記者,「加入造林合作社以後,在這裡打工每年能掙個一萬六七千元,在栽培期間,我們掙的是勞務費,將來賣了以後,我也有產業分紅款。山也綠了,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同期聲】:留村村支部書記 郝挨平

18年年底下來,(合作社)每戶分紅分了655元。在剛開始修繕路居地的時候,村裡的村民過去幫助打掃建築垃圾,到今年合作社承包了路居地整個綠化,一直到現在負責衛生清潔。建成後村民們就當做文化旅遊的活動場所,每天下午散散步,真正的了解了東征精神,對村裡的孩子們在愛國主義方面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資源,成為了留村的一張靚麗名片,更是助推當地經濟轉型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的有力武器。

記者:樊佳駿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8J6BnQBURTf-Dn5B5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