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規模的數字城市賽道,這個品牌如何修得內功躋身「行業唯一」

2023-06-16     財經無忌

原標題:萬億規模的數字城市賽道,這個品牌如何修得內功躋身「行業唯一」

文 | 山核桃

站在全球舞台上,一個共識是,中國品牌的影響力正在顯著提升。在近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分析報告中,一些數據印證了中國品牌的實力。

時間撥回2004年,該榜單的入選門檻僅為5億元,前500名品牌的平均價值為49.43億元。20年的今天,入選門檻已提高到35.27億元,前500名品牌的平均價值已高達686.62億元,增加幅度超過1289%。

世界品牌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牛津大學營銷學榮譽教授史蒂芬·沃格博士也盛讚中國品牌的飛速成長:「品牌是一個國家的形象,我希望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夠通過中國品牌了解中國的故事。」

據了解,該榜單基於財務數據、品牌強度和消費者行為三大標準,為我們理解一家企業的品牌力提供了參考框架。

但驅動一家企業品牌力提升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回答這一問題仍需回到企業與所處行業之中。

在這份象徵品牌力的榜單上,有一家「另類」的企業吸引了我們的關注。

一方面,在於「唯一性」。上榜企業許多處於同業競爭,但這家企業卻是數字城市行業唯一一個上榜企業。另一方面,我們發現,這家企業已連續兩年上榜該榜單,意味著其品牌力得到了連續認可。

這家企業就是,海納雲物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雲)。在 今年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中,海納雲以151.72億的品牌價值,成為數字城市行業唯一上榜500強的科技企業。

以「技術+場景」為差異化優勢,作為智慧城市整體化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儘管成立僅有3年,但海納雲已於去年完成A輪和A+輪兩輪融資,業務範圍覆蓋了數字城市建設從設計、建設、運維的全生命周期,聚焦數字應急、市政、智能建造等5大核心場景。

綜合多方採訪與行業研究,我們在這家企業身上找到了一個「品牌力公式」,而這一公式不僅回答了「一家企業的品牌力究竟是什麼」的命題,也同樣幫助我們找到了品牌力背後的驅動因子。

海納雲「品牌力公式」

資本重倉,萬億風口孕育好公司

縱觀中國商業史,無論是踩中早期網際網路紅利的大廠,還是如今大模型時代的眾多技術型企業,對一家企業品牌力價值的判斷,離不開對其所處環境的洞察。

紅杉資本的創始人唐·瓦倫曾提出這樣的論斷:「好賽道更容易產生好企業。」

海納雲所處的數字城市賽道也是如此。

「數字城市」看似是一個遙遠而宏大的名詞,但實際上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後,數字城市浪潮已席捲全球各地,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數字城市建設數量最多的國家。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數字經濟的首要應用場景,政策加持下,數字城市也成為風口賽道,其市場規模與應用投資規模也一路攀升。

據機構IDC的預測,2023年中國數字城市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89.2億美元,相關應用投資規模可達16.91萬億元。

廣闊的市場前景與抗周期性,讓數字城市賽道具備複利效應。有著近三十年投資經驗的一奇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譚秉忠認為:「中國龐大的城市群為城市智能化建設提供了優越的發展環境,智慧城市將是存續幾十年的強勁風口,每個企業都能在藍海中探索。」

這一「超級風口」下,供給側集聚了一大批行業玩家,不同的技術能力與角色定位決定了當下數字城市賽道百花齊放的市場格局。

以中國移動/聯通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擁有最廣泛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在移動網際網路時期就積累下商業生態優勢的阿里、騰訊、華為等大廠,由於較早布局,通過提供雲服務能力,也是數字城市賽道的有力競爭者。

除此以外,一大批科技公司也已將數字城市作為新增長曲線。以商湯、雲從科技、塗鴉智能為代表的科技企業相繼上市,其價值獲資本市場認可。上述企業基於各自技術能力,通過切入不同的城市細分場景,為數字城市發展提供了新想像力。

例如以AI能力見長的商湯與雲從科技以「AI+數字城市」的打法,聚焦城市長尾場景,將自身AI能力集成封測,降低應用門檻。除了技術差異外,科技企業也有各自擅長的垂直賽道。如科大訊飛主要聚焦教育、城市大腦、政法類解決方案,IoT雲平台廠商塗鴉智能則主攻智慧社區/園區。

區別於上述玩家,海納雲的差異化在於擅長將技術與場景相融合。同時,從頂層方案規劃到落地再到運維升級,海納雲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合能力。此類專業服務商往往深耕垂直領域,軟硬體一體化能力較強,對平台依賴性較低,其成長價值也受到了資本的青睞。

海納云為數字城市築牢技術底座

海納雲近期在資本市場的動作印證了上述研判。

去年6月,海納雲宣布完成A輪融資,由上海城投控股旗下2家投資主體(上海城投控股投資有限公司和誠鼎基金)領投,山東省新動能資本、青島全球財富跟投。半年後,海納雲又完成A+輪融資,由深創投、山東高速、青松資本聯合投資。

從兩輪融資的投資主體看,既有立足產業生態共建的國資,也有如青松資本一樣專注硬科技領域的私募投資機構,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海納雲的綜合實力。同時,海納雲還入選「2023青島十大資本青睞企業」,在當下創投市場節奏整體放緩的大環境下,海納雲依舊收穫資本青睞,足可見資本對其成長性的看好。

品牌成長厚植於時代土壤,好風憑藉力,好賽道與資本助力,是海納雲「品牌力公式」的外部環境,也是其得以不斷跑出加速度的催化劑。

技術+場景,如何構築動態護城河?

好賽道更容易產生好公司,但「賽道論」只是衡量品牌力的外力條件。對身處其中的行業玩家而言,如何構築一條又深又寬、持續創新的動態護城河,保持持續增長?這是品牌力得以不斷提升的「內驅」所在。

在數字城市賽道,如何衡量一家企業的品牌力「內驅」?億歐EqualOcean新科技事業部研究總監孫毅頌對財經無忌表示,豐富的技術生態、滿足長尾的應用場景與企業的核心愿景是玩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IDC在報告《中國智慧城市進行時》則認為,從概念引導到多方廠商入局,在智慧城市的新一輪供給側改革下,運營將是「未來之匙」。

綜合多方觀點,我們認為, 驅動數字城市玩家品牌力提升的「內驅」可以歸結為「兩大護城河」:技術與場景。

行業玩家不僅需要在技術與場景中深挖自身差異化優勢,同時,由於數字城市的普惠性與落地性,也必須考慮技術與場景如何深度融合。

首先是,技術護城河。

數字城市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讓城市變得更智慧,行業玩家不僅具備技術的獨創性,還需要圍繞科技進行持續的研發與疊代。

技術的獨創性體現在差異化上。如擅長提供底層算力支撐的阿里雲、華為雲等雲廠商,還有在AI、物聯網等跨領域技術上有著多年深耕的科技型企業。沒有企業能做到「十項全能」,大多是做擅長的事。

海納雲的「技術護城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軟硬體一體化的能力,軟硬協同既能大大降低運營成本,又能促進解決方案的連續疊代。二是,對技術的持續投入與創新研發。

海納雲由此搭建了「儲備一代、研發一代、應用一代」的技術地平線體系。

公開資料顯示,在軟體層,海納雲自研了「星海數字平台」基礎平台軟體以及數字應急、市政、城市治理、智能建造和數字孿生、社區園區五大場景百餘款行業平台軟體,構建起「底座引擎+場景IOC+系統集成」的全鏈路軟體體系。

星海數字平台

其中,在數字應急上,海納雲打造了44種城市安全算法倉,具有模塊化和可復用性,在大大提升項目建設效率的同時,可有效降低項目成本,避免重複建設。

在硬體層,海納雲也研發出了包括邊緣計算智能網關、管道泄漏相關儀、智能無人雷射測繪車等幾十款智能硬體。

當前,構建「軟硬一體」的技術生態已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一方面,算法本身依賴硬體的算力來實現,軟硬結合實則用標準化與一體化的產品能力,為技術找到落地的載體,幫助客戶降本增效;另一方面,海納雲通過軟硬結合的戰略,有利於其理解更複雜的應用場景,進一步加速技術與場景的融合。

但「軟硬一體」的背後需要長期的技術投入,自研能力是「敲門磚」。 財經無忌了解到,截至目前,海納雲獲專利、軟著370餘項,主編國際、國內標準50餘項,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200餘個科技類獎項和榮譽認證......

在人才體系上,海納雲也已搭建起800餘人的專業團隊,由於創新的企業氛圍吸引了包括中科院、哈工大等高校技術專家以及數字城市行業頭部企業專業人才的加入,形成了一個不斷進化的創新生態圈。

上述看得見的技術人才儲備正是海納雲「技術護城河」的堅實底座。

其次是,場景護城河。

數字城市儘管應用場景豐富,但分散性強,原因在於城市建設涉及多元主體,由於極為強調場景的實際落地與用戶的體驗感,並非所有玩家都能做到「技術+場景」的深度融合。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認為,當前智慧城市推進過程中,技術路徑還不是完全科學。「(智慧城市系統)不僅僅是平日裡在大螢幕上做可視化展現,而是應該真正實現極端情況下的城市韌性和調度。核心就是要有更加科學的技術路徑。」

所謂「更科學的技術路徑」,即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業務為驅動,技術為支撐,數字城市建設的難點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技術與場景如何結合。

某種程度上,從「一座橋、一個樣板」開始,逐步拓展自身邊界的海納雲,為行業其他玩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數字市政領域,海納雲聯合青島市政空間城市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的「青島市道路橋樑監管服務平台」,實現了每一座橋樑的數字化與可視化,通過綜合運用BIM/CIM、GIS、大數據等技術,能夠實時對橋樑的運行狀況進行在線監測、智能預測預警與智慧應急處置。

青島市道路橋樑監管服務平台

該平台不僅讓青島市橋樑管理實現了「一平台、一張網、一個APP」,同時也作為山東省住建廳發文點贊的樣板案例,逐步對外推廣複製。從一座橋開始,海納雲逐步擴展至隧道、綜合管廊、山體公園等多場景,沿著「青島山東全國」的路線,不斷向外延伸與進化。

據財經無忌不完全統計,除了青島市道路橋樑監管服務平台外,海納雲還成功打造了青島嶗山沙子口智慧鎮街、青島嶗山區城市運行管理服務、智慧發改平台和浮山智慧公園綜合管理平台、齊河智慧社區、埃及海爾智家數字孿生園區等多個樣板,目前上述成熟案例,也已走出青島,走向全國,輸出到上海、煙台、濟南、臨沂、重慶、雲南等地。

不止是數字市政領域。由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23數字政府產業圖譜》顯示,在智慧應急、智慧水利、智慧園區三大垂直行業,海納雲的技術研發、方案創新與應用能力也獲得了行業權威的肯定。

以海納雲已落地的「青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台」為例。該項目針對青島「山、海、灣」城市特點,海納雲同時考慮到了更複雜的城市安全風險,涵蓋燃氣、供水、排水、熱力、橋樑、管廊、地鐵隧道、消防、電梯等多個細分場景,實現了風險「監測—辨識—防範—化解」全流程閉環管控。

青島市道路橋樑監管服務平台

中國信通院《2023數字政府產業圖譜》在數字應急場景,過去的痛點在於城市「千人千面,無法套用標準統一的既定方案。因此行業玩家必須要因地制宜,建立新的標準與規則。

而海納雲一方面以「軟體+硬體」的自主創新,依託「星海數字平台」,打造「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台」及雷射可燃氣體探測儀、管道泄漏相關儀等一系列的軟硬體產品推動城市治理智慧化與精細化。

另一方面,憑藉「頂層設計,利舊及共享,標準統一,全生命周期管理」四個原則,海納雲實現了數字應急場景從頂層設計、研發、實施、交付、驗收、運維以及持續疊代優化的全生命周期過程。

目前,海納雲智慧應急方案已在全國15個城市落地百餘個樣板案例,賦能我國應急體系邁向現代化。

從最接近市民生活的數字園區/小區改造,涉及城市安全與生命線的應急、水務等,再到道路橋樑等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

小到小區的電梯改造,大到一個城市的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海納雲通過聚焦數字應急與城市生命線、數字市政、數字孿生BIM/CIM、數字城市治理、數字社區/園區這5大核心城市應用場景,從「技術+場景」出發,不僅讓技術落地於實實在在的場景,同時也具備了從「1到N」的可複製能力。

海納雲1+5+N 生態布局

不難發現,「技術+場景」兩大護城河的雙向互動,也推動了海納雲品牌力的提升與資本市場的認可。有觀點認為,海納雲有望在三年到五年內成為獨角獸高成長企業,估值超百億。

從數字城市到數字中國,海納雲以技術利民

「外力+內驅」是品牌力提升的「因」,但對企業而言,必須思考更長遠的未來,在商業與經濟價值外,另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一家企業的品牌力究竟能對用戶、對社會產生何種價值。

對數字城市這一賽道的玩家而言,這一問題更是十分關鍵。

一方面,數字城市的建設是一項涉及多方主體的系統化與複雜化工程。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認為:「城市數字化轉型既不是某一個領域的單方面轉型,也不是各個領域的各自轉型,而應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全面協同地推進城市在經濟、生活和治理各個領域的整體性轉變。」

另一方面,數字城市建設強調細水長流與長期主義。孫毅頌認為,智慧城市這條賽道短時間內ROE不會很高,企業或企業家要有足夠大的戰略定力與社會責任。

如何才能為數字城市這一萬億賽道創造更多的價值?依靠逐步提升的品牌力,海納雲給出的路徑有二:一是通過自主創新加速國產替代,實現產業報國;二是做透樣板,向外輸出能力,為實現「數字中國」的偉大願景添磚加瓦。

一方面,多年技術沉澱與對前沿技術的持續探索,海納雲實現了數字城市領域部分關鍵軟硬體的自主化,加速國產替代趨勢。

以「青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台」項目為例,該平台不僅搭建了國內首個跨行業的風險模型進行耦合分析,對次生衍生災害進行精準預警。同時,在硬體方面,包括雷射可燃氣體探測儀和管道泄漏相關儀等應用了國產核心技術與晶片,實現了國產替代與部分技術的「國內領先」。

海納雲「雷射可燃氣體探測儀」

應用於供排水等地下管網的管道泄露相關儀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款智能硬體成功打破了國外核心技術壟斷,可24小時監測預警地下管網漏水。在具體指標上,其檢測距離達500米,漏點檢測準確率達到95%,成功破解了傳統人工檢漏實時性差、定位難、效率低、監測效果不佳等行業痛點,目前這一技術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海納雲「管道泄漏相關儀」

另一方面,當前「數字城市建設」正邁入深水區,海納雲自身打造的數字城市標杆案例,也在進一步向外輸出能力。而作為「數字中國」遠景的關鍵抓手,海納雲通過聚焦數字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高頻應用場景,以技術的普惠與利他精神,讓技術和城市始終「為人而轉」。

以人為本,是數字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義。理解海納雲的技術利他主義,可以從一個基層案例出發,在城市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基層的智慧化能力亟待提高。

作為城市管理的最小單元,針對街道事務多、人員結構複雜、管理難度大等問題,海納雲通過匯聚各部門的數據資源,打破了數字壁壘,成功打造了「青島嶗山智慧沙子口智慧鎮街」,讓基層數字化建設真正做到有數可依,並且用數位技術解決基層人員重複低效的工作痛點,從「治理」走向「智理」。

青島嶗山沙子口智慧鎮街管理平台

根據街道的人、地、事、物、組織等要素,海納雲建立了全方位的專題資料庫群,在改平台上就能看到街道的基本情況,人口與黨建態勢,該樣板也受到了青島市政府的認可。

「青島嶗山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對道路積水進行實時監測預警

隨著技術與城市的深度交融,或許一個宜居、宜業、韌性、智慧的數字城市圖景不再是遙遠的未來。而作為數字城市領域的耕耘者,在外力向好與內驅疊代下,藉助這一不斷進化的品牌力公式,面向更廣闊的萬億賽道,海納雲有望創造更多的新價值。

而回到文章對海納雲的定義:「技術+場景」究竟能帶來什麼價值?

海納雲給出了一個答案。對強調落地效果與體驗為王的數字城市賽道而言,藉助頭部企業的示範效應,用一個個樣板推動技術與場景深度融合,這將為推進數字城市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最終連點成網,為實現數字中國的長遠目標註入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89ae0937763a4ccfa197221f79aad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