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 文化符號——連接個體與中華民族的橋樑

2023-10-20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縱論 | 文化符號——連接個體與中華民族的橋樑

縱論 | 文化符號——連接個體與中華民族的橋樑

深度

文化符號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和信息載體,在個體與中華民族之間架設連接的橋樑,釋放出相同的歷史記憶、現實利益、價值觀念、未來夢想等大量認同資源,增強人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原文:文化符號是連接個體與中華民族的橋樑

作者 |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 常軼軍

圖片 |網絡

文化是識別民族的重要標識。民族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或地域社會群體歷經漫長歷史發展階段而形成的具有鮮明文化特徵的代表性符號,是其思維方式、信仰風俗、審美情趣和民族情感等的凝練表達。保護好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就是保護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卡西爾認為,人是一種符號性動物,因此文化符號是促進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媒介。中華民族具有共識性的文化符號的指引,可以促使人們形成中華民族認同。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符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通用語言文字符號,二是地理節日符號,三是政治象徵符號。

通用語言文字符號是民族認同的催化劑

語言文字是重要的文化符號。語言是聲音和意義的合體,文字則是記載語言的符號。語言文字既是承載思想、溝通感情的重要工具,又是存續歷史、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更是統治者治國安邦的重要工具。漢字作為中華文明標識,其變遷承載著更多的社會意義。因此,語言的統一性關係到國家能力、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決定了國家的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

新時代,為了促進中華民族認同,我們必須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尤其是在具有自己語言文字的少數民族地區,通過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更加有利於少數民族群眾了解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形成共同體意識,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教育領域,少數民族地區應該使用國家統編教材。青少年階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政治社會化的關鍵階段,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有利於青少年從小學習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接受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形成正確的政治認知、歷史認知。語言文字將發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溝通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形成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紐帶。習近平總書記說,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達成理解,難以形成認同。

事實上,世界各國,尤其是多民族國家都把統一的語言文字作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比如,加拿大在法語區魁北克省推廣英語教育,法國在科西嘉島推廣法語,都充分發揮了語言的認同功能。因此,為了增強大家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必須大力推廣通用語言文字,讓通用語言文字成為中華民族認同的催化劑,讓語言文字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間發生直接的化學反應。

地理、節日符號有利於促進民族認同

每個國家、民族生存都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要素是構成國家和民族的重要要素之一,不僅是地理問題,而且具有文化意涵。地理符號是重要文化象徵,體現著不同民族身份認同,每個民族都因不同於其他民族而獨一無二,自然也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地理符號標識。比如,富士山是日本的標誌,長江、長城是中國的標誌,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標誌,有的地理符號甚至上升到民族精神標示的高度,比如奔騰不息、咆哮向前的黃河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長城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除了山川河流,自然界的動物也成為民族象徵的符號,比如北極熊讓我們聯想到俄羅斯,大熊貓讓我們聯想到中國,袋鼠讓我們聯想到澳大利亞等。總之,地理符號是促進民族認同的重要工具。為了促進中華民族認同,我們必須挖掘中華民族的地理符號資源,進行廣泛的傳播,使人們由對於地理要素的認同遷移到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比如對中華民族的地理符號長江、黃河、長城、珠峰、泰山、大熊貓等,都可以廣泛宣傳,進行文化包裝和心理塑造,由地理認同實現民族認同。

除了地理符號,節日也是一種認同符號。節日是一個在當下喚起過去然後回到當下的過程,節日的設置通常反映了民族國家在當下敘說過去的立場。節日暗示過去與現在的連續性,有利於人們明白現在來自哪裡,將走向何方,通過引入過去界定現在的位置。因此,節日有利於對於現在的認同。為此,我們應該設立節日符號,看似平淡、抽象的時間元素,一旦將其與特定歷史人物、事件和人類願景結合在一起,就會華麗轉身為節日符號。節日背後往往具有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支撐,成為述說故事的一種契機。每一個節日都定期講述一個故事,通過故事了解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增強對現在的認同。對中華民族而言,我們傳統的四大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與節日直接相關的一些物品也成為文化符號,比如餃子、粽子、春聯、月餅、中國結等,每個文化符號都講述了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和願望,代表親情、團圓、豐收、美滿、幸福等寓意,是中華民族共享的文化基因,有利於我們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通過節日宣揚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和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最終實現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

政治象徵符號有利於形成民族認同

人類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產生出政治象徵符號,這些政治象徵符號被賦予了政治意義。政治符號為政治權力所凝聚之象徵,其構成乃係基於社會流行信念,鑄為群眾嚮往之標誌,由之激發群眾情緒,影響群眾信仰與行動,達成政治目的。政治象徵符號有利於我們認識政治,簡化政治問題,把握政治內涵,遵守政治規則。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政治象徵符號。首先,政治人物象徵符號。政治人物是一個時代政治的縮影,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徵意義,比如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他們象徵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為了反抗殖民者的統治不屈不撓的鬥爭,象徵著犧牲自我、克己奉公的政治品格,象徵著開拓進取、英勇無畏的奮鬥精神。除了領袖人物,普通人民群眾也可以是政治人物象徵符號,比如雷鋒、邱少雲、黃繼光等,象徵中國人民嚴於律己、克己奉公、不怕犧牲、樂於奉獻的精神,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財富。其次,建築象徵符號。建築是思想文化的載體,是歷史的載體,尤其是政治建築,具有深刻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很容易成為人們的象徵符號。比如,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為了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犧牲的烈士們的符號豐碑,象徵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無畏的奮鬥精神,象徵著中華民族團結一致、不怕犧牲的民族品格。比如,人民大會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建造的召開重要會議的場所,象徵著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的民主、團結,象徵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生活。最後,國家符號象徵。國家就是人們認同的想像的共同體(本尼迪克語),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國家作為一種符號化的存在,比如國歌、國旗、國徽都是國家的象徵,升國旗、唱國歌會激發起各族人民發自內心的家園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總之,各種政治象徵機制,在一定的時空語境下通過對政治象徵物的解碼和讀取,釋放出重要的文化意義和內涵,有利於我們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總之,文化符號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和信息載體,可以作為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工具,在個體與中華民族之間架設連接的橋樑,經過擁有相同的文化、精神、心理、性格等「民族密碼」的人的解讀,可以釋放出相同的歷史記憶、現實利益、價值觀念、未來夢想等大量認同資源,增強人們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當然,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很多,但是並不是所有文化符號都有利於中華民族認同,這些文化符號幾乎必須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而且必須被全體中華民族兒女共同接受,具有共識性和共同性。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3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萬象 | 沉浸式文旅項目需以傳統文化為底蘊

社科成果 | 電影參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