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作家方曉莉)
既,援引此前我以「隨緣解讀國學經典」該帳號而發表了我對「強者思維」的一個看法,這裡截圖如下:
便又難免提及顧均輝老師(「@顧均輝老師」):
我以為他在人性方面的見解,值得每個人思考。
(備註:顧均輝老師的照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分享。)
我在頭條經常看顧均輝老師的視頻,坦白講,我感覺他還是比較上道的一個人!……欲要得,先有予。這話是沒錯的!
但我以為任何關係的定位在於一個「正」字:缺失了正,那麼一切利益,對我來說,可能得不償失。
(當然我並不是說顧老師不正,而是我在一切事件觀察當中發覺本心,認為我追求正。顧老師的方法非常奧妙!很多在我看來,也是正的。)
何謂正?
所謂正,是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失,也可以看到他人的不足!……但並不因為自己的過失或者他人不足而認為可以欺凌這類人,甚至覺得因為別人做得差必須要去傷害人家,才能顯得自己的高貴和無私!並不是如此!
真正的強者,我以為是可以看到別人或者自己的短處,明白弱點在哪裡,然後想辦法將其彌補!為何自己要注重這短處,這短處遲早都有弊端的呈現,自己以誠相對自己的這方面「弱點」,將來便可以減少麻煩!而對於自己親近之人的保護,亦有此種考慮在內:至於如何表達方式更完美,或者顯得更讓對方理解,自己並非惡意,而擯除誤會,也許也是在每個人的考慮之中了!
人,可能在對症一件事的時候,發現這個事情,可能不是很理想!
它有兩個方面可以側重:
一是側重強者思維,知道強者如何看待這件事,而對弱者會產生如何傷害?……如果檢討自己過失,而改正,這是一種方法,痛徹心扉的檢討過失,而去彌補改正,而減除後患,雖則顯得殘忍,也是一種現實的進步;
另外一種則是為弱者說話,明白弱者本身情勢不夠明朗,有種種局限,這一切也不是弱者所想要的世界,又何苦雪上加霜?……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想去幫助弱者,卻會忘掉,有些言語,可能直接會傷人,別人會只抓住對方在意的地方,而誤會你的好意,而直接理解到支持這個人,從弱者立場出發,才能讓弱者感同身受,認為此人與自己是同一陣線,但同樣,他們也要面對來自強者的質疑:那就另外一層思辨。
這兩種方法,都是從每一個角度或者方位去對治一件事,看看能否將事情做好來!前者顯得殘酷,倒也真實。但不得弱者之心,而認為對方容易冒犯自己,但能壓住強者那邊的態度,試圖努力力挽狂瀾,但終顯情商不足,唯有努力之後,方顯一線生機。
而後者,對弱者而言,是一種幫助,顯而易見,而他們需要面對的,是來自強者的質疑,這個時候的他們雖站在同一陣線,也要面對質疑而去應戰:如勝利後,方可回歸本心。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人都有本心,但很多時候,站在某個立場的時候,並非沒有本心,而是此種本心,不為人所贊同。
任何一種本性的回歸,在於一個事情能夠讓所有人圓滿!
然而無論如何,對弱者,對強者,每個人既應該知道人總有弱勢的一天,而站在這個角度上看,又知道強者永遠計較得失,所以你也應當明白強者思維之下,你應當明白自己的過失與不足,而去應對:你要給世界一個交待!
不辜負自己,也不辜負他人,才不辜負整個世界。這個自己和他人,包括喜歡和不喜歡自己的人,原諒和不原諒自己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