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際汽車停工停產,尾部新造車陷入生死局

2023-04-08     每日汽車觀察

2023年第一季度剛剛結束,又有一家新造車陷入了危機。

最近一張疑似天際汽車內部流出的文件顯示,鑒於公司目前的資金情況及生產與銷售計劃,自2023年4月1日開始,天際汽車部分崗位實行停工停產政策。

在文件中天際汽車還不忘鼓勵大家積極自救,讓大家自己尋找就業機會主動離職,估計是因為這樣可以少掏點賠償金。

當然即便不離職能不能拿到賠償金也是未知數,具體可以參考此前威馬維權員工的遭遇。《威馬員工在線討薪,CEO勸大家冷靜一點》

消失在「天際」

天際汽車的前身是電咖汽車,而電咖汽車最早是樂視汽車內部孵化的一個品牌,成立於2015年,屬於新造車的元老級品牌,主攻微型電動車市場。

2018年,電咖汽車開始品牌向上,推出了高端的天際汽車品牌,2019年「浙江電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變更為「天際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天際汽車成立後推出的第一款車,就是高舉高打的天際ME7,一款中大型純電SUV。

續航500km+、三聯屏、L2級輔助駕駛,放在2018年底,這確實是一款有看點的新車。但是天際ME7發布後直到2020年才上市,彼時這樣的產品配置再配上21.88萬-28.98萬的定價,就沒啥競爭力了。

而且天際ME7拖到了2021年才開始交付,結局可想而知。而天際汽車在同一年又推出了定位更低的ME5,一款緊湊型增程式SUV,依然沒有打開市場。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天際汽車累計銷量1778輛,2022年銷量5321輛,2023年前兩個月銷量186輛,只能用慘澹形容。

與慘澹的銷量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天際汽車全國布局的龐大產能。

在ME7尚未交付的時候,天際汽車已經在浙江紹興、湖南長沙、廣西南寧三地規劃了34萬輛的乘用車產能,還計劃在山東青島和浙江慈溪規劃新能源商用車基地。

不過這些產能大都停留在規劃階段,最終投產的長沙工廠,今年以來還沒進入生產狀態,現在又被曝出停產。

在國內市場始終沒有打開局面的天際汽車,去年底卻又宣布了進軍海外計劃,與沙特本土企業Sumou Holding合資簽約,計劃在沙特設立新能源汽車生產製造和研發基地,年產約10萬輛,不過後來就沒有下文了。

成立至今,天際汽車累計融資100多億元,這個數字在新造車中不算很高。原本3月曾傳出天際汽車將完成7.5億元C輪融資的消息,但是後來也沒了下文。

新造車生死局

天際汽車的故事,劇情似乎並不陌生,這幾年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類似的故事在新造車領域上演。

年初,威馬汽車就先後經歷了工廠停工、門店倒閉、員工停薪留職、APP暫停服務等各種負面消息。

在天際被曝停工停產的同時,另一個新造車自游家繼去年宣布退訂後,最近官網和APP已停止服務,官方微博也清空了。

每次看到類似的新聞,大家就會發出靈魂拷問——下一個又會輪到誰?

其實判斷方式很簡單,現在每個月我們統計的電動汽車銷量榜單中,排名最低的月銷量也有1千+,如果連排名都進不去的品牌,那基本上生存希望就不大了。

看一眼去年四家新造車上市公司的業績,就知道行業有多殘酷:蔚來虧損144億元,小鵬汽車虧損91億元,零跑汽車虧損51億元,理想汽車虧損20億元。

這還是頭部新造車的表現,像威馬、天際這樣的尾部新造車,結局可想而知。實際上仔細看一眼月度的電動汽車銷量榜,你會發現真正的新造車已經不剩幾家了。

3月的榜單中我們統計了16家品牌,名副其實的新造車只有6家,剩下要麼是傳統車企,要麼是傳統車企孵化出的新品牌,背靠大樹好乘涼。

而接下來,電動汽車行業的競爭還會更激烈。4月4日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國產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已跌至21.9萬元/噸,和歷史最高點相比跌超6成。

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品牌還有可能上演新一輪價格戰,這兩天我所在的車主群已經開始預測特斯拉新一輪降價什麼時候開始了。

活下去,對於很多新造車來說,將會變成一種奢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8152681dba0389be6437d9271dcef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