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軍閥都是什麼表現?多數都是好漢,打出了「軍魂」

2021-01-20     軍事編輯部

原標題:抗戰時期的軍閥都是什麼表現?多數都是好漢,打出了「軍魂」

蔣介石時期統治下的民國,看似統一實則在其中還分出許多派系,而這些軍閥中較為強大的有雲南的龍雲、四川的劉湘、山西的閻錫山、廣西的李宗仁等人。這些大軍閥手裡都握有數量龐大的軍隊,而這些軍隊裝備、質量則參差不齊,直隸於蔣介石的軍隊被稱為嫡系部隊,其餘軍閥的部隊則被稱為「地方軍」。在抗戰正式爆發以前,這些地方軍甚至還會因為利益問題而發生衝突。

雖然在抗戰前,各方打打鬧鬧、爭鬥不斷,可是到了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這些軍閥們都承擔起了抗日救國的重任,帶領各地方的將士們奔赴抗日前線,接下來就來講其中幾個軍閥在抗戰中的表現,他們英勇殺敵的身影在抗日戰爭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抗戰爆發的時候,與日軍最先接觸的就是山西的閻錫山,而閻錫山早已做好了抗戰的準備。閻錫山在戰前就動員了山西各部,進行擴軍和升級裝備。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在抗戰以前就組織生產了國產版的湯姆遜衝鋒鎗。在當時中國造一挺輕機槍都不太容易,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居然可以生產出衝鋒鎗,而這批衝鋒鎗也在抗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作為第二戰區長官,閻錫山領導的可不只有晉綏軍和中央軍,還有八路軍。而閻錫山在當時很巧妙地調和了各方的關係,使得八路軍和國軍配合緊密,在多場戰役中獲勝,如平型關戰役、雁門關戰役,而他領導的區域也成為了國共合作抗日的模範。在抗戰精神上,閻錫山曾下令「守土抗戰」,在雁門關戰役上,命令將士們與縣城共存亡。正是在閻錫山聰明才智的領導下,第二戰區成為抗日戰爭中貢獻最大的戰區之一。

有人在評价川軍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無川不成軍」,這句話充分體現出了當時川軍將士在抗日戰爭中所做的貢獻。在盧溝橋事件爆發後,深居中國內陸的四川也聞到了當時的火藥味,四川的劉湘當即向國民黨中央發送電報,請求率軍出川。川軍出川時,是當時各個地方軍中最窮的,不僅武器裝備非常低劣,甚至連軍服上都有破損,被其他地方軍所看不起。而就是這樣的一支軍隊,卻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軍魂」!

川軍缺少機槍大炮,但是他們有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憑藉著步槍和刺刀在中國大地上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搏鬥。長達八年的全國抗戰期間,川軍共有三百多萬人奔赴前線,為中國軍隊補充了大量的兵員,而四川當時也不過千萬人。川軍憑藉著「日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一日不還鄉」的精神,為川軍贏得了榮譽。而同樣兇猛的地方軍還有湘軍。抗日戰爭爆發,被稱為雲南王的龍雲當即率領滇軍奔赴前線。那麼多年的軍閥混戰,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如今日本侵犯我中華大地,幾十萬滇軍男兒豈有坐視之理!

龍雲率領的60軍在台兒莊戰役中,與日軍奮勇搏殺,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滇軍在八年抗戰期間打過重大戰役幾十次,在戰爭中傷亡官兵十餘萬人,用生命捍衛了中國的尊嚴。在抗日戰爭時期,之前互相爭鬥、擠壓的軍閥們開始摒棄成見,用中國軍人的脊樑撐起了抗戰的一片天,這種民族大義的精神在當今仍被世人所稱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75xH3cBuNNrjOWzL9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