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畫賣10億,背後的故事值得一看

2022-05-30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一幅畫賣10億,背後的故事值得一看

456,415,062元!

近日,一副畢卡索的畫作《躺臥裸女》,以超過4.5億人民幣的天價被拍出。

畫中扭曲的人臉,海洋生物般的鰭狀肢體,一如畢卡索充滿抽象幻想的風格。

看著這樣怪誕的造型,大家很難聯想到——

這幅畫的主角,竟是畢卡索的繆斯女郎,瑪麗·德雷莎。

實際上,許多我們熟知的畢卡索的畫作,原型都是出自他的眾多情人們:

《哭泣的女人》、《夢》、《自我陶醉的女人》,甚至是那副舉世聞名的《格爾尼卡》...

讓熱戀中的情人作為繆斯,畫面理應是浪漫而美麗的。

但從作品可見,這位天才畫家筆下的繆斯們,並不總是以美好的形象出現。

她們或是破碎的,身體被撕裂,悲泣的面容,扭曲的表情,仿佛無聲的控訴,觸目驚心。

讓人不禁深思:

在流芳百世的畫作背後,隱藏著女人們怎樣的遭遇?

1

藍色是憂鬱

玫瑰是愛情

20世紀初,在法國巴黎的蒙馬特街區,藝術的光輝燦若銀河。

隨處一摘,便是藝術史上光輝熠熠的星。

現代藝術之父「巴勃羅·畢卡索」的畫室,亦坐落在此。

但那時,他還是個名不經傳的小畫家,畫室「跟個豬窩一樣,破破爛爛的,連窗簾也沒有。」

搬來蒙馬特之前,畢卡索正在經歷人生的低潮。

在現實生活中目睹了底層人們的貧困、絕望與孤寂,又經歷了好友為情自盡的噩耗...

他將內心的悲苦,凝為大片憂鬱的藍,與強烈而流動的線條,淌於紙上。

這段時期的畫作,也被後世稱作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直到1904年,一個秋日下午。

暴風雨突然襲來,畢卡索在蒙馬特的街邊救起一隻小貓。

當他懷抱著貓沖回畫室的時候,一抹綽約身影,撞入了他的視線。

年輕的女孩擋住了他的去路,但他沒有惱怒,反而把小貓塞到她的懷中,當作禮物。

他笑了,她也跟著笑了,似是一見鍾情,結伴回到畫室。

女孩叫費爾南多·奧利維爾,是一名畫模,有著油畫中希臘女神般的古典美貌與曼妙身材。

一個是才華橫溢的畫家,一個是浪漫不羈的模特。

畢卡索與費爾南多瘋狂地相愛了,就如那個暴雨天,意外又猛烈。

愛的滋潤讓他靈感迸發,他把愛人融入畫中;

嬌艷欲滴的玫瑰色蔓延在畫布上,憂鬱的藍色消散。

「玫瑰時期」開始了。

畢卡索的油畫打開了新世界,柔和的粉色纏綿的線條,像青春和愛情般溫暖、明媚。

這些畫作倍受藝術界賞識,讓他聲名鵲起。

他激動地將費爾南多奉為繆斯:「你是我的幸運女神,你根本不知道我有多愛你!」

然而,狂熱的愛逐漸演變成了,病態的慾望。

在「玫瑰時期」中後期,畢卡索創作了《後宮》:

圖中男人以至高無上的姿態,統轄著一群女人,讓她們在愛中癲狂弄舞。

這幅畫,正是當時畢卡索內心寫照。

功成名就後,畢卡索反感費爾南多再當別的畫家的模特。

他將她關在屋裡嚴禁出門社交,若敢偷跑,就綁起來關進柜子里。

而自己卻流連於鶯鶯燕燕,聲望使他得到了與眾多女人接觸的機會,還移情別戀了一名有夫之婦「伊娃」。

「愛情」的開篇總是相似,甚至是俗套——

畢卡索以伊娃為原型瘋狂作畫,在畫紙上寫下「我愛伊娃」的告白,慫恿她拋夫棄子,與自己私奔。

相戀7年的費爾南多最終心灰意冷,離家出走。

不久後伊娃患上了肺結核,在手術養病期間,畢卡索再次移情一位小演員。

愛情千變萬化,悲劇卻同樣相似,而接下來更多繆斯們,以飛蛾撲火般毀滅性的愛戀,形成了一種周而復始的「宿命」...

2

兩場婚禮

與四場葬禮

1915年,伊娃在醫院孤獨病殞。

為了逃避死亡的陰霾,畢卡索搬離法國,前往義大利。

在這裡,他與一名25歲的俄羅斯女孩「奧爾加·科克洛娃」火速結婚,並誕下一子。

奧爾加是個普通人:

普通的芭蕾舞演員,有著普通的美貌,和結婚成家的普通「夢想」。

畢卡索選擇她成為第一任妻子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他已嘗試過妓女、雙性戀模特、患結核病的美人...奧爾加是如此傳統,在他厭倦冒險時,成為一灣莊嚴寧靜的避風港。

但慾望就如一趟瘋狂疾馳的列車,難以脫離設定的軌道。

又一年秋日的下午,畢卡索在大街上遇見了金髮碧眼的年輕美女,瑪麗·德雷莎。她的臉,古典的希臘式五官和藍灰色眼睛,他從前見過——在他的回憶里和畫布上。

他一把拽住女孩的胳膊說:「你長得太漂亮了,我是畢卡索,我想為你畫一幅畫!」年齡、婚姻、責任的約束,統統敗給了這一激情的時刻,冒險回來了。

17歲的瑪麗成為了畢卡索的模特與新寵,也就是開頭被拍出4億那副《躺臥裸女》的原型。

在他們熱戀期間,畢卡索創作的靈感達到了巔峰——

他為她繪下超過100件創作,在巴黎舉辦盛大的畫展;

在畫紙上宣洩慾望與情感,創作出那副世界聞名的《夢》

「他告訴我說,我拯救了他的生命。」

那時的瑪麗尚未明白,她拯救的,只是畢卡索日漸寡淡的平凡。

畢卡索的妻子,奧爾加,終於在丈夫的畫展中發現了他們的婚外情。

奧爾加立刻提出離婚,卻不僅遭到拒絕,還被一頓痛打、謾罵。

畢卡索也將情感破裂的婚姻畫在了畫中,只不過妻子的形象,變形成遍體鱗傷、驚恐尖叫的馬。

奧爾加難以忍受丈夫精神、肉體上的侮辱和折磨,住進了精神病院,鬱鬱而終。

沒有了道德與規則的束縛,畢卡索和瑪麗度過了最縱情聲色的時光。

很快,瑪麗就懷孕了,期待著能與畢卡索組建家庭。

但就在她懷孕一個月後,53歲的畢卡索,就遇到了取代她的女人——

朵拉·瑪爾,一位極具才華與美貌的藝術家。

她與畢卡索同樣沉迷於超現實主義畫作,又精通攝影。對藝術的追求與同樣旺盛的創造力,讓他們擦出了愛的火花與靈魂的共鳴。

此時,懷孕的瑪麗便在畢卡索眼中,成為了她曾不屬於的,平凡。

畢卡索終日在朵拉的畫室中談情說愛、共同創作,家裡的瑪麗很快就注意到了畢卡索的反常,她在他的畫里變得越來越扭曲,越來越丑...

某日,瑪麗衝進了朵拉的畫室,二話不說與她扭打在一起。

畢卡索也在場,不過他並未阻止兩人的打鬥,反而津津有味地坐在一旁觀看這場鬧劇。

而與此同時,在這間小房間外,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正爆發著更龐大、更劇烈的動亂——法西斯納粹轟炸了西班牙北部的重鎮格爾尼卡,死傷慘重。

遙遠的炮火聲與眼前女人們廝打的紛爭,如現實摺疊,一同呈現在了畢卡索的巨作《格爾尼卡》上。

畫面中,瀕死而驚恐的女人,是瑪麗的化身;而探著頭躍躍欲出,長發飄逸的女人,則是新歡朵拉。

畢卡索用畫筆親手「結束」了瑪麗的生命,並向世界「官宣」了朵拉成為他新的情人。

然而,不同於費爾南多玫瑰色的愛情,瑪麗年輕時的明媚天真;

朵拉靈魂中最能給予畢卡索啟迪的,恰恰是《格爾尼卡》中那種毀滅性的痛苦與悲傷。

他喜歡看她哭,便屢屢毆打她,細細品嘗著她的崩潰,在她絕望的心靈上,栽種藝術的靈感。

他的「實驗」很成功,以朵拉為繆斯的《哭泣的女人》,再次成為畢卡索的舉世佳作,在國際上拍出了10億的天價!

就像一場獻祭,偉大的藝術背後是朵拉的「犧牲」。

在被虐待折磨7年後,朵拉終於不再哭泣了,她的眼神中沒有愛,沒有絕望,只是痴呆地望著前方,靈魂徹底崩解。

在朵拉精神失常後,畢卡索荒謬的「遊戲」告一段落。他和自己的學生談了一段10年的戀愛,育有兩個子女,但未能廝守。

73歲那年,畢卡索又「愛」上了24歲的陶器藝術家傑奎琳·羅克。在原配離世後,他娶了傑奎琳為第二任妻子。

在畢卡索生命的最後20年里,傑奎琳成為了他肖像畫中唯一的主角,為後世留下了近百張佳作...

1973年畢卡索去世,4年後,之前被拋棄的瑪麗上吊殉情;

又過了9年,傑奎琳也在畢卡索去世的城堡里,開槍自殺。

藝術史上最荒誕、卑劣、殘忍的情史,終於落下了帷幕。

而在這部情史里,「愛」的成分微乎其微;

繆斯們更多只是以「柴火」的意義存在。

畢卡索所謂的愛,如往她們身上放一把猛烈無情的大火,讓靈感永不熄滅;

但當她們燃燒殆盡後,只剩下混亂、痴狂、痛苦的狼藉。

繆斯自身的命運,甚至她們的姓名,最終化作歷史的塵埃,被時間輕輕吹散...

唯有那盛烈而燦爛的火光,被看見,被讚嘆。

圖片丨網絡

來源:小IN lns優選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745e0e5eb92822aa40abe19980959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