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癒。」
昨天出門辦事的時候,聽到樓道好像有人在吵架。
吵著吵著好像還有孩子的哭聲,趕緊跑過去看了一下,發現原來是一對母子因為瑣事吵架。
媽媽喊孩子回家,還總是說「再玩一會兒」。
他們的對話大概是這樣的:
「都幾點了!還玩呢,趕緊回家去!」
「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
「趕緊的,別頂嘴,快回家去!」
「我不!我不!我就不!」
孩子的聲音越來越大,媽媽的臉上越來越鐵青。
看人越來越多了,孩子鬧得更歡了,媽媽則是一臉無奈。
再回到家時,給幾個同事聊起這件事,她們表示感同身受,尤其是孩子「頂嘴」這一幕,仿佛點燃了媽媽們的情緒,如同大壩決堤一樣,將心中「苦水」統統傾瀉出來。
「我兒子絕了,頂嘴這功夫,改行說相聲得了。」
「我閨女也是,成天頂嘴,仿佛我欠她錢了。」
「我家那位小祖宗也不省心,學習不上心,頂嘴一門靈。」
「你們還好,我們這個天天頂嘴都快把我肺氣炸了。」
好像家長們對於孩子「頂嘴」這事兒,有發不完的牢騷。
曾經有這樣一份調查顯示,約70%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會和父母唱反調,75%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成長中最令人討厭的事情。
但我們要知道孩子不是一天長大的,也不是突然變得叛逆的。
在孩子緩慢地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要學會轉變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方法。
比如:兩三歲時培養自主進食的能力,五六歲時培養生活習慣、八九歲時引導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以及價值觀。
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缺失,都會迎來孩子的叛逆期。
一、
孩子叛逆的過程
是逐漸成為「自我」的開始
孩子的叛逆期,一共分為3個階段,在不同階段都有較為顯著的特點。
分別是2歲至3歲,7歲至9歲以及12歲到15歲之間,都是孩子們的「叛逆期」。
第一階段(2-3歲),當孩子剛學會說話,學會走路能和你進行簡單交流時,最常說的就是「不,不,不」,而且不會輕易妥協,這也是他第一次擁有「自我意識」的表現。
第二階段(7-9歲),他們不再是媽媽眼中以前躺在推車裡,躺在床上乖乖聽話的好寶寶,開始淘氣,不安分,跟家長「唱反調」更是家常便飯,但說話做事卻「老氣橫秋」的,像個「小大人」,這是孩子急於「證明自我」的表現。
第三階段(12-15歲),我常人眼中的青春期叛逆都是在這個階段發生的,不同前兩個階段,此時孩子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包括同學,朋友以及家長的對待方式,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尊心極強,好面子,開始找尋自己的獨立空間,更不喜歡被人管束或責備,經常會有一些「叛逆」行徑,但這也是他們從孩子邁向成人的重要過程。
只有經歷過這些叛逆的階段,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跟蹤實驗: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一直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相比頂嘴的孩子,那些不敢表達內心感受的孩子,才是最讓父母操心和擔憂的。
二、
「頂嘴」是一種情緒的反擊
是想擺脫「控制」的開始
實際上,頂嘴的本質是語言的反擊。
既然是反擊,自然是感受到了「攻擊」,才會具有攻擊性。
當孩子感受到約束或限制時,大腦就會發出反擊的指令來對抗。
有位哈佛教授做過類似的實驗,他邀請參與人員用語言描述自己大腦中的想法,實驗中強調不要去想白色的北極熊,但結果卻發現參與實驗的人們無一例外的腦海中都浮現了那隻不應該出現的白色北極熊。
這也說明了,當我們越是不應該做某件事時,腦海都會無法控制地想到那件事,實驗中的大人況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
孩子之所以會頂撞大人的安排,更多是因為溝通方式。
比如,同樣是喊孩子去洗手,換種說話方式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當孩子外出玩耍回到家忘記洗手時,我們一般會用命令或責備的語氣說道:「你怎麼不知道髒靜呢?趕緊去洗手!一會別抹的到處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即便你的初衷是對的,但孩子還是會感到十分難受,甚至覺得委屈。
另一種是我們把命令的語氣換成關心,說道:「你看手上還有泥土呢,都變黑了,會有細菌喔。」用一種更平和的語氣去告訴孩子這個現象,他便會自覺地去洗手。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Albert提出了一個定律,叫「55387」,也是人際溝通中最底層的邏輯。
55%+38%+7%=100%。
55%表示溝通的態度,38%是溝通的語氣,7%才是說話的內容。
如果用責罵、命令、挖苦、侮辱等惡語相向,7%的內容是送達不到孩子的腦海里的,因為他會第一時間想著對抗你的55%的態度和38%的語氣。
過分的指責與謾罵殺傷力巨大,讓孩子未來不敢去嘗試、去挑戰、去創造、去超越,直接限定了他們的人生天花板,壓低人生定位,在他們腦海里烙下深深的軌跡。
因此,一個人的舒適圈、自我懷疑程度、逆商差,都可能是童年時父母的負面語言劃定好的。
三、
只有家長學會放手
孩子才能成長
「來,把衣服穿上。」
「不,不穿,我熱。」
「穿吧,這裡冷。」
「冷不冷我自己知道!再說你自己怎麼不穿啊! 」
爸爸有點生氣:「不穿也得穿!我說一句,你現在頂三句!反了你了是吧!」
父子倆僵持了好一陣,孩子才撅著嘴不情願地穿上外套。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四五歲之後,越來越喜歡頂嘴,吃不吃蔬菜、能不能出去玩、什麼時候做作業......你說他一句,他有十句等在那裡,每一件小事都能引起一次親子戰爭。
面對孩子這樣的「頂撞」,家長很容易氣不打一處來,甚至沖孩子動手。
我們之所以覺得孩子頂嘴難以忍受,大部分都是「控制欲」在作祟。
我們習慣孩子按照自己說的去做,當他反抗時,讓我們頓時覺得失去了權威,也丟了面子,甚至覺得這次不把孩子震住,以後就更加難以教育。
簡單來說,父母都不喜歡這種失控的感覺。
有些家長控制欲很強,喜歡把個人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忽視了自己和孩子其實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得先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但現實是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後,眼睛都盯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布置任務、提出要求,卻逐漸忘記了自己的人生課題。
放棄了自我成長的父母,容易把自己對人生的期待轉移到孩子身上,於是喜歡控制孩子,安排孩子的人生。
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容易把對生活現狀的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看孩子不順眼,朝孩子發脾氣。
這常常是孩子「不幸童年」的開始。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媽媽的感慨,令人感同身受。
她說:「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是的,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
所以,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我們便永遠不要用疾風驟雨的教育打壓孩子,也永遠不要事無巨細地嘗試掌控孩子。
只有家長真正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與歷練,成為那個更優秀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7092a27ee3447696bac16a47c12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