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掀起多輪迴購潮,數百家上市公司發布回購計劃,用真金白銀彰顯投資信心,實力「護盤」。
步入2024年,上市公司回購熱情依舊不減。Wind數據顯示,新年以來,有304家上市公司實施了前期發布的回購方案。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稱,回購股份時,上市公司可向投資者傳達公司良好的經營狀況,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從而激發投資者的熱情,增加公司市值。當上市公司股價較低時,回購股份也有助於降低公司的收購成本。
股民在南京一家證券營業廳關注股市行情。(圖片由CNSPHOTO提供)
回購計劃「井噴」
目前,東阿阿膠、九洲藥業、千紅製藥、兔寶寶、養元飲品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新一輪大額回購方案。
以養元飲品為例,其於2024年1月2日召開了202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授權公司董事會及董事會授權人士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回購股份方案之日起12個月內,以不高於25.00元/股的價格回購不低於500萬股(含)、不超過1000萬股(含)的公司股份。
相比較來看,養元飲品、兔寶寶的回購力度頗大。兔寶寶擬用於回購的資金總額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含)且不超過人民幣2億元(含),而養元飲品擬回購金額為不超過2.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在「官宣」回購方案不久,就馬不停蹄地實施了回購。
1月4日,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首次回購公司股份11萬餘股,回購成交的最高價為19.17元/股,最低價為18.88元/股。
對於回購自家股份的原因,從相關公司公告來看,回購大多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股票價值的認可,是為了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增強投資者信心。而回購的股份主要擬用於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以及公司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轉股。
「行業龍頭公司真金白銀回購或增持股份,能起到標杆和引領作用,帶動更多上市公司加入回購增持隊伍,共同提振投資者信心。」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記者表示。
回購力度加大
2023年是A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最熱年」。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3年A股共有1370家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含董事會預案、回購完成等),遠超2021年的991家、超過2022年的1159家,創下歷史新高。
隨著回購股份公司家數持續增長,回購金額也越發「大手筆」:1370家公司去年累計回購金額達868.84億元。
其中,榮盛石化回購金額25.57億元,居首位。格力電器緊隨其後,回購金額20.13億元。此外,牧原股份、寶鋼股份、海爾智家等7家公司回購金額均超10億元。
加大回購力度是監管鼓勵的方向。繼去年年中明確「修訂股份回購制度規則,放寬相關回購條件,支持上市公司開展股份回購,督促已發布回購方案的上市公司加快實施回購計劃、加大回購力度」的政策措施後,證監會又於2023年末修訂發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提高股份回購便利度,健全回購約束機制,對股份回購做出多項實質性細化規定,全方位鼓勵回購。
根據新政,一些過去不得回購的情形被壓縮乃至取消:企業上市滿一年後方可進行回購的時限,被縮短至6個月。不僅如此,新政還取消了禁止回購窗口期的規定,減少回購區間限制,出手解決上市公司受制於窗口期無法回購的現實問題。
此外,新政還擴大了「護盤式回購」條件。其一是增設一項「為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回購的條件,將「股票收盤價格低於最近一年最高收盤價格50%」作為觸發條件之一;其二是降低回購觸發門檻:將「護盤式回購」的觸發條件之一「連續20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收盤價格跌幅累計達到30%」調整為「累計達到20%」;其三是縮短收盤前的回購時段限制,給予上市公司更大選擇回購時機的自由。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版《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增強了回購制度的包容度和便利性。
「這次規則修訂,主要放寬了回購要求和條件,讓更多的公司能夠開展回購,能夠快捷地實施回購。」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
重要股東計劃增持
在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在如火如荼回購股份的同時,亦頻頻提及「重要人物」的增持計劃。
1月5日,江陰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部分董監高及核心骨幹人員擬通過深交所交易系統增持該行股份。在增持金額方面,江陰銀行表示,本次增持主體計劃以購買可轉換公司債券並進行轉股及從二級市場集中競價方式增持該行股票共計不少於1000萬元人民幣不高於2000萬元人民幣。
此前的1月3日,拓普集團、信邦製藥、大北農、廣聯航空、青海華鼎、緯德信息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股東實施增持或計劃增持公告,增持主體多為實控人或公司高管。
其中,拓普集團獲實控人父子接力增持;廣聯航空董事、副總經理常亮剛剛斥資近300萬元完成上一輪增持計劃,又將火速開啟下一輪增持,擬增持股份不低於30萬股;信邦製藥的增持規模十分「大手筆」:公司實控人之一、董事長安吉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公司310.62萬股。
此外,還有上市公司承諾大股東不減持。
養元飲品表示,截至回購方案公告日,公司董監高、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持股5%以上的股東未來3個月、未來6個月均不存在減持公司股份的計劃。若上述主體未來擬實施股份減持計劃,公司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匯成股份亦表示,除持股5%以上股東嘉興高和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及其一致行動人楊紹校外,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回購提議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其他持股5%以上股東在未來3個月、未來6個月均不存在減持公司股份的計劃。
「大股東承諾不減持,意味著他們認可公司,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信心,且願意長期持有公司的股票,能夠提振市場信心,維護市場穩定。」柏文喜表示。
嚴防「忽悠式」回購
1月7日,「上市公司說好增持上億結果只買2889元」衝上熱搜。
內情為何?
1月5日,*ST泛海公告稱,其控股股東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原計劃在2023年9月5日起的4個月內,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計劃增持金額為1億元至2億元。但截至2024年1月4日增持計劃期限屆滿,中國泛海僅增持了公司股份1100股,合計增持金額僅為2889元,遠低於增持計劃的金額下限。
說好要買,但卻不買。在一眾增持回購大軍中, 「忽悠式」回購十分扎眼。
Wind數據顯示,自2023年7月24日以來,在進度為「完成」的回購公司中,如果用「低回購完成率」(已回購金額、股份占預計回購比例均低於50%)作為指標,那麼包括合縱科技等在內的19家公司符合這一標準。
以合縱科技為例,其曾表示,要在12個月內回購總金額為不低於2000萬元且不超過4000萬元的公司股份,但最終的結果卻讓股民大跌眼鏡,合縱科技竟然在一年的時間裡一股未買。
對於此類影響市場平穩運行、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典型案件,證監會雷霆出擊,合縱科技於2023年12月3日被證監會立案調查。*ST泛海也難以逃脫:12月5日,*ST泛海因信息披露違規而被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管理一部採取監管措施。
事實上,針對渾水摸魚之「魚」,監管之手已逐漸「強硬」起來。
為進一步增強回購制度的包容度和便利性,推動上市公司積極維護公司價值和股東權益,北交所於日前披露《股份回購指引》。
在加強回購監管安排方面,明確「未按照回購報告書實施回購的」,將視情節輕重對上市公司及相關當事人採取對應監管措施,嚴防「忽悠式」回購。
「上市公司未按照本指引及本所其他相關規定披露回購股份信息,且未按照本所要求解釋、說明、更正和補充的,本所可以要求其暫停或者終止回購股份活動。」北交所稱。
北交所表示,下一步,將在充分尊重上市公司自治的基礎上,更好發揮市場監管的引導作用,推動上市公司積極回報投資者,優化權益分派和股份回購方式;同時強化異常分紅約束,從嚴打擊「忽悠式回購」,維護市場秩序。(記者 王彤旭)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