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12 月 26 日,工錘鐮刀的紅旗從克里姆林宮的穹頂緩緩落下,作為世界一極的超級大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它的生命從此走向了終點。
在蘇聯解體後的幾年,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等前蘇聯加盟國,前後歸還中國四塊領土,總計約3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重新回歸到了祖國的懷抱。
然而這僅僅是蘇聯解體後,為我國帶來的一部分好處——紅色巨熊的轟然倒下,對於國際共運而言雖說是一種損失,但在特殊的國際背景下,它依然為中國帶來了4個方面的積極因素。
那麼,蘇聯解體後各個前蘇聯加盟國歸還中國的領土都在什麼地方?這一標誌著兩極格局結束的事件,究竟對中國有著怎樣的歷史影響?今天,本期節目為您講述:巨熊倒下後的中國崛起之路。
中蘇領土之爭,因何而起
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戰爭中落敗的清廷被迫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此後,英、法、德、俄等世界列強,迅速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8年7月,香港報紙《輔仁文社社刊》刊登了一副反映中國領土慘遭瓜分的漫畫,史稱「時局圖」。
在這幅漫畫中,位於中國北方,頭戴皮毛的棕熊象徵著當時的沙皇俄國,在它的腳下,踐踏著中國北方的大部分領土,也是《時局圖》暗喻的諸國中,體型最大的動物。
據史學家統計,在1840——1912年的晚清時期,沙俄是占據中國領土最多的帝國列強,而這也成為了日後中蘇領土之爭的根源。
1858年5月28日,清朝與沙俄簽署的《璦琿條約》,是兩國之間確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外東北名義上由「中俄共治」,實際上清朝僅能保留對江東六十四屯居民的管轄權,該條約共涉及原屬中國約60萬平方公里領土。
1858年6月3日—1860年11月14日,清朝與沙俄簽署《中俄北京條約》,在該條約中確認了《璦琿條約》對沙俄的割地條款項目,並將烏蘇里江移動地區劃歸沙俄,該條約共涉及原屬中國約40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0年—1874年,清朝與沙俄簽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北起阿穆哈山脈,南達帕米爾,西自巴爾喀什湖,東迫伊犁、塔城的外西北地區割讓給沙俄,總計涉及約44萬平方公里領土。
1870年—1884年,清朝與沙俄簽署《伊犁條約》,用霍爾果斯河以西7萬餘平方公里領土,換回伊犁、特克斯地區2萬餘平方公里領土。
1884年——1895年,清朝與沙俄簽署《續勘喀什噶爾界約》,割讓薩雷闊勒嶺以西的帕米爾地2萬餘平方公里領土。
1911年12月20日,清朝與沙俄簽署《滿洲里界約》,割讓額爾古納河右岸1400平方公里領土,這是清朝與外國簽署的最後一個有損領土主權的不平等條約。簽署這項條約時,辛亥革命已經爆發,距離大清王朝的終結已不到2個月的時間。
據統計,在晚清時期,沙俄占據中國的領土面積總計約154萬平方公里——這一數據還不包括自1897年12月以來沙俄對旅順大連港的占據,以及1896年《中俄密約》中出讓的中東鐵路。
1917 年 3 月 8 日,沙俄國內爆發二月革命,建立俄羅斯共和國,統治俄羅斯長達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宣告終結。
1917年11月7日,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蘇俄成立,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此誕生。
(列寧與十月革命)
領導蘇俄革命走向勝利的列寧,多次提出:蘇維埃俄國並不是一個如同沙俄的帝國主義國家,蘇俄會將沙俄在近代侵占中國、日本等國的領土悉數奉還,並多次邀請北洋政府派人參加領土談判。
然而遺憾的是,當時的北洋政府正處於府院之爭、護法運動的混亂之中,從始至終都未能派出能夠代表統一中央政府的外交團體遠赴蘇俄談判。1924 年 1 月 21 日,列寧病逝後,他的繼任者史達林放棄了此前歸還中國領土的計劃,為20世紀後來的中蘇領土之爭埋下了伏筆。
蘇聯解體後,四國為何歸還中國領土
作為蘇聯第二代的領導者史達林,他對領土事宜對列寧持有完全不同的態度。
1929年7月,中東路事件爆發,東北軍閥張學良試圖武力收回被沙俄、蘇聯長期占據的中東鐵路,後於12月被蘇軍擊敗。
(占據中東鐵路的蘇軍)
隨後,張學良與蘇聯簽訂《遼俄和平草約》、《伯力會議議定書》,承認蘇聯繼續對中東鐵路享有管控權。在此期間,蘇聯占據了包括黑瞎子島在內350平方公里的領土。
1944年10月,原屬中國的唐努烏梁海以「圖瓦人民共和國」的名義,併入蘇聯,總計約涉及17.1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945年8月14日,蔣介石政府與蘇聯按照《雅爾達協定》,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日本戰敗後承認外蒙獨立,總計約涉及156.4萬平方公里領土。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署現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確立「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三大外交原則,廢止了列強在華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由於種種歷史因素,中蘇兩國長期未能就上述的歷史邊境領土歸屬問題開展談判。
然而蘇聯的解體,為中國陸續收復這些曾經被占據的領土提供了歷史契機:在蘇聯解體後,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大國從此消失,而各個前蘇聯加盟國的國際影響力不如從前。出於睦鄰友好的發展需求,它們自身也願意同中國開展長期以來擱置的領土問題開展談判。
首先是繼承蘇聯大部分國家財富的俄羅斯: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歸還東北邊境約9平方公里領土;1993年,俄羅斯與中國重新界定東部邊界,歸還琿春市春化鎮東北部瑚布圖河畔總計為4.7平方公里的領土。2005年3月——4月,俄羅斯與我國簽署《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歸還哈桑邊境約10平方公里領土;2008年10月14日,俄羅斯將黑瞎子島西側一半約171平方公里的領土歸還中國。
因此,俄羅斯總計約歸還中國約194.7平方公里領土。
第二個主動歸還中國領土的,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內陸國,也是前蘇聯加盟國中領土面積排列第二的國家:哈薩克。1994年4月26日,哈薩克與我國簽署《中哈國界協定》,開展主動歸還我國領土的談判。1997年9月24日,中哈簽署《中哈國界補充協定》。這兩個協定以法律形式解決了中哈邊界除察汗鄂博、夏爾希里兩塊爭議區以外的所有爭議區的國界劃定問題。1998—1999年,哈薩克與我國又連續兩年簽署解決領土問題的補充協定和聯合公報,其中至1999年11月23日,中、哈宣布兩國領土問題徹底解決。
據統計,哈薩克前後約歸還中國1407平方公里領土。
第三個歸還中國領土的國家是吉爾吉斯。1996年,我國與吉爾吉斯簽署《中吉國界的協定》,三年後簽署《中吉國界的補充協定》。經過中、吉兩國協商,吉爾吉斯將2844平方公里爭議區的30%,也就是860平方公里的土地歸還中方。
第四個歸還中國領土的國家是塔吉克。2010年4月27日,中、塔兩國簽署《中塔國界線的勘界議定書》,塔吉克將實際控制下1158平方公里的土地歸還中國。
綜上所述,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四國,在蘇聯解體後總計約歸還中國3600多平方公里領土。
巨熊倒下,對中國的4點積極影響
蘇聯解體後,一些領土陸續回歸到祖國的懷抱,是巨熊倒下對中國而言顯而易見的好處。但是,這僅僅是積極影響的一個方面。
首先,1991年12月26日蘇聯的解體,標誌著兩極格局的結束。兩極的解體,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
1945年2月11日,《雅爾達協定》的簽署,標誌著美、蘇兩極格局的初步形成。1955年5月14日,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形成對峙,標誌著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
以美、蘇為首兩極的形成,不僅使世界分裂成了在軍事、意識形態領域形成東西方對抗的兩大陣營,而且還割裂了統一的全球市場。1949年1月8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形成了區別於西方市場經濟的「世界經濟孤島」。
在蘇聯瀕臨解體之際,經濟互助委員會於1991年6月28日宣告解散,全球市場又再度迎來了統一的局面。1991年正是中國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開放元年,蘇東市場的解體與兩極格局的結束,為中國商品湧入全球市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第二點對中國的有利影響,是緩解了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壓力,使我國更有精力側重於東南海防,推動國家的統一事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1969年3月17日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爆發後,蘇聯長期在中國東北邊境陳兵百萬,在當時給予了中國北部邊防不小的壓力,促使中國更進一步開展了自1964年始的三線建設工作,並時刻準備預防北方可能發生的「外科式手術核打擊」報復。
而在蘇聯解體後,中國北方邊境邊防的壓力得以緩解,這促使中國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東南海防事業,推動祖國的統一大業。在蘇聯解體後的次年,海峽兩岸就達成「一個中國」原則的口頭認同,史稱「九二共識」,這是推動當今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關鍵歷史性節點。
第三點對中國有利的影響,是獲得了大批前蘇聯的技術人才。
(遼寧號航母)
在蘇聯解體後,大批前蘇聯加盟國專家被迫下崗,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加盟國為緩解債務危機,開始在國際市場轉讓大量軍工技術。我國在此時瞅準時機,加大對海外技術的收購力度,促成我國20世紀90年代末取得了在軍工諸多領域的突破,其中的典例便是我國於1998年3月19日,以2000萬美元的報價收購了烏克蘭的「瓦良格號」,也就是後來的「遼寧號」航母。
第四點對中國有利的影響,是吸取了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史達林模式,以及史達林後來者們失敗的改革。蘇聯的解體,更進一步堅定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同時使我國更加堅定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唯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夠取得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最終勝利。
不可否認的是,蘇聯這個曾存在於人類歷史上的超級大國,教會了我們許多:它的誕生,教會了我們走向革命的道路;它的援助,讓我們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工業體系;它的蛻變,讓我們意識到牢記初心的可貴;它的滅亡,讓我們時刻銘記歷史的經驗教訓。